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来,我见,我征服——无敌于天下的罗马军团是怎么炼成的。

2020-10-18 16:11 作者:牧岛先生  | 我要投稿

首先,要谈罗马军团,有一个男人是怎么都不能忽略的,这个男人并不是罗马人,而是迦太基人。这个男人改变了罗马军团,改变了罗马历史,甚至改变了整个欧洲战争史。这个男人,就是汉尼拔. 巴卡。

古典时代的地中海,除了希腊地区,其实大部分国家的军队作战方式都是大同小异的。无论是幅员辽阔的大帝国,还是环境逼仄的小城邦,打仗基本都靠气势。

这是因为,在无线电还没有发明的时代,战场指挥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甚至一直到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军队一旦开始冲锋,就会失去控制,只能任由士兵们信马由缰地和敌人冲锋搏杀,一直到战斗结束。

古代人讲究“一鼓作气”也是因为士兵作战时太容易失去控制,普通将军能做的也只是鼓舞士气,靠气势压垮对手。

古罗马也不例外。

在国家建立的初期,靠着一股蛮力和周围国家战斗,是非常普遍的情况。罗马最初也是靠着绿皮兽人一般的蛮力,才打下了卡匹托尔山方圆70公里的疆土。但是,只靠气势和蛮力作战,总会有吃瘪的时候。因为士气饱满的军队,在顺风仗的时候自然是摧枯拉朽,但是一旦战斗陷入僵局,甚至陷入劣势,整个军队就会如雪崩般溃散。

罗马王政时代,被伊特鲁尼亚帝国打得溃不成军,就是这个原因。

改变了这个情况的人,是汉尼拔. 巴卡。

汉尼拔可以说是第一个让罗马意识到了战术和阵型重要性的男人。

汉尼拔. 巴卡是迦太基新兴贵族。迦太基的贵族分为“商业派”和“农业派”,汉尼拔出身的巴卡家族就属于前者。巴卡家族很早就参与了西班牙的殖民运动,并且在第一次布匿战争时期就已经成为了整个西班牙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

所以,史称“汉尼拔战争”的第二次布匿战争,汉尼拔就是从西班牙出发,开始了进攻罗马的征途。途中由于寒冷和疾病带来的减员,汉尼拔的军团抵达意大利半岛的时候,只有一万人了。对抗罗马至少3万常备军,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不过汉尼拔手下的1万人都是他从小到大培养起来的子弟兵,这些人就如同汉尼拔的手脚一般令行禁止,灵活自如,所以能轻易完成奇迹般的战术。

而汉尼拔的战争艺术的处女演出,就是特雷比亚战役。

1、

公元前218年12月2日,汉尼拔在特雷比亚河谷,对阵罗马执政官塞姆普洛尼乌斯率领的罗马军团。汉尼拔首次表演了“雁行阵”,并且大获成功。

汉尼拔军团的中军由临时招募的高卢民兵组成,这些人在和罗马士兵交战时节节后退,而罗马重装步兵则乘胜追击,逐渐陷入汉尼拔的包围圈。

而汉尼拔的两翼则是精锐的西班牙亲兵,以及努米底亚骑兵组成,他们迅速击溃了罗马军团两翼的轻步兵和骑兵,然后调转矛头,包抄罗马的中路军队。

这是一次完美的战役,罗马军团光是阵亡人数就超过了两万人,有超过1.5万人被俘,只有不到1万人成功突围逃跑。顺便一提,成功逃脱的士兵中,有一个17岁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普布利乌斯,不过他后来的名字更为有名:西庇阿. 阿非利加

2、

汉尼拔的第二战,是特拉西梅诺之战。

这一战是伏击战的经典范例,公元前217年4月,罗马的新任执政官弗拉米尼,率领两万五千公民兵,前往阿雷佐,迎击汉尼拔。有了上次战败的教训,罗马这次兵分两路,由两位执政官分别率领两支军队,打算南北夹击汉尼拔。

汉尼拔在阿雷佐附近的特拉西梅诺湖畔设伏,然后派遣轻骑,佯攻南部的佩贾鲁城。弗拉米尼急于和汉尼拔决战,所以一路急行军从阿雷佐前往佩贾鲁,途径特拉西梅诺湖畔时,就遭到了汉尼拔的伏击。

此战的细节不必描述,长途行军而疲惫不堪的罗马士兵,面对以逸待劳的汉尼拔军,几乎是毫无还手之力。战斗很快就变成了一边倒的屠杀,包括指挥官在内,一共有1.7万罗马士兵阵亡,6000人被俘,而汉尼拔方面损失轻微。

3、

坎尼会战

如果说,前两次战役都只是汉尼拔的小试牛刀,坎尼会战就是他对战争艺术的最高诠释。

经历了两次惨败,罗马人并不服输,他们决定在公元前216年春天重启战争。这次他们史无前例地动员了4万2千正规军,加上同盟军的4万4千人,共计8万6千余人进攻汉尼拔所在的普利亚平原。而普利亚平原附近有个村子,名为坎尼,所以此战也被称为坎尼会战。

这次会战基本就是特雷比亚战役的翻版,汉尼拔的中路军团在罗马重步兵的稳步进攻之下且战且退,乘胜追击的罗马军团于是全军冲锋。但是汉尼拔的两翼精锐骑兵和西班牙亲兵几乎瞬间就歼灭了罗马的公民骑兵和轻步兵,然后两翼部队再包夹罗马中路重步兵。

这一战罗马全军覆没,共有7万人战死,1万余人被俘,据说,从战死的罗马人身上取下来的戒指堆成了一座小山。因为上战场的都是罗马公民,每个公民都会带着印有自己名字的戒指。

4、

可能有人想问,不是要谈“罗马军团是怎样炼成的”么,为什么一直在讲罗马军团吃瘪史。

这是因为,罗马军团就是在吃了汉尼拔的亏以后,才明白了战略战术的重要性。

吸取经验教训的罗马人,决定改变战略。

新任执政官马尔凯奴斯,和前任不同,采取了“保持接触”的战略。他率领的1万多由奴隶组成的军团,始终跟在汉尼拔的军团背后,保持10公里左右的距离,既不交战,也不撤退。

这1万多人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高悬在汉尼拔的头顶。

这就导致汉尼拔举足失措,完全没办法行动。因为他如果进攻城市,背后就会被攻击,如果他想回头迎战,那么马尔凯奴斯也会往回走。

这个战术取得了明显效果,一直到公元前211年,汉尼拔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只是在白白浪费补给物资。而罗马的老将费边率领另外3万人,把被汉尼拔攻陷的城池一个个收复了回来。

不过,马尔凯奴斯的战术非常正确,但他的对手毕竟是汉尼拔。又过去了两年,到了公元前209年,汉尼拔和马尔凯奴斯交手了7年多,已经彻底摸清了这个男人的行动模式。汉尼拔派遣了一支重骑兵,悄悄埋伏在两军附近的一处制高点上。

因为马尔凯奴斯有个习惯,他每天清晨都会亲自走到敌军附近的制高点上,观察敌情。这个习惯最终害死了他。汉尼拔的精锐重骑兵把他逮了个正着,马尔凯奴斯和他的近卫骑兵全员阵亡。

汉尼拔总算解除了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他命令手下把马尔凯奴斯的尸体送了过来,然后以罗马人的习惯把他就地安葬了。

然而他还没来得及高兴,噩耗传来。

西班牙沦陷了。

5、

当年被汉尼拔放走的17岁年轻人,此时已经成长为27岁的年轻将领。西庇阿带着手下2万新兵,在西班牙半岛上横行无阻,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充分学习了汉尼拔的军事智慧,建立起了一支足以和汉尼拔媲美的强大军势。

公元前208年,维克拉战役爆发。这是西庇阿攻陷西班牙的决定一战。西庇阿模仿了汉尼拔的战法,罗马中军在迦太基军队进攻下且战且退,以为占了优势的迦太基军打算全军冲锋,想要一锤定音,结果西庇阿安排在两翼的精锐罗马重步兵轻松击溃了迦太基步兵,然后左右合拢,围歼敌军。

迦太基阵亡8000人,被俘1.2万人。

对汉尼拔而言,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他的弟弟得知兄长军团物资补给不足,于是想要从海上登陆意大利半岛,支援兄长。但是他在半路上遇到了罗马4万人的阻击,罗马将领李维率领骑兵和轻步兵又一次完成了完美的迂回包夹,汉尼拔的弟弟全军覆没,自己也战死沙场。

汉尼拔已经无力回天了。

公元前206年,盘踞在西班牙的残余迦太基贵族们发起了最后一次反击,他们集结了7万人,进攻西庇阿的2万军队。

结果西庇阿再现了“坎尼会战”的战法,再次合围了迦太基军队。结果迦太基7万人全军覆没,西班牙彻底被罗马征服。

此后汉尼拔失去了战斗意志,迦太基和罗马和谈,而汉尼拔也狼狈撤回国内。

罗马军团从此开始了自己无敌于天下的神话。通过学习汉尼拔的战法,罗马军团在后来的会战中几乎百战百胜,后来灭亡迦太基的决定性战役——扎马会战,也是迂回包抄,分割包围战术的完美再现。

顺便一提,今人所熟知的罗马短剑,也是“汉尼拔战争”的产物。

后来西庇阿远征非洲,在努米底亚发现了一种当地人惯用的短剑。他发现,无论是短剑的质地,尺寸,还是配重,都比罗马人用的短刀更好。于是西庇阿购置了大量努米底亚短剑,用来武装自己的军队。

迦太基灭亡之后,这种短剑逐渐普及了整个罗马军团,变成了后世熟知的罗马短剑。而“罗马军团的武器都是用熟铁制成的”的传说,其实也是以讹传讹,今天的考古发现当年罗马的盔甲和短剑上都存在马氏体,也就是说,罗马的盔甲和短剑都经过了淬火工艺,柔韧性和刚性都是有保障的。

事实上,只有部分罗马标枪会使用熟铁制作枪杆,因为标枪刺穿敌军盾牌之后会弯曲,让对方难以从盾牌上取出,从而阻碍对方作战。

我来,我见,我征服——无敌于天下的罗马军团是怎么炼成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