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领土面积与哈萨克斯坦相当,为何人口差距如此之大?
我们都知道领土跟印度差不多大的哈萨克斯坦,其人口只有1000多万,为什么两国的人口差距如此之大?这主要还是环境原因。印度其实是自然条件相当不错的国家,印度北部是山区,但中部和南部全部是辽阔的平原。

资料中这么写:印度的平原约占总面积的40%,山地只占25%,高原占30%。但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过1000米,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称作高原。
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这种地形不仅交通方便,而且在热带季风气候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和热带黑土等肥沃土壤条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农业利用。在印度,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以养活众多人口。仅仅二战时期,印度(包括巴基斯坦和孟加拉)总人口就高达 3.78亿。

我们再看看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的东部和东南部是有着崇山峻岭和山间盆地的山地,比如著名的阿尔泰山。这些地区海拔高,地形险要。虽然这里降水多(1000~2000毫米),气温也比较合适,因地形问题完全不适合农业种植。
哈萨克斯坦西北以平原和低地为主,但几乎都是草原。这里的降水太少(300~500毫米)!要知道,以自然条件恶劣、降水少著称的中国陕西北部,年降水量也有至少550毫米。300到500毫米的降水,不要说农业种植,即便是草原也不茂盛。而且一旦遭遇干旱,草原就很容易出现永久性的沙漠化。目前该国的荒漠面积非常大,降水极少(荒漠地带100毫米左右),是不可逆转的。

所以,哈萨克斯坦领土面积虽大,并不适合农业生产,古代这里基本都是游牧为主。而游牧民族对于草场面积要求极大,一般认为这里古代最多只有一百万甚至几十万人口。人口不是韭菜,增长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的。
同时,哈萨克斯坦还是个倒霉的国家,经常被战乱和饥荒影响,导致人口大减。远的不提,1930-1934年之间发生的大饥荒导致该国一半农业人口死亡。二战中,因哈萨克族善于骑马、用枪、性格凶悍、个子又比较低矮,是相当合适的苏军步兵、狙击手、坦克兵甚至伞兵来源。于是,该国大量男性被征召入部队,战死高达30到40万人。而当时哈萨克斯坦(苏联的一部分)人口仅有300多万,死亡这么多人是难以想象的重大损失。

在哈萨克斯坦独立的时候,哈萨克族人口才600万,目前有1800万已经是很大进步了。只是,目前哈萨克斯坦经济平平,老百姓传承俄国人的思维也不愿意多生育。恐怕,该国以后人口也就维持2000万左右的数量,难有大的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哈萨克人血统复杂,主要是古代的乌孙、康居、阿兰(奄蔡)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人、大月氏以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有不少黄种人的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