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黎嵩·泱泱汉风】是谁帮助霍光走向权力巅峰?汉武帝留下的辅政大臣最终结局如何?

# 霍光秉政2:翦除政敌
## 昭帝与民休息
### 主要举措特征
- 执行武帝遗愿
- 逐渐与民休息
- 抵挡革命压力
- 改朝换代是通三统的题中之意
### 昭帝时期具体举措
- 始元元年:举贤良,问疾苦
- 始元二年:赈贷贫民
- 始元四年:大赦,减徭役
- 始元五年:裁撤边郡(儋耳、真番郡)
- 始元六年:盐铁会议
- 元凤二年:省革赋税制度
- 元凤三年:赈济贫民
- 元凤四年:减口赋、停漕粮
- 元凤五年:裁撤边郡(象郡)
- 元凤六年:省革赋税制度
- 元平元年:减口赋
《汉书》评价: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 政治谱系:同情戾太子
- 霍去病弟弟
- 试图召回李陵,苏武
- 任用长史杨敞
- 提拔九卿张安世
## 权臣政争
- 上官桀:权力斗争
- 盖主和丁外人的有分无名
- 丁外人杀害朝廷官员尹凡福:秉公处理此事的渭城县令胡建被捕自杀
- 桑弘羊:路线斗争
- 盐铁会议:贤良文学
- 燕王刘旦的加入又使得后者的路线之争演化为权力斗争
### 具体经过
- 背景:霍光处事细腻
- 燕王上书举报霍光
- 霍光站在画室门口不进(赞曰:画室里面就是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
- 昭帝明断:且将军为非,不须校尉
- 矛盾公开,后者设宴袭杀霍光事泄,遭到团灭清洗
Tips:
- 田千秋差点被杀,经杜延年劝谏才得免除
- 桑弘羊的儿子桑迁被杀(所谓作法自毙,不过是政治家“斗转星移”的恶趣味)
## 赞曰
- 武老师真的好喜pian欢tan霍光啊
- 丁外人作威作福是不对的,但是其与盖主的男女关系是其私人事务,不应该纳入道德评价的范畴
- 读《资治通鉴》时,印象很深的就是霍光和王莽的深刻。这两个人搭最深的局,做最狠的事,斩草除根,宁滥勿缺。我同意武老师的观点,对他们政治主张的进步表示欢迎,对其个人不做歌颂
- 霍光对其他辅政大臣的翦除是早有预谋的。托孤时故意装傻直接out金日磾,举贤良召开盐铁会议打击桑弘羊(以前看《盐铁论》觉得贤良文学讲的都是什么啊,根本站不住脚,就这还能所谓把桑弘羊怼得哑口无言,肯定是有人拉偏架——也可能我需要再读一遍。并且实际上,盐铁会议的调子震天响,桑丞相的威望一落千丈,但是朝廷最终并没有改动太多贤良文学声讨的政策),对上官桀先期的拉拢也是郑伯克段于鄢的开场。这样一个人,故意让对方留下把柄(能够抵挡得住上官桀的压力不给丁外人封官,却留中不发让上官桀批保不下一个县令),谢罪的时候都待在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门口,对待田千秋的欲加之罪。另外,他对戾太子原有党徒的笼络何尝不是对现任皇帝的震慑。只是皇帝和金日磾一样聪明,完美给出了霍光想到的考题答案(将军为非,不须校尉,这得多大的权力)。恶意怀疑,汉昭帝的早逝也与此有关
- 关于上一条的补充在于,其对昌邑王的废立。以前觉得昌邑王不能像汉文帝一样韬光养晦,但问题是此时此刻不如彼时彼刻,文帝可以利用军功集团内部的矛盾,昌邑王面对的是权臣霍光的一家独大。很难有腾挪的余地,列了那么多罪,最终无非就是没有给足霍光集团想要的政治报偿而已
- 再补充一条的是霍光权斗的政治逻辑。正因为霍光能做出那么多与民休息的举措,并且这些举措与其前任有很大的距离,恰恰证明了其在举措之前完成了对权力的集中。而这个集中的过程,伴随的是其他政治集团的失势甚至物理消灭。所以相比较于史书中上官桀他们的鱼肉百姓,霍光是有很大的动力去发动对前者的攻击。古人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后者的顷间土崩瓦解,证明了他们实际上时时刻刻处在弱势,其行动也很可能被前者监视掌握
- 当然,上层道德和底层道德就像大气中的平流层和对流层一样不大一样。只是权臣又能如何?人生五十年,与天地长久相较,如梦又似幻。一度得生者,岂有不灭者乎?最后看霍光家族覆灭的时候,脑海里只有杨慎的《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只有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
- 期待下一期的昌邑王,希望下学期能有机会选上/旁听武老师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