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6年,一个普通的福州人离开了人世
有关大明隆武朝事的明末史料《思文大纪》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福州闽县有一个叫赵卯的人,以粜米为生,家中有三个孩子,妻子已经去世。很明显,他并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福州居民。

隆武朝廷瓦解之后,福建全境几乎没有做出什么有效的抵抗就归顺了清廷,要归顺清廷,那自不必说,肯定是要剃头的,赵卯的邻居亲戚还有他的父亲都已经剃头了,他自己却迟迟不剃,他不但不剃,而且遇上了那些已经剃头的邻居朋友,还要一边拍着手一边笑话人家,毕竟金钱鼠尾确实丑。但是这么丑的发型,你赵卯也得剃,不剃就要掉脑袋,你有什么资本去笑话别人呢?

老赵的邻居们也是这么想的,于是很不高兴地回怼:“你笑什么?你有什么可笑的?你也得剃发,不剃发清廷官吏就得要你的脑袋!”赵卯听罢呵呵一笑:“我当然得剃发,但我还能剃得比你们更漂亮,你们信不信?”邻人听闻,皆悻悻而去,被清朝官府强迫剃掉了头发,还要被这么一个油嘴滑舌的家伙调侃一番,简直晦气到极点。

在目送朋友们离开之后,赵卯收起了刚才戏谑的表情,买了不少平时很少买的好食材,回到家中,和家人一起大吃了一顿,在餐桌上,赵卯喝得酩酊大醉,回到自己的房间倒头便睡,他的三个孩子在一旁侍奉着。酒醒之后,发现太阳已落山,赵卯长叹一声,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都不敢随意毁去,今天被迫剃头,头发虽然已经被剃掉,但怎能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呢?”于是请来父亲和母亲,拜之,请父母安寝。又对自己的三个孩子说:“你们是我养育的,在剃发之前,怎么能不向我叩拜呢?”三个孩子很听话,向自己的父亲叩拜,赵卯又让三个孩子拿来笔砚,然后就让他们都去歇息了。

夜已深了,赵卯见家人都已睡熟,在自家的墙上写了九个大字:“男子赵卯不肯剃头死!”然后自缢于屋中,等到家人发现想要施救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或许在他嘲笑已经剃发的邻居朋友们的时候,就已经暗自决定以死明志了。

其实以现在很多人(包括老赵的邻居朋友们)的角度来看,赵卯绝对是个蠢货,因为清军进入福州以及福建的大多数城市,过程都是比较和谐的,而且也几乎没有发生抢掠事件,更重要的是,清军攻灭福州政权之后,往广东授官,“一时热肠功名者咸逐队就试”,热衷于功名之人为当清朝官员而挤破了头,甚至有人在当官的路上被土匪劫杀了全家。

在隆武政权灭亡之前,仙霞关守将就搜得“出关迎降书二百余封”,隆武帝不问姓名,将其于午门前焚化,而隆武帝死后,屈膝投降者更是数不胜数如:工部尚书郑瑄原先准备追随隆武帝逃亡江西,后来半路逃回向清军投降;德化知县陈光晋在李成栋部清军攻略泉州时投降;博洛到福州之后,也招降了大量的明朝官员。曾经的隆武政权扛把子郑芝龙控制着大量的军队,结果也和清廷勾勾搭搭,居然在和清廷谈判时被突袭俘虏之后北上,最后不得不投降清朝。

这么多官老爷都投降了,你赵卯一个平头百姓跟着掺和什么呢,身体发肤确实受之父母,但是哪有脑袋更重要呢?就像赵卯的邻居们说得那样:“子能逆令耶?迟则此颈且不能保,岂吝一发?!”剃不剃头不都是还得照样交税服徭役?

投降者虽然很多,但死难者也不少。除赵卯之外,殉难者还有上游巡按兼守仙霞关御史郑为虹,郑为虹为官清廉,清军进犯福建,郑为虹为清军所擒,百姓都愿意出钱赎其不死,博洛认为这是个好官,想要劝他剃发,郑为虹不为所动,对清军破口大骂,最终被清军当场处死。

延平巡抚王士和,为官清廉,清军入延平,百姓逃散,王士和曰:“吾受国家厚恩,以守此土,不能 持寸铁与斗,死有余愧,可与寇俱生哉?!”整理衣冠在衙门大堂自尽,见者无不痛哭,就是清军入堂之后,也都叹息而去。

礼部尚书曹学佺本已准备入寺为僧,有不知时势者四人领无赖三十人强带其下山,作忠义之相劝说之,曹学佺感其忠义于是组织战守,然而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曹学佺在自家大堂中自尽殉国,清军进城,追杀其子孙,将其田产全部没收,曹学佺的尸体暴露在外五天直至朽烂生虫,这才入土为安。

右卫指挥使胡上琛知清军入福州,闭门不出,对他人说“吾世受国恩,岂有北面清兵之理!纵赧颜偷生,他日何面目见祖先于地下乎!”于是秘密派人进入山中找毒草,准备服毒自尽。胡上琛的爱妾刘蕙听说之后,对自己的丈夫笑着说:“您是因为我是妇人而不愿意把您的志向说给我听吗?我告诉您,我也愿意为国而死,之前只是害怕您没有下决心罢了”胡上琛听了之后非常高兴,说:“没想到你我二人能一同赴死”,于是二人穿上正装,拜天地祖宗,一同服毒而死。胡 上琛死时三十八岁,刘氏死时年仅二十一岁。

象征尊严的头发确实很重要,但是脑袋更重要,大多数人面对生死攸关问题,都会去求生,而不是求死。这很好理解,毕竟大多数人都只是普通人,很难以一种极其冷静和淡然的态度看待死亡。而达官贵人们享受过了世间的繁华,当然更加不愿意离去。

但正是因为大多数人都选择了顺从,能够选择用生命维护自己尊严的人才显得更加高大,这样的反抗精神显得尤为可贵。同时,他们的牺牲也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从前我们在书中看到所谓“清朝统治者缓和民族矛盾”,能让清朝统治者以缓和矛盾为目的颁布一系列法令,这对于那些抛弃头发,选择脑袋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这件好事,确是那些抛弃脑袋,选择头发的人用生命争取来的。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