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系中易受虐的两种情况
两种易受虐情景: 1)初期展现出关怀、亲和力的形象,后期却存在语言暴力、肢体暴力、冷暴力或三者并存的情况,这代表对方初期的性格是人设,并非他/她真正的性格。 一开始显示出很强的人格魅力(温和、同理心、温暖、有风度、细心等),且对你很体贴,但等你真正在意对方后就呈现出施虐特质,例如采取惩罚性行为逼你让步,不尊重你,贬损你,戳你痛点,异常暴躁(包括冷暴力),享受你的痛苦,利用第三者(包括非真正意义上的第三者)刺激你,但其中又穿插着片刻地温柔,使你的情绪如过山车般摇摆。 在你想分开时,对方又表达自己不能离开你,用留恋和祈求、忏悔的态度使你心软。此时你可能会回忆对方曾经对你好的片段,回忆对方性格中“好”的那一面,这可能导致你因心软和留恋而不能离开有毒的关系。 对于这种情况我只想说,之前你看见对方的那些“理想的”性格特质都只是伪装,并不是对方真正具备的性格特质,而仅是对方的形象经营。因为人格是稳定的,不易改变,如果对方真的是一个尊重他人,同理心强,且温柔的人,那么他/她将在关系中会持续地呈现这些特质,而不是随着关系稳定而转变为施虐型特质。 《不要用爱控制我》中作者对施虐型人格的人进行过定性访谈,他们表示:“如果我最初就露出真面目,他/她根本不会和我在一起。”。所以明白了吧,你喜欢的只是幻想中的人,你认为对方性格中那些吸引你的优点从头到尾都没有真正存在过,对方不过是为了得到你而模仿出“大众情人”的模样。甚至在与你的接触中通过你的反应去镜像模仿,让你误以为遇见同类。因此当你遇到前后反差大的人,不要怀疑,现在他/她呈现出性格才是真正的他/她。 2)渴望永不分离的长期关系,且认为对方的虐待行为只是属于生活中的磕磕跘跘,所以多不舒适都选择继续忍耐。 期望长期关系表明你对感情认真,但“筛选”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类人可能会渴望“无条件的爱”,在他们身上的表现就是过度容忍对方的无理行为,因为渴望无条件的爱,所以认为:“只有我先无条件地爱和接纳别人,才能让他人也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我。”。 这类人可能原生家庭不太如意,所以会对“无条件的爱”非常渴望。但是他们会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无条件的爱代表无限度地容忍对方,例如对方的虐待行为和无理要求。若是这样,那遇到一个人渣你是不是也要无条件的爱对方? 因此无条件的爱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对方的人品一定要过关,甚至是要求对方的道德感高,这样对方才不会利用你。因为爱会使人软弱,如果对方不明白你的软弱只是出于爱,且懂得珍惜你的爱,那对方就会肆意地利用你的爱。 此外,对方的虐待行为,以及矛盾发生时的过度逃避、指责、攻击行为易被误解为“磕磕跘跘”,但“磕磕跘跘”是有限度的,正常的磕磕跘跘是双方会因为矛盾拌嘴或吵架,但过程中会尽量保持就事论事的状态,冷静下来后,双方仍会展现出解决问题的沟通意愿。若对方仅是虐待你,使你感到不适却不解决问题,那么这显然不属于正常磕磕跘跘的范围,需要警惕。 说实话,我认为无条件的爱是不存在的,爱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无论是哪种交换,双方的需求与供给是匹配的,否则关系就无法维系,爱也很难存续。此外,我可能比较狭隘,我的喜欢是要求回报的,如果我付出了情绪、时间、精力和金钱,还得要求自己对对方无欲无求,那是圣人的水准,但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我曾在社交平台上看见一个人发表的观点:“无论我怎么作,怎么闹,对方都能不离开我,那才是真爱”。我当时心里想得是:“那对方遇上你,真是上天对他/她极其恶毒的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