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全史人物评鉴-陶侃 字士行

2022-06-17 17:30 作者:温村李馆长  | 我要投稿

陶侃 字士行





陶侃(259-334年),字士行(或作士衡)。本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后徙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陶侃少时家贫,父亲陶丹早亡,全靠母亲湛氏纺织维生,东吴灭亡后全家迁到寻阳。陶侃早年曾任寻阳的“鱼梁吏”,后任郡督邮,领枞阳县令;又担任庐江太守张夔的主簿。及后张夔察陶侃为孝廉,到洛阳后获张华接见并赏识,任郎中。后又曾任伏波将军孙秀舍人,武冈县令和庐江郡小中正。西晋太安二年(303年),义阳蛮张昌于荆州叛乱,荆州刺史刘弘任命陶侃为南蛮长史,派他进兵襄阳,后于竟陵等地大破张昌军,战后陶侃以军功封东乡侯。
永兴二年(305年),陶侃击败在历阳叛乱的陈敏。永嘉五年(311年),荆湘流民拥杜弢造反。次年,王敦遣陶侃与周访等镇压,大败杜弢军队。王敦得知胜利后说:“若无陶侯,便失荆州矣。”表拜陶侃为荆州刺史。建兴元年(313年),参军王贡与杜曾叛变,袭击陶侃部众,又有部将张奕叛变,陶侃大败,因此战而免官,王敦上表请陶侃白衣领职,继续参与平乱。
陶侃及后率领周访等击破杜弢,王敦于战后上奏恢复陶侃官位。此时陶侃的军功遭王敦所忌,将其调任广州刺史,改以王廙为荆州刺史。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讨伐刘隗等人为名举兵,陶侃派高宝领兵对抗王敦。但同年王敦攻破建康,并执掌朝政。太宁二年(324年),王敦败死,陶侃迁为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本职加领护南蛮校尉、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荆州人民知道陶侃再治荆州都互相庆祝。
咸和二年(327年)十月,苏峻起兵攻陷建康,陶侃之子陶瞻亦为苏峻所杀。温峤邀请陶侃勤王,并推举陶侃为盟主。次年五月,陶侃与庾亮、温峤领兵进攻建康,采取建议久持的战术,但军中乏粮,卞敦等人坐观不援。陶侃威胁要撤军回荆州,由于毛宝的劝谏,以及之后烧毁了苏峻于句容和湖孰的积粮,而重新整顿军容。不久后,苏峻意外堕马被杀,陶侃与诸军继续进军石头城,最终清剿和收降苏峻的残余势力,救出晋成帝。
苏峻之乱后,陶侃因功而升为侍中、太尉、都督交、广、宁、荆、益、雍、梁七州军事,封长沙郡公,仍驻荆州。咸和四年(329年),郭默假称诏命杀江州刺史刘胤,陶侃兴军讨伐,对峙两个月后,陶侃将郭默擒获并斩首,平定事件。战后陶侃加都督江州,领刺史,并加置属官。。咸和五年(330年),陶侃尝欲起兵废王导,由于郗鉴的劝阻而没能实行。
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因病重而上表告老归国,将后事都交给右司马王愆期,然后登舟赴长沙,途中病逝于樊溪舟中,享年七十六岁,谥桓公。




统帅 A-
(陶侃以一偏旅,独当大寇,无征不克,前讨张昌、杜弢,后殄苏峻、郭默,群丑破灭,八州肃清。在军四十一载,雄毅有权,将士莫不齐肃用命。)
武力 C+
(陶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
军谋 B+
(陶公神机独断,讨陈恢於武昌,袭杜弢於巴陵。苏峻兵盛,岁月智计平之;郭默骁勇,兵不血刃以擒。观其邾城之言,谋猷弘远,实非放达之徒所能为也。)
智略 A
(陶公性聪敏,明悟善决,勤勉纤密,不以浮华废事。常曰:“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及都督八州,位极人臣,怀止足之分,不与朝权,亦可谓深智也。梅陶赞曰:“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陆抗诸人不能及也”。)
内政 A
(陶公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引接疏远,门无停客。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谢安曰:“陶公虽用法,而恒得法外意”。)
魅力 B
(陶侃望非世族,俗异诸华,拔萃陬落之间,比肩髦俊之列。而寒宦远人,士族所斥。庾亮诬以窥窬,温峤称之溪狗;吏臣不察,从而采“悖矣”之诋,横使忠臣被不忠之谤。古人之被冤者,莫屈于陶公矣。)


全史人物评鉴-陶侃 字士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