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草稿】《阶级论》

2023-08-07 22:18 作者:某科学的寒水若剑  | 我要投稿

一、简述 如若想要谈论剥削,则必定要从阶级谈起。 人类社会最初因为生产力极度低下因而没有出现“脱产者”,当然,这个“脱产者”指的是脱离直接生产活动并掌握大量财富和生产资料者。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通过采集果实和狩猎为生,并不能使酋长等统治者掌握大量财富及生产资料,所以酋长等尚不属于“脱产者”。 这里可以说明的是,以采集为主的原始社会并不支持阶级分化的出现,又因为生活资料剩余所以没有出现私有制,生活资料完全由社会分配。这个观点是普遍认同的。 而以原始种植业为主要生产活动的奴隶制社会不同。较为稳定的原始农业带来了较为充足的粮食剩余,同时由于生产工具的迭新和手工业的进步,生活资料开始出现剩余,人口数量也开始增长,使“脱产者”的出现成为可能,亦出现了私有制并带来了最初的阶级。 总的来说,生产力的发展确立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而社会制度又反馈于生产力的发展。合适的社会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落后的社会制度则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即是社会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们生活的能力了。这也是家喻户晓的道理了。 在不同的生产关系确立的各个社会制度中不同的阶级产生并发挥其独特的历史作用。 在以下的篇幅中除了基本的五种社会制度外还将阐述三个特殊的社会制度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殖民地社会以及生产力低下而出现的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主义社会。 二、阶级的形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资料的大量剩余使原本落后的原始社会分配生活资料的社会不在适应需要,原始公有制开始崩溃并被私有制取代。 阶级的形成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生活资料的剩余是产生是产生私有制和不事物质生产者的先决条件。生产力发展到足以维持当前人口所需并且有生活资料的剩余。 2、私有制是产生阶级的基本条件。私有制的出现使物质资料变为私有财产成为可能,也有力的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3、生产资料与生产者分离是产生阶级的必需条件。生产资料在私有制之下开始变为私有财产,将生产资料与生产者分离成为可能。 4、人口增长是阶级形成的催化剂。物质资料的剩余促进人口增长,对于阶级的分化和技术发展以及生产力加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各社会制度下主要的阶级 1、原始社会: 虽然没有形成阶级但仍要提一下。 已在简述中提到过,人们通过采集果实和狩猎为生,也仅出现极为原始的手工业,极度低下的生产力并不能使物质资料剩余下来,不能满足温饱是社会上的普遍问题,更不用说促进人口增长了。采集者的生产方式因为制约人口增长使得技术发展地十分缓慢,也不能直接反馈于生产方式。直到种植者出现,事情开始发生转折。在长期的采集和狩猎活动中,使得人类对于动植物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人们通过有意的种植选育,得到了适于产生更大产量的植物(作物)用于食用等,也通过圈养驯化动物来得到稳定的肉类等食物以及皮革以供使用。「具体内容请参照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 种植者的出现使得社会中出现了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并通过不断的选育等手段扩大这种采集者未有的优势,使人口增长成为可能,也是物质资料剩余的前提。 在种植、驯养方面中,人为因素开始在人类生产活动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换句话说,人类开始自发的利用技术大规模地改造自然。 2、奴隶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石器的发展,金属工具「这里的金属工具主要是指青铜器,当时的冶炼温度不足以冶炼铁,而铜器具硬度较低不耐磨损,所以主要以青铜合金制作生产工具」的出现,使得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金属工具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的使用,生产效率要远高于各类石器及骨器,另外金属工具的使用寿命也远高于之前的各类工具,同时大量的青铜器也作为贵重物品被视为财富。自始至终,青铜器作为礼器用于祭祀的作用大于作为生产工具使用,直到铁器的出现,青铜器彻底从生产活动中脱离出来」,社会产品除维持人们的生活必须外,开始有了剩余。使得一部分人成为“脱产者”专门从事社会管理和科学活动成为了可能;另一方面也为私有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社会上出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奴隶社会产生。一个人类社会中如果大部分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是奴隶,社会形态即是奴隶社会。” 需要注意的是,剥削阶级不一定是“脱产者”,而被剥削阶级也并非全部都是生产者。大剥削阶级也可以直接剥削小剥削阶级,小剥削阶级在剥削生产者的同时也在被大剥削阶级剥削。总的来说,用于剥削的物质资料一定是生产者生产的。 奴隶社会的主要阶级: 最初的统治、剥削阶级:奴隶主 人类社会中首个拥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也包括奴隶本身,拥有绝大部分财富和绝对权力的阶级。「在奴隶主眼中,奴隶作为财富的意义远高于其在生产领域中作为生产资料的意义」 奴隶主阶级可依据占有土地和奴隶的数量分为大奴隶主和小奴隶主,他们通过氏族等血缘关系与自由民一起形成独立的部落,通过对其他部落的战争来获取土地和奴隶。随着部落势力的逐渐扩大,各个部落的势力范围开始接壤,对外侵略成为了获取土地和奴隶的主要方式。大奴隶主阶级也顺利成章的成为了大土地持有者,为日后转变为地主阶级提供了条件。 最初的被剥削阶级:奴隶 人类社会中最悲惨的剥削阶级,奴隶只是奴隶主的所有物,只是作为奴隶主的财富和生产资料存在,毫无人权,奴隶主也从未将其当做人来看待。作为奴隶社会中的主要生产力奴隶也不再被奴隶主随意杀害「但是用于祭祀中集中杀害用于献祭的用途仍然保留下来」,但也未能改善其生存条件。 奴隶只要来自失去自由身的自由民,包括对外侵略所致的其他部落的战俘,以及其他部落原本的奴隶。 其中必须要提及一点,在种植业变为生产物质资料为主体的社会,以善于体力劳动的男性的社会地位提高,人类社会正以父系社会来取代母系社会。这导致了年轻女性只是作为生育的工具,争夺女性也成为了对外侵略的一种目的,而战败方的部落酋长等对战胜方有害的或是无用的成员则被无情杀害。 自由民作为奴隶主阶级统治的被统治阶级一般不受奴隶主的私人剥削,相对比较自由。 自由民作为本部落的一部分,部分承担保卫部落的义务,也承担着因变故失去自由身变为奴隶的风险。以手工业及耕种自己或奴隶主的土地卫生,也有以狩猎采集为生的自由民存在。 奴隶社会的阶级比较简短,如今全球范围内也只有非洲等些许地区存在故不再加以赘述。 3、封建社会: 当部落持有大量土地之后,原来的以血缘关系组成的组织面对广阔的土地和人口难以维持统治,社会组织开始由血缘组织转变为地域组织。相对先进的封建制社会开始继承并取代相对落后的奴隶制社会。那些因为不能转变生产关系的旧奴隶主阶级开始被新兴地主阶级取代。 日渐扩大的势力范围和被统治的人口越来越多,对外侵略的机会也越来越少,由此获取的奴隶数量大幅减少。用于参加社会生产的自由民比例开始大幅上升,新兴的的地主阶级以此占有土地并开始剥削农民或农奴。 新兴的地主阶级通过受封以及相互侵略来获取土地,在此基础上出现土地私有化,或者说土地私有化进一步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形成。 社会主要生产方式由原始的种植业发展为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以家庭、工坊为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在中国体现为小农经济,在欧洲则表现为庄园经济。 阶级的消灭

【草稿】《阶级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