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807年战争之东欧的鏖战(13):海尔斯堡战役【上】

2021-01-30 22:44 作者:近卫掷弹骑兵官  | 我要投稿

       “在海尔斯堡,缪拉元帅和苏尔特元帅率领的法军步骑和本尼格森之间率先打响了战斗。但俄军的防守是何等的凶猛,以至于只有等到拉纳元帅率领的部队赶来的时候,才好不容易阻止此次战役以法军的失败为结局。”

          ——克里斯托弗•T•阿特金森

       “屠杀一词出现在许多有关于这一次战役的描述之中……”

         ——乔治•布隆

        基本信息

        爆发时间:1807年6月10日

        爆发地点:东普鲁士,海尔斯堡(今波兰,瓦尔米亚地区利兹巴克)

        战役结局:战术上双方平手;法军战略胜利

        交战双方:法兰西第一帝国/俄普联军

        双方指挥:缪拉元帅、拉纳元帅/本尼格森将军

        双方兵力:50000——65000/53000——90000

        双方损失:1398人阵亡,10059人受伤,864人被俘/6000人死伤

        导言

       “现在一切事情都取决于信念,敌人已经开始行动了。”

        ——拿破仑

       等到夏天的时候,波兰这个国家的景色终于变得宜人。黑麦、燕麦和小麦都已经长得很高,道路的边上都种着柳树,各地的村庄城镇也建设得十分的不错。而且在波兰这片大地上,到处都分布着许多湖泊和森林。同样是到了这个时期,法军的骑兵侦查队开始注意到俄军有一些活动的迹象。

        皇帝写道:“尽管现在但泽都已经被我们所攻克,但是现在所有的迹象都在表明敌人已经开始行动,在这种局面下,本尼克森贸然采取全面行动是十分可笑的……”拿破仑随即就得到了俄军袭击了法军的前沿阵地的消息。而皇帝也随后在帝国禁卫军的护送下,乘坐马车离开了芬肯施泰因宫(这个宫殿后来在1945年的1月22日被红军烧毁)。他出发的时候还没有忘记写信给贝尔纳多特元帅:“我现在还没有推断出敌人到底想要干什么,但是现在所有的迹象都透露出了一股鲁莽的味道。”

        6月初,本尼格森将军决定率领部队开始进攻东普鲁士的内伊元帅的前卫军团——第六军。由于内伊的前线拥有着森林的掩护,对于本尼格森将军来说,他这一次行动能够成功的最大希望就是在对手采取有效的反制措施之前,他能够迅速的打垮法军的部队。不过在这次事件中,法军的侦察兵很早收集到了足够的信息,让内伊得以下令自己的部队在古德施塔特和多芬之间集中。他还发了一封信给了苏尔特,让他在左翼守住Elditten,另封信则是交给了达武元帅,要求他在右翼守住Barkweda这个关键渡口。

       随后,本尼格森将军又把战役发起的时间又推迟到了5日。紧接着他便发起了进攻,但是在经过几次小规模的战斗之后,俄国和普鲁士的联军却在早有准备的法军面前屡屡碰壁,不仅仅没有取得多大的战果,反而自身损失较大,为了让部队得到比较好的修整,本尼格森只得暂停了进攻。

       得知了这些消息的皇帝也没有闲着,他立刻就向元帅和将军们发布了命令。他现在的计划是,迅速切断俄普联军同波罗的海沿岸以柯尼斯堡为主的后方基地之间的联系。等到9号的时候,法军已经占领了如阵地:

       苏尔特元帅的第四军在Altkirch;

       达武元帅第三军把守着古德施塔特附近的阿勒河左岸阵地;

       内伊元帅(第六军)、缪拉元帅的骑兵预备队和近卫军也先后赶到了古德施塔特;

       除了上述的这些部队之外,莫蒂埃元帅也正在马不停蹄的赶往古德施塔特。

        而俄军方面,眼看内衣元帅率领着法军在自己的人数是其三倍的部队眼皮下奇迹般的脱逃,本尼格森顿时勃然大怒。对于俄军来说,这本来是一场轻而易举的胜利,但在演变成了这种局面之后,倒霉的萨肯将军立刻就变成了恼怒不已的司令官的撒气筒,前者也很快的就因为这种不公平的对待而离开了军队。但是对于联军来说,他们所要面对的不幸是接二连三的,因为本尼格森将军接下来就不得不向后撤退了。

       ——俄国将军派遣在外的哥萨克巡逻队,有幸的缴获到了一封本来是送往内伊元帅处的信件,上面说达武元帅的部队即将抵达本尼格森将军部队的后方。陷入恐慌的德意志裔的指挥官本尼格森立刻开始朝着来时的路撤退,他先是开向了古德施塔特,然后又转向了海尔斯堡。当然是俄军并不知道的是,这其实是拿破仑为了拯救内伊元帅的部队而设的疑兵之计。

        “本尼格森在他策划的这次突然袭击中失败之后,只好率领部队开始沿着通往科尼格斯堡的大路撤退,另外从总体上看,法国皇帝的兵力是他现在的人数的两倍还多……另一方面,他又有十分的自信……当他在一步步的进行后撤的时候,能够进行无限期的顽拖延时间的战略……首先,他在主干道的必经之地海尔斯堡掩已经布置好了重兵重……其次是因为他在整个冬天和对手进行的数次战斗中已经证明了俄军的顽强战斗力。”

        “由于本尼格森无从得知拿破仑到底会从哪个方向发动进攻,所以他把部队布置在了在阿勒河两岸的防御阵地的后方。”

       “俄军现在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他们在海尔斯堡已经修建起坚固的阵地,而且还拥有9万人的兵力”

         ——大卫·钱德勒

        战役打响

修建于当地的著名古堡:利兹巴克堡

       战场描述

       海尔斯堡(利兹巴克)本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小镇,其位于阿勒河的左岸。在城镇里面还伫立有一座日耳曼古堡。多年以来,它一直是瓦尔米亚主教的住所,也是保护波兰领土东部边界的重要据点。根据1466年签署的《第二次托伦和平条约》,瓦尔米亚并入波兰。而在1772年的第一次瓜分波兰中,瓦尔米亚又被并入了普鲁士。

        在阿勒河的北岸,是一片向四面八方延伸,并且略有起伏的平原。它与一条名叫斯普伊巴赫河的小溪的河道相交,小溪的左岸就是劳登树林。树林西南半英里处则是一个同名的村庄。

        整个地区对于俄国人来说都是十分的熟悉——因为从二月到五月,他们利用了海尔斯堡周围的每一处可以利用的地形进行打造防御工事,但是大部分土方工程依旧被部署在了阿勒河南岸,因为按照本尼格森的预计,法国人会从那里对自己发起进攻。

        双方部队

本尼格森将军

       本尼格森出生于不伦瑞克地区的一个汉诺威贵族家庭,曾先后在汉诺威宫廷当过侍卫,并在七年战争中担任过近卫军的军官。1764年,他从汉诺威王国军队退役后,又开始进入俄国军队服役,成为了一名野战部队的军官。由于在数次战争中表现卓越。沙皇亚历山大于1801年任命他为立陶宛总督,1802年又任命他为骑兵说将。在拿破仑战争后,他就退出了现役,定居在汉诺威的班特伦庄园,在生命的最后,他还失去了视力。

法比安·戈特哈德·冯·斯坦希尔将军

       法比安·戈特哈德·冯·斯坦希尔是波罗地海地区的德意志族人,生于1762年。在1806年至1807年的战争期间,他是在东普鲁士和波兰作战的俄国军队的总军需官。由于在埃劳战役中表现出色,而被本尼格森将军擢升至参谋长。

       除了两位高级长官,俄军其他部队如下:

       第一阵——

       普拉托夫将军指挥的两个哥萨克骑兵旅;

        戈尔恰戈夫亲王指挥的第6和第8师、及卡缅斯基将军的预备队;

        多赫图罗夫将军指挥的第3、 7,以及第14师。

       后备部队——

       右翼是乌瓦罗夫将军指挥的3个龙骑兵旅和一个轻骑兵旅;

       左翼是戈利岑亲王指挥的2个骠骑兵旅、1个龙骑兵旅和1个胸甲骑兵旅

        康斯坦丁大公指挥的第2和第1近卫师,和第1近卫骑兵师

        苏尔特元帅第四军:3个步兵师

        拉纳元帅第五军:2个步兵师

        缪拉元帅骑兵军:2个龙骑兵师、1个轻骑兵师和1个胸甲骑兵师

       堡垒和桥梁

       俄国人利用了海尔斯堡周围,甚至是每一个角落的地形。

        阿道夫梯也尔写到:“俄军在那些高地上建起了许多堡垒,但是被阿勒河分为了二个相互独立的区域。但是这一非常严重的不便随即通过在隐蔽良好的角落建造起的4座桥梁得到了弥补,这样一来的话,俄军部队得以迅速从两岸进行转移。而且根据所有的迹象,法军大概率的将会沿着左岸发起进攻,而俄军的大部分主力也都已经集中在此。在右岸的堡垒里,班尼格森将军只留下了帝国近卫军和巴格拉季翁的因为前一天的战斗而疲惫不堪的师。大炮也被布置成从一岸能够向其他地方进行炮火覆盖的形式。”

阿勒河北岸一号堡

        另一位作者——佩莱的书里面却只提到了三个堡垒,一个是在河边,也就是桥边;除此之外还有2个堡垒。他还说一号堡距离河流约500步,2号堡则是位于1号堡以北约900步。

       霍普夫纳的地图上则至少标示有7个堡垒和其他类型的防御工事。一号和二号堡垒的墙高10英尺,厚12英尺,以及用圆木支撑着内外墙。

阿勒河南岸和海尔斯堡镇上的堡垒(右上角)

       在阿勒河南岸,俄军在那里已经提前告诉好了一处巨大的半圆工事。在本尼格森下令把部队转移到北岸之前,他们一直驻扎在那里。

       阿勒河上还有几座桥梁:其中一座桥位于一号堡垒附近,三座浮桥位于海尔斯堡镇附近,五座桥就位于海尔斯堡镇内。这些桥对于把骑兵、步兵和炮兵运过河的本尼格森而言十分的有利。

       俄军的部署

       在海尔斯堡,在缪拉和苏尔特两位元帅的追击下,让本尼格森不得不开始行动。法国作家阿道夫·梯也尔写道:“经过如此多的放肆示威,敌人的将军禁不住有一种诱惑,不想如此迅速地逃跑,而是要停下来战斗,特别是在采取了许多预防措施,使一场大战的机会不那么不利的情况下。但这绝非明智之举,因为如果他不想与科尼斯堡断绝往来,时间就变得宝贵了。”

        在经过了如此多次的小规模但是没有决定性的战斗之后,敌人的将军禁不住某一种诱惑——本尼格森不想这么迅速的撤退了,而是要停下来作战,特别是在海尔斯堡这里已经做到如此之多的准备,打造了如此之多的防御工事之后,在这么有利的情况下,他很想要打响一次战役。

       ——但这绝非明智之举,因为如果他不想和柯尼斯堡科尼之间断开联系的话,那么时间就显得是太宝贵了。

       根据俄罗斯作家V.N.沙卡洛夫的说法,本尼格森将军并不知道拿破仑究竟会何时何地发动进攻。因此为了保险起见,他把部队部署在阿勒河两岸的高地后面。

       俄军部署情况如下:

       ◆阿勒河南岸是巴格拉季昂的先遣部队(不包括谢佩列夫轻骑兵旅的20个中队)

       ◆在北岸部署着第8师,部队的左翼部署在靠近河边的田野上,这只部队的右翼还部署有第6师

       ◆在一号堡垒里布置了一个炮兵连,这个堡垒及其周围还部署了四个步兵营

        ◆在二号堡垒及其附近还部署了一个炮兵连以及一些步兵。在这个堡垒后面,还有5个普鲁士托瓦茨基枪骑兵团的中队作为预备队(装备长矛)。在一号和二号堡垒间,布有了第6和第4师。

托瓦茨基枪骑兵

       ◆在三号堡垒里面一样部署了一个拥有着两门火炮的炮兵连,同样也拥有不少的步兵掩护。而在二号和三号堡垒之间还布置有着卡缅斯基将军的后备师;第1和第2师作为后备部队。

        ◆在北面,在维勒霍沃村及其周围,也就是在湖那边,是普拉托夫的哥萨克骑兵。

        ◆近卫骠骑兵团在前面的古德施塔特公路处,还有两个骑兵团部署在了通往西堡(今耶焦拉内)的公路上。不过当确定法军不会从右岸发起进攻的时候(已经是傍晚),这些个骑兵团就全都撤退到骑兵预备队那边去了。

沙俄近卫骠骑兵

       ◆第八师、第六师、第四师、第五师的每个步兵团都有两个营的编制,他们都已经排成了横队阵型,每个团的第三营,也就是掷弹兵营作为预备队部署在了后方。

        战役打响
        巴格拉季昂的后卫战

叶尔莫洛夫将军

       法军的先头部队是缪拉元帅率领的骑兵部队,他戴着有羽毛装饰的帽子,穿着有金色带织的制服,骑着雄伟的战马,简直就是一个中世纪骑士的形象。在缪拉骑兵的后面,则是行进中的步兵和炮兵。

缪拉元帅

       萨默维尔在他的书里面写道:“皇帝率领着他身后的大军正在朝着同本尼格森之间最后的决战迈进,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等待之后,是时候让在波兰的赌博得到回报了……法军的部队陈纵队展开之后,向后方至少延伸了数英里,在令人窒息的酷热中艰难地行进在尘土飞扬的公路……从多芬以西15英里的墨龙格开始,部队所经过的地方无不散发出战争的气息:燃烧的房屋,腐烂的尸体。拿破仑发现多芬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这个村庄已经被本尼格森烧毁,此后他又率领部队转向了古德施塔特……对于战事的发展态势,拿破仑皇帝感到了十分的高兴……”

尼古拉·博罗兹丁将军

       距离海尔斯堡的俄军主阵地约6公里处,驻扎着尼古拉·博罗兹丁将军的小部队,他们是尼佐夫斯克火枪兵团、瑞瓦尔火枪兵团、芬兰龙骑兵团以及哥萨克骑兵团。

        博罗兹丁将军的部队占据了劳登村,同时还有一部分的部队部署在了平原上。上午八点左右,缪拉元帅在发现了俄军部队之后,在迅速展开队形之后,法国骑兵立刻就对俄军的部队发起了进攻,在骑兵的步步紧逼下,俄军只好向后撤退,此刻法军的炮兵也迅速的就位,开始向俄军开火。

        在上午十点钟左右的时候,本尼格森就收到了前沿博罗兹丁将军传递过来的情报,说法军正在向劳登村的方向步步紧逼。本尼格森见状即派出了利沃夫将军率领部队去支援。这一支俄军部队包括——克霍尔姆火枪兵团、两个猎兵团、基辅龙骑兵团、一民兵营以及两门骑兵炮。

       当法军炮兵持续向博罗兹丁和利沃夫二人的部队输出火力的时候,拉图尔·莫堡将军也率领着他的龙骑兵发起了全面的冲锋。叶尔莫洛夫写道,法国龙骑兵不仅仅从正面对俄军步兵发动进攻,而且还会包抄他们的后路,自己之所以能够逃出生天,只是因为他有一匹快马。等到下午两点钟左右,缪拉的骑兵已经把两只俄军的部队全都给赶了回去。

       正当缪拉元帅率领着骑兵部队将博罗兹丁与利沃夫将军的部队步步逼退的时候,本尼格森向原本已经撤退到了河对岸的巴格拉季昂下达了再次渡河对法军发动反击的命令。巴格拉季昂没有退缩,迅速的开始指挥他的猎兵和骑兵发起了进攻。

       巴格拉季昂最后在贝维尔尼克成功和从前面撤下来的部队会合,然后在法军的骑兵赶到之前就及时的撤退了。之后巴格拉基昂把他的部队部署在了贝维尔尼克和德鲁戈列卡两座村庄的后方。和法军已经展开小规模战斗的猎兵和一些哥萨克则是被派往了沿途用以掩护部队的撤退,或者是撤向了贝维尔尼克后面的小溪。骑兵和骑兵炮被部署在了朝向朗威人村的多芬,另外两个炮兵连和三个步兵纵队则是被部署在了贝维尔尼克的后方。

       巴格拉季昂的炮兵开始向敌人的骑兵部队发射炮弹。法军骑兵这时候也停了下来,一直等到了下午两点钟的时候——对于向来喜欢猛冲猛打的缪拉元帅来说,这是一个很罕见的情况——缪拉元帅决定等待苏尔特的军,因为只单靠他的骑兵是不足以面对巴格拉季昂的部队的。

       而等到苏尔特的步兵和火炮到位的时候,法军迅速的就在距离贝维尔尼克村500米的高地上部署了36门大炮,最好对手二十四门火炮面前法国人很快就占据了上风,在这种情况之下,俄军的炮手只好迅速撤退,在提前布置好的列兵和哥萨克人的掩护下,巴格拉基昂的部队也很快的撤退了,大概在下午三点钟的时候,圣西尔将军就率领着他的步兵师占领了贝维尔尼克。

洛朗·古維翁-聖西爾将军,1812年的时候被拿破仑晋升为法国元帅

        与此同时,本尼格森的大部分部队这个时候都呆在靠近海尔斯堡的阿勒河南岸。在前哨的战斗打响之后,俄国人随及开始沿着浮桥横渡阿勒河。近卫骠骑兵被派往海尔斯堡西南的古特施塔特。两个骑兵团被派往海尔斯堡东南部的杰齐奥拉尼,与冯·诺林将军指挥的普军部队会合。

双方布阵

       法军和联军的骑兵展开的骑兵大混战

       缪拉元帅的骑兵部队仍然是以龙骑兵为先导开始向朗威(Langwiese)挺进。而巴格拉季昂的骑兵部队却是在缪拉率领他的部队抵达目的地的前不久就对他们发动了突然的袭击。法军的骑兵部队顿时阵脚大乱,但幸好缪拉元帅迅速的集结了他的部队,才好不容易的将俄军的骑兵部队逼退,但是他紧接着再一次的遭到了进攻,这次是由乌瓦罗夫将军率领的一支规模更大,数量估计有二十五到三十五只中队的骑兵部队。

彼得罗维奇·乌瓦罗夫将军

        乌瓦罗夫将军提前就在劳登村附近的同名树林里部署了三个猎兵团,在巴格拉季昂的部队慢慢撤退的时候,他派遣了科辛和福克两位将军率领的骑兵在这个时候穿过了斯普伊巴赫河。

玛利亚-维克托-尼古拉斯-德-法-拉图尔-莫堡将军

        两位将军立刻就派出了他们的骑兵部队对法军发起了进攻,其中大部分都是胸甲骑兵(不过他们除了带有头盔之外并没有穿戴铁甲),他们成功的杀到了拉图尔·莫堡的第一龙骑兵师的侧翼。谢尔盖·阿列克谢耶维奇·科日恩少将不仅仅是骑兵旅的指挥官,他还是皇家胸甲骑兵团的主厨,而且皇家胸甲骑兵团在俄军骑兵部队还拥有着仅次于近卫军骑兵的最好的重骑兵装备。进攻时机恰到好处,因为这个时候的法国骑兵的处境十分的尴尬,在和巴格拉基昂的骑兵部队进行作战之后,他们还在努力的重新的整理好自己的队形。法国龙骑兵被轻易击溃,尤其是15个中队的俄军胸甲骑兵更是对他们造成了重大的杀伤。

       在急忙撤退的法军后面,是紧追不舍的俄军和普鲁士人,但是胜利者很快就在法军的猛烈炮火的炮击下被迫撤退了,局势只稳定了很短一段时间,在暴风雨来临前是众所周知的寂静。

        在看到敌人撤退之后,缪拉元帅立刻纵马骑到了离自己最近的第三重骑兵师的面前,然后喊道“前进!”胸甲骑兵旋即拔剑,开始前进冲锋。第六胸甲骑兵团的德冈内维尔写道:“这时,贝格大公(也就是缪拉)向我们快步驶来;他带着他的参谋们,从我们的右后方疾驰而过,而当他全速经过埃斯帕涅将军时,他只朝将军扔了一个词,我也听到了——“冲锋!”

让·路易·布里吉特·埃斯帕涅将军

        就像往常一样,缪拉元帅不顾一切危险的亲自率领着自己手下的骑兵投入了激战之中,在劳登处西南1公里的朗威村周围的战场上,乌瓦罗夫的骑兵和埃斯帕涅的胸甲骑兵以及拉图尔·莫堡的龙骑兵展开了一场大混战。

        这是一场血腥的战斗,对法国人来说代价十分的高昂。埃斯帕涅将军、阿贝尔-路易-埃曼纽埃尔·德·富莱将军和第四、第六和第七胸甲骑兵团的上校纷纷挂彩,第四胸甲骑兵团的富尔金特上校更是死在了头部的刀伤上,同时受伤的,还有第六和第七胸甲骑兵团的头部受了刀伤,最后死于刀伤。同样受伤的还有第六和第七胸甲骑兵团的达维奈上校和奥芬斯坦上校。那天唯一毫发无损的团长是第八胸甲骑兵团的梅林,但是第八胸甲骑兵团的一个中队的鹰旗不像被俘获了。而龙骑兵师中有受伤的第四、第十四和第二十六团的指挥官。

        感到战场上来的拿破仑皇帝一直在焦急的观望着正在和敌人混战成一团的法国骑兵。等到缪拉跑过来的时候,他焦急的询问道:“那边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同样焦急万分的缪拉则是并没有理睬皇帝,他重新骑上了一匹马之后,就跑到了前面的第五轻骑兵团那里。在过去,这个团是拉萨尔将军指挥的传说中的“地狱火”的一部。而在海尔斯堡战役中,第五和第七轻骑兵和第三猎骑兵团新组成了克洛德-皮埃尔·帕若尔将军的旅。

克洛德-皮埃尔·帕若尔将军

       缪拉被指控实在是太过于鲁莽,但是在混战之中,在自己的坐下马被霰弹击中之后,缪拉连人带马的被掀翻在地上,尽管好不容易的从司马下面爬了出来,但缪拉却丢掉了一只靴子,不过他对此毫不顾忌,他很快就骑上了另外一匹马,率领着整个骑兵旅开前冲锋,。但是在乌瓦罗夫的素质极高的骑兵部队面前,他所带来的增援部队对于战局的影响并不大,法军不得不继续承受着重大的伤亡战斗依旧在继续,在激烈的混战之中,接连又有德里上校和其他几名军官受伤。

       与此同时,缪拉元帅也被12名俄军龙骑兵包围了,但胆大包天的将军安托万·查尔斯·路易斯·拉萨尔及时赶到并救了他一命。缪拉元帅的传记作者阿泰里奇写道:“他(缪拉)赶紧的抓住,并且骑上了一匹失去了骑手的马匹,不过等到他被一小队的俄军龙骑兵切断了和友军的联系,并且被包围的时候,他差点又一次的从马鞍山摘下来,他不得为自己的生命而拼死一战,幸好这个时候在法军中,向来以英勇神武而闻名的拉萨尔将军及时的赶到,在接连砍死了几个俄军的骑兵后,才好不容易的把元帅从包围圈中给救了出来。”

       此时此刻,又有一个装备精良的萨克森骑兵团冲进了战场,但是依旧没有改变局势。身穿蓝、白、红、绿三色制服的骑兵们依旧在奋战不止,第四胸甲骑兵团的奇波特上校的身上甚至被砍了56刀!

       到了最后,缪拉元帅只好率领骑兵向后撤退,等到这一天结束,每一把骑兵刀都淌下了鲜血。

       如果说乌瓦罗夫和缪拉之间的骑兵大混战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那为什么它很少受到关注呢?大多数历史学家和学者很可能已经得出了结论,在一场大型的战役之中,相比于骑兵会战,步兵和炮兵的会战才是第一重要的,而且这一次的战斗已经得到了相应的对待。

如今的战场

       近卫军救下了缪拉的骑兵

       拿破仑俯身在马背上,他被手下的将军和参谋团团的包围着,而他自己则是在目不转睛的注视着这场激烈的战斗,耳朵边上时不时的就会响起火炮的轰鸣,炮弹爆炸之后的烟柱也随即升腾到了空中。

        拿破仑的副官,前不久在奥斯特罗文卡战役中立下战功的让-马里·雷内·萨瓦里随后就接到了命令,和弗朗索瓦-格扎维埃·鲁塞尔将军一同率领近卫军的四个步兵营和12门火炮前去支援元帅,这些仪表堂堂的皇家近卫军的勇士们立即开始以壮丽的队形向着朝着兵大混战的战场的方向挺进,萨瓦里将军最终和缪拉元帅在战场上会了面,但是前者显然是十分不愿意见到他的,因为其对于缪拉元帅的行为感到十分恼火:“如果他(缪拉)的脑袋里面少些勇敢,多点计谋,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好处多多”

        口头上虽然是这么说的,但是萨瓦里将军随即开始下令自己手下的近卫军开始使用火箭和大炮近距离开火。

       在近卫军的猛烈扫射之下,敌人不得不停下的脚步,虽然名义上为胸甲骑兵,但是大部分人实际上根本没有装备防御铁甲,在如此猛烈的火力下,就连英勇的俄军胸甲骑兵部队指挥官科辛将军也不幸阵亡,幸好有一个胸甲骑兵及时的发现了他的肢体,他将将军的遗体放在马鞍上之后,立刻就返回了俄军的阵线。

        在增援部队成功发起的反击的鼓舞下,元帅也立刻重新集结起了撤退的骑兵部队,向俄军发起了反攻,在法军猛烈的火力压制之下,再加上对手的骑兵再次发动的猛攻,俄军只得向后撤退。可以说,俄军骑兵在这一次的冲锋之中的表现是相当大胆的,甚至一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很可惜他们如此之英勇和努力,最后却落了个功败垂成的结局。

       不过近卫军这一次的反攻,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十分惨烈的:在俄军的骑兵撤退之后,俄军的炮兵随即开始对法军炮兵进行炮火覆盖,据蒂尔斯所说,“勇敢的鲁塞尔将军手持配剑在近卫军的炮兵中间指挥着战斗,但是突然之间,他的头便被一颗圆炮弹给削掉了。”

        与此同时,由萨瓦里将军指挥的近卫军之中那些更具有战斗力的战士则是被派来增援了圣伊莱尔将军的部队,他们以无畏和顽强精神证明了自己个个都是了不起的战士,这标志着他们在法军的全军都是如此,鲁塞尔将军不幸战死,随即,当时还在近卫军的炮兵部队中担任上校的菲利伯特-让-巴蒂斯特-弗朗索瓦·屈利亚尔将军也因为头部中枪,而不幸受了重伤。

菲利伯特-让-巴蒂斯特-弗朗索瓦·屈利亚尔将军

       在法国骑兵的追击下,一个俄军的胸甲骑兵团不得不仓皇撤退,此时又有一个波兰的骑兵团被俄军方面派过来增援、反击,但是这一只大多数士兵都是波兰人和立陶宛人的骑兵团不仅仅毫无斗志,并且他们在撤退之后,很多的士兵全都投奔到了法军这边。

1807年战争之东欧的鏖战(13):海尔斯堡战役【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