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了,感谢陪我一起长大,哈利
40岁了,哈利。麻瓜电视和网络上看不到你们的一点痕迹,恭喜,你的魔法法律执行司运转顺利,始终如一。
母亲已经过世几年,感谢你没有忘记你的佩妮姨妈。詹姆、阿不思、莉莉都上学去了,不知下次何时才会见到孩子们一起玩耍。终于,我俩都进入4字头啦。我不会说想你,反正最晚圣诞节就会联络。生日快乐,哈利。——D哥
今天,哈利·波特40岁了。
陪你一起长大的少年,竟然进入了不惑之年。
2000年,《哈利·波特》1~3部在中国出版。
2001年,第四部。
2003年,第五部。
2005年,第六部。
2007年,第七本。
2011年,系列电影完结。
2017年,书里的“十九年后”发生。
2020年,哈利、赫敏、罗恩、纳威、等主角迎来40岁。
20年,7本书、8部电影。
哈利成长了20岁,我们也成长了20岁。
这种生命轨迹的重合,比其他任何作品都强烈。
当年,首批入坑,
现在,跟哈利同样「人到中年」,奔三、奔四的读者,
如今怎样了?
他们在哪?
做着什么工作?
哈利·波特怎样影响了他们的人生?
我们跟几位老哈迷聊了聊。
标题的「奔四」略有夸张,他们的年龄跨度,从28到40不等。
⚡️
林品,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罗琳点赞过的哈利波特coser,80后
《哈利波特》里的人物曾经给你带来哪些力量
首先是卢娜。
03年,当时学校诗歌比赛,我写了一首悼念小天狼星的诗歌,准备拿我原创的这首作品参赛。
为了更好地进入角色的情景,我就从一个名叫16shop.com的网站网购到了哈利·波特的魔法袍、围巾这些装备,完成了我人生当中的第一次cos。
你可以想象,03年的时候,其实我并不知道cosplay这个概念,周围也没有人知道,所以这个举动就引起了非常多的争议。

什么样的争议?
好多人都对我指指点点,在我身后说,也不知道他们是故意、还是无意让我听到,会能感觉到他们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说我疯疯癫癫,奇装异服,也有些老师看我不惯的。
但是我就不以为意,为卢娜就是一个特立独行,逍遥自在的人,坚持自己的风格。她甚至相信很多魔法世界都不相信的东西,会去尝试系统之外的东西,打开最不可能的边界。我就从卢娜身上获得了很多应对指指点点、流言蜚语的力量。
阅读《哈利·波特》当时是不是也很“另类”?
05年秋天的时候,我高三,我们语文老师是一个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典型老师,不许我们阅读任何一本长篇小说。
我以哈利·波特为原点,通过网络和拓展阅读,获得了很多西方文化知识和跨文化的视野,转换成作文灵感,但语文老师却特别看不上。
教研室的老师把我叫去喝茶,说这次考试故意给了你低分,还给了我一个议论文模板。
你怎么回应?
我回去就把他们当做乌姆里奇,重温了一下《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觉得自己也在做抗争,有了这样的代入以后,就会更有勇气,去坚持自己的阅读和写作。
我考上北大中文系之后,第一学期就整理了我在阅读《哈利波特》和相关资料的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想法,写下了《我的哈利波特:哈7大猜想》,这是我的第一本书。

伊谢尔伦的风,《漫客小说绘》编辑,小说、漫画脚本作者,因果律不允许我告诉你年龄
《哈利·波特》给你人生最大的力量是什么?
我开始看HP时大概是02、03年左右,在那之前我就是个奇幻迷,但当时接触的除了类似《罗德岛战记》《秀逗魔导士》这样的日式奇幻,就是《魔戒》《黑暗精灵》这种几十年前的老作品。
这时HP出现了,还有电影,我当时的感觉一方面是,“原来还有这种贴近日常生活的当代奇幻作品啊!”,另一方面,电影的话题性也扩大了奇幻同好的交流范围。
加入了什么粉丝组织?
加入了一个国内的粉丝论坛,当时书还没出完,我经常在上面看看剧情讨论、后续猜测、粉丝翻译的原作和同人啥的。印象最深的是看了一篇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德赫同人,写得还挺好的,那大概算是我第一次吃到邪教CP(其实还挺热门的……)吧!
那文挺长的,有5~10万字吧?后来并没有萌上这对,但当时很惊异有人写,还有人翻译,写得和翻译的还都不错。翻译的毅力很强……

这件事让你感到,原来写这样的东西是会有人喜欢的?
对。
还有个悲惨的小故事,就我在论坛上跟人打赌小天狼星会复活,不然就在杂志上把名字倒着写!然后HP完结那一年(2007年),我在《漫友》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署名是“风的伦尔谢伊”。至今老粉还会提到这件事!
所以,是作品及其同人文化,鼓励了作为创作者的你?
对,它的作者和它的粉丝们让我知道,不止我在做这样的梦。
我在看HP之前就在写原创架空大陆,写了大概18年了,出了3本书(此处顺便广告,《奇遇办》了解一下!)
坚持梦想继续写下去,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姬少亭,未来事务管理局局长,资深科幻迷+哈迷,80后
《哈利·波特》给你人生最大的力量是什么?
2000年的时候我已经上高中了,我已经很清楚地知道我喜欢幻想题材,新华书店门口放了一本跟魔法有关的书,我怎么可能不注意。
当时,书的封面是有纹理的,翻开,里面的纸是绿色的,好神奇!就迅速买回了家......
最喜欢的是书中的各种友谊,不仅是三个主角,还有海格、卢娜、邓布利多、多比等等等等,我更加确信,友谊是含有巨大能量的。时间和阅历告诉我:“友谊的力量已经被证实,请继续相信它。
邓布利多是哪种友谊?
邓布利多是我最喜欢的角色。首先,魔法世界当中的老爷爷就已经莫名可爱了,再加上他很早就出现在书里,是最早带来神奇感的那个人,又是哈利的精神导师。

(邓布利多的死)我是在公交车上读到的,当时从家里坐车去学校,在路上读到这一切之后就开始哭。那一段时间之内,我觉得整个人完全失去了力量,而那天是阳光明媚的一天,阳光很强烈,但是我觉得很冷,很伤心,后来那个书我就没有再打开,太生气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完全能理解一个作者的创作诉求,她(罗琳)就是要把你的安全感全部抽离,但是我不能原谅她杀死了我最心爱的角色。
一般的“老师”会要求你“不要这样”,所有事情都要指指点点,但是邓布利多这样的“导师”会把决策权交给你,把你当做成年人看待,希望你在成长中理解更多事情,做出自己的选择。我很喜欢这一点。
想到哈利40岁了,什么心情?
仿佛时间被压缩了。
从认识那个眼镜坏掉的小男孩到今天,时间被折叠在了同一刻,也许我们都不曾长大,又或许书中的所有磨砺让我们瞬间成长。

晏晏,教师,现在在学校管事,5岁孩子妈
《哈利·波特》给你人生最大的力量是什么?
当然是职业选择!
是它影响你当老师的吗!?
是啊!!!我读HP那会儿已经上中学了,有一种本能的主角反感(而且封面上那个哈利长得特别像我同学)……开始吸引我的就是霍格沃兹的老师们啊!
我就想,学校氛围咋能这么理想呢,老师们对学生的指导,每一门课的讲授方式,都有不同风格。
最喜欢谁?
麦格教授,特别喜欢她的评分量化管理,特殊学生特殊对待,但是没有宠溺型的关照。对于哈利这种特别天才、或是自命不凡的学生,该扣分扣分,但也会因为特殊贡献而加分。

比如哈利一年级溜出去找巨怪那回吗?还有叫学生去谈话,先骂一顿再给一块饼干......
哈哈哈对!还有斯普劳特教授,一直鼓励纳威。笑话纳威的大多是学生,谁一直在让他尝试呢?
邓校也很棒,但一个就够。学校的管理者,不能每个人都像他那样......后来卢平出现了,有人不爱卢平嘛!不存在的。
总之就是,霍格沃茨的老师们,可以包容,可以个性,可以温柔......就有一种“学校里熊孩子太不友好,好老师才是永恒的”感觉。
而当时你的老师们...?
曾经因为去租书店看《哈利·波特》,被教政治的校长逮到哈哈哈。
霍格沃茨的老师是你理想的职业目标吗?
现在管理了太多学校的事务,特别能理解麦格那种宽严相济的处事方式。以前没什么人谈论她,特别可惜。
可能大家觉得她是个管教学的老太太......可是我以后大概会变成她那样吧。
如果学生在你的课上偷看《哈利·波特》,怎么办?
《哈利·波特》已成为中小学必读书目了。但如果真的在课堂上被抓到,那当然是——读完,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感想,再念出来和同学们交流心得。标准做法,没毛病。

哈迷疯子,知名电影博主,85后

《哈利·波特》给你人生最大的力量是什么?
他就像是陪伴我整个青春的伙伴,同时让我生命中多出了一个世界。他不仅让我爱上阅读,甚至改变了我的人生。
改变人生,是指成为HP大V这件事吗?
10年前,我活跃在哈迷论坛“活力吧”,同时开设了微博账号“哈迷疯子”,分享魔法世界资讯。
后来我的博文被知名影评人转发,让更多影迷熟悉,不久后被新浪网约稿写《哈利·波特》相关文章,最后又认识了华纳中国等很多伙伴。
现在电影博主是本职工作吗?
不全是,但大部分精力会在这上面。
对作品的痴迷从“爱好”变成“工作”,感觉如何?
会有成就感,虽然忙碌,但不会觉得太累。从一名普通粉丝变成相关IP博主,从一开始对《哈利·波特》的喜爱逐渐转变成相关从业者,这一切都像魔法般神奇。

邓韵,导演,文化公司影视&品牌VP,90后蛇院毕业生
《哈利·波特》给你人生最大的力量是什么?
我的成长环境比较闭塞,身边没有人看《哈利波特》。刚好当时又是互联网、BBS兴起的时代,我是通过电脑第一次感觉到,有这么多人跟你喜欢一样的东西,一起交流,那个感觉太好了。
当时有特别多的HP网站我都玩儿过,很多奇奇怪怪的小游戏,打魁地奇啊什么的。


分院、选魔杖、魔法小测试...都玩儿过
有一个叫52harrypotter.com的网站,现在已经没有了,简直就是我的最爱,它不仅是BBS,而是用了哈利波特的世界观——以前那种论坛可以积分,积分就是金加隆,存进古灵阁,兑换网站内部的一些东西,聊天室就是破釜酒吧,进去会问“有黄油啤酒吗”......
获得了共鸣感?
不只是粉丝网站,还有作品本身。它有点超出了普通作品的感觉,因为除了时间上的对应,很重要的一点是,哈利在上学,你也在上学,你们会共享很多经历。
很多人小时候也会看武侠,看《魔戒》那种奇幻,那些很迷人,但是也很遥远。《哈利·波特》却跟你的经验如此相近,只不过他上学是学魔法,你上学只能学语文、学化学......
这种“共鸣”对你的影响是?
你跟着他(哈利)不只在经历事情,还有心灵的历练,也跟日常经验高度融合。
印象最深的是到了第五部,故事舞台从学校拓展到外面的社会,你不能永远待在学校里,跟伏地魔做一学期一次的斗争。你的保护者,老师们,一个一个走掉了,所有人都不相信你......你要一个人坚持自己的信念走下去。这个跟你的个人经验几乎一样。

佐荧,苦逼宣发,85后
《哈利·波特》给你人生最大的力量是什么?
因为出了斯内普教授的cos,一脚踏进欧美cos大门,从此其它是路人。也因为斯内普的cos遇到了生命中重要的人并且决定一生相伴。
并且还认识了很多哈迷老师,人文社的马爱农老师、王瑞琴老师、马博老师,林品,郭鹤鸣…还通过哈迷活动找回了很多学姐学长,我们互相鼓励和成长,让我有了“信仰”,更加坚强。
为什么cos斯内普?
11-12年吧,具体日子记不太清了,因为基友说我的一个日漫cos造型特别像斯内普,我小时候就很喜欢教授,也不知道哪来的胆悄悄尝试了一下,没想到受到了不少哈迷的好评,从此我就开启了欧美cos的开关。
这些年的cos,有变化吗?
我做了3身教授的衣服,最开始不懂,用的料子不够讲究,后来去看了(电影的)原版衣服,换成了更接近原作的布料。我还做了他冬天看魁地奇比赛的那版服装。
教授的衣服一成不变把领口和袖口扣的很紧,用黑袍子遮住全身,应该是他对自己的一种保护,造成了孤高无法接近的感觉,因为他双面人的身份,也因为学生时代被欺负的经历,也是因为多年的潜伏和必须一个人完成任务的压力。这种服装造型把他的性格和故事衬托的更加丰满。
可以看看照片吗?
我不介意你放个「10年前 vs 10年后」的cos斯内普教授的对比图(笑)


我当年真是仗着年轻,现在想想自己何德何能敢出男神。
不过即使现在30而立,依旧相信魔法世界存在,并且因为魔法世界越来越自信。
我想我就算到了60岁也会依旧如此。

梅灵,图书编辑,奔四了
《哈利·波特》给你人生最大的力量是什么?
培养了幻想的能力...吧。
我是设定控,这一点,是读《哈利·波特》意识到的。看到霍格沃茨的城堡构造、对角巷的商品、过节时礼堂的装饰、火车上小贩卖的零食,甚至魔法硬币的形状和质地,都会兴奋好久。这些设定比人物、情节更让我着迷。
罗琳化用、复用经典奇幻设定的能力太强,明明都是惯用的元素,却让人特别有沉浸感。我被这些细节征服了。
展开讲讲?
《火焰杯》吧,那时候故事舞台基本已经固定,陋居-城堡已经介绍得的七七七八八,突然来了个百年难遇的魁地奇世界杯和三强争霸赛,宏大的赛事,不同学院、国家的巫师,简直是......大把奇妙的设定怼到你脸上。
当年我就疯狂吸这些,上头。
好多书里描写美食让人流哈喇子,HP让我流哈喇子的就是这些设定。
那跟“幻想能力”有什么关系?
我会写中二日记啊,想像自己是霍格沃茨的学生,拓展书里没看过瘾的那些细节......现在才意识到,我是在写同人。后来还写奇幻小说,拿给朋友看。
当然,那些都很蹩脚,一个都没成,但我养成了做白日梦的习惯。整个青春期都在幻想中度过,构思一个神奇世界,在里面遨游,这成了一种自娱自乐的爱好。
这种爱好影响了现在的人生吗?
没能成为同人大佬,没有写书,一度想学设计但没有转行成功。但精神和人格,我相信有很大影响。小的时候,我发现我不需要很多朋友和亲密关系,喜欢一个人待着,长大了也是这样,别人会侧目,说你孤僻、内向,但只有我自己清楚,是因为我的脑子里足够有趣。
分享固然快乐,但精神世界丰富了,自己也能跟自己玩儿得挺好。
现在想想,是做白日梦的习惯先让我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然后才走上现在的道路,所以,也不能说(对职业)没有影响。
⚡️
聊完发现,《哈利·波特》带来的影响,比想象中大太多。
它的魔力早就超越了一部“奇幻小说”。
像一个老朋友,成为了人生的一部分,熟悉得无需刻意提起。
开头那段话,是今天一个粉丝网站上,有人模仿麻瓜表哥达利给哈利写的一封信。

这也是我想说的话。
终于,我们都成为了中年人。
20年了,很高兴你一直都在。
感谢陪我一起长大,波特先生。
生日快乐。
采写
船长
插画
美国艺术家Mary Grandpré为《哈利波特》绘制的黑白章节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