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总科盘点“陆螺”——陆生非柄眼类腹足类(上)
声明:本文为个人向总结,参考了维基、论文、贴吧以及一些科普网站的资料,并非作品搬运或论文翻译,只不过图片来源基本全为网络。
Cyclophoroidea环口螺总科
主扭舌目的陆生类群,大多为右旋,口盖为角质或石灰质,失去栉鳃和嗅检器,套膜腔特化成肺,雌雄异体,喜潮湿,绝大多数为植食、菌食及腐食性。为了使呼吸能够通过封闭的口盖进行,它们的壳表面不断地进化出诸如管或通道之类的气体交换装置。
Aciculidae盖蛹蜗牛科
俗称“needle snail”,主要分布于欧洲。生境在中等湿度森林的落叶和倒下的木头下,体型小于5毫米,肉食,以其他蜗牛的卵为食。


Cochlostomatidae蜗口螺科
壳长5-10mm,分布于欧洲南部和北非的石灰岩山区,生境为钙质的地面、岩石和树木上,干燥时也生活在落叶层和碎石间。行动缓慢且害羞,只在潮湿的天气活动。当足够潮湿时,可爬上两米高的树。取食植物残骸以及石头和树皮上的地衣。



Craspedopomatidae翻卷蜗牛科
主要分布于欧洲,体型4-5mm,资料较少。


Cyclophoridae环口螺科
最常见的非柄眼类陆生螺类,主要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亚热带及热带地区,通常为地栖,体型范围从微型(数毫米)到大型(60mm以上)。






特强环口螺Cyclophoridae dodrans (自己的图)











Diplommatinidae倍唇螺科
又称芝麻蜗牛科,体型微小(10mm以下),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以及新几内亚、印度洋群岛。







Maizaniidae美赞螺科
主要分布于非洲,体型2-3mm。

Megalomastomatidae巨腹蜗牛科
主要分布范围于中美洲、马达加斯加,体型20-30mm。






Neocyclotidae新环螺科
主要分布于美洲,体型范围从10mm-50mm以上,整体形态圆扁。







Pupinidae蛹螺科
分布于喜马拉雅、阿萨姆、缅甸、马来西亚半岛、苏门答腊岛、婆罗洲、菲律宾、越南、泰国、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体型范围从数毫米到50mm以上,生境为潮湿且富含石灰岩的森林里的落叶中,以腐烂叶片以及落叶下的腐殖质为食。







B: 穆氏拇指螺P. mouhoti mouhoti ; C: P. 穆氏拇指螺mouhoti monochroma
; D: 象拇指螺P. elephas





Helicinoidea树螺总科
珍珠蜑螺目唯二陆生类群之一,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局限于加勒比海岛屿和一些印度太平洋和太平洋岛屿,以及亚洲和澳大利亚大陆的边缘。大陆分布的主要为Geotrochatella属,台湾分布有Geophorus属及Aphanoconia属。有些物种分布在美国南部,从路易斯安那州到佛罗里达州;还有一些在中美洲和南美洲。有各种各样的壳形,有球形、扁平或圆锥形,甚至也进化出了类蛞蝓形态。栉鳃缺失,外套腔特化成肺。通常有鲜艳的颜色,大多数种类的颜色图案显示出相当大的变化。雌雄异体,以碎屑、藻类孢子、苔藓和地衣为食。生境通常为雨林潮湿的地面和树干上,一些物种与石灰岩密切相关,一些也出现在干燥生境。
Helicininae树螺科
也是树螺总科下的绝大部分类群,体型范围约7-25mm,蜑螺型,信息基本等同树螺总科,美洲产种类多样性尤其高。












Proserpinellidae
分布于厄瓜多尔,壳长10mm上下,树螺科极少数蛞蝓形态的类群之一。




Proserpinidae
树螺科另一蛞蝓化类群,分布于大安的列斯群岛的古巴和牙买加等地,贝壳仅4-6mm,内部可具齿。



Littorinoidea滨螺总科
滨螺总科陆生类群仅包含圆口螺科以及环口滨螺科,不多谈。
Pomatiidae圆口螺科
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北美洲,欧洲以及非洲的一些岛屿,体型范围在数毫米至50mm以上。在沿海栖息地常见,对陆地的适应程度一般,有时会直接浸泡在盐水中,但具有较强耐旱性。栖息于开阔的森林和灌木丛中,喜欢松散的钙质地面,可以挖掘至少10厘米的洞穴来夏眠,一般以枯叶和朽木为食。壳体表面被平行于缝合线的肋覆盖,纵纹穿过这些肋骨形成独特的网状雕塑。钙质口盖,头部延伸成长鼻状。雌雄异体,雌性的壳比雄性的壳稍大一些。运动方式为独特的双足交替做尺蠖式蠕动。






Annulariidae环口滨螺科
环口滨螺科以其用黏液线悬挂自己的习性而闻名。分布于中美洲的牙买加、伊斯帕尼奥拉岛和荷属安的列斯群岛、古巴以及卡坦半岛,体型范围约从数毫米到25mm,陆化程度高,生境为石灰岩表面及岩洞中。它们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进行悬挂,但通常是在夜间,可在垂直或水平的表面上悬挂数天。这些黏液线非常脆弱,最轻微的运动就会破坏其连接,线长因品种而异。这种行为的广泛出现表明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性状,推测为一种防捕食机制,也可能有散热的功能。大多数物种都非常谨慎,任何移动或阴影经常会使他们缩回,许多会持续缩壳数小时。有些物种表现出两种防御行为:在第一次扰动时,蜗牛会半缩呈蹲坐状,但触角仍然伸展。任何进一步的扰动都导致完全回缩。一些环口滨螺具有较快的移动速度,约2mm/秒,换算成一辆普通汽车,这相当于每小时2公里。




Truncatelloidea截螺总科
原属麂眼螺总科,后研究表明麂眼螺总科并非单系群,而是由两个主要的支序组成,即:严谨定义的麂眼螺总科及现在的截螺总科。原来在麂眼螺总科的淡水螺、咸淡水交界生活的螺及半陆地蜗牛物种基本都被归入截螺总科。
Assimineidae拟沼螺科
全世界分布,生境在河口的盐沼和淡水,有些是陆生的或两栖的,耐盐性强。大多数口盖为角质,本科特征是头触角退化,吻部发达呈鼻子状可辅助抓地做尺蠖式爬行,足部有沟,栉鳃退化,用肺呼吸。体型范围在2到13mm,眼部特化成类似蜗牛的柄状,以植物碎屑和小藻类为食,在泥里产卵,孵化成自由游动的幼体。




Truncatellidae截螺科
又名断尾蜗牛科或柱螺科,鳃和口盖多已退化,成体顶螺层末端折断。体型在10mm以下,是世界范围分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海生、河口和陆生种类。有一个圆柱形鼻子,末端是肌肉质的嘴盘,用其抓紧地面做尺蠖式运动。目前分为两个亚科:Truncatellinae,包括Truncatella和Taheitia; Geomelaniinae,包含一属Geomelania。Truncatella属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海洋和河口栖息地,有个别陆生种类。另外两个属是陆生的,其中Taheitia属局限于太平洋盆地,Geomelania属则局限于大西洋盆地。陆生种类生境主要为石灰岩山脊上的初级低地雨林(海拔70 - 80米)的湿润落叶层中。



Pomatiopsidae盖螺科
体型在10mm以下,陆化仅发生在日本列岛的Blanfordia、Fukuia属以及美国的Pomatiopsis属。触角高度退化成为短粗的三角形,吻部发达呈鼻状,同样做尺蠖式运动。据研究盖螺科陆化类群的陆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干燥环境不耐受,且没有特化的肺,而通过在螺壳内收集气泡补给残留水分中不足的溶解氧。






这次分上下篇的原因一是篇幅长,二是图片数量达到上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