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著名书法家、中国书画院院士杨秀和:《论语》是一本传世千百代的普世哲学名著

2023-02-18 18:37 作者:文博会掌门人  | 我要投稿

杨秀和,(笔名: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摄影师、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杨秀和老师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

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是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院士、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

2021年杨秀和教授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分类法。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有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史是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15类。子是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14类。集是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五类。

以上分类依照清代《四库全书》。它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经、史、子、集书籍3450种,7.9万卷、3.6万余册。

四库之名,源于唐初,唐初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我国传统国学的辑注类有:史记三家注、三字经、商君书、汉官六种、千字文、百家姓、明夷待访录、传习录、文心雕龙考异、增广贤文、金人铭、众家编年体晋史、庄子集解、孟子全译、九家旧晋书辑本、敦煌变文集新书、世说新语笺疏、太平经合校、幼学琼林、列子、新语校注、龙文鞭影、八家后汉书辑注、论衡校释、孙子兵法论正、菜根谭、曾国藩文集、曾国藩家书、文心雕龙义证、文心雕龙注、裴注三国志。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清代学者崔述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而后十篇中的《先进》《颜渊》等篇,答大夫之问也皆作“孔子对曰”,故怀疑“前十篇皆有子、曾子门人所记,去圣未远,礼制方明;后十篇则后人所续记,其时卿位益尊,卿权益重,盖有习于当世所称而未尝详考其体例者,故不能无异同也”。

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称“子”不称“孔子”,门人问学也不作“问于孔子”。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称孔子,《阳货》篇子张问仁,《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于孔子”,与《论语》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遗书明甚,盖皆后人采之他书者”。受崔述的影响,以后学者继续从《论语》前后十篇用语、称谓的差异对其成书作出判断,有学者甚至认为《论语》最初只有单独的篇,其编定成书,要在汉代以后。

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转引郑玄注云:《论语》“仲弓、子游、子夏等撰。”这一说法在郭店简中得到旁证。郭店一号墓不晚于公元前300年。郭店简“《语丛·三》简引述《论语》,更确证该书之早”。

《语丛·一》引用子思子《坊记》内容,而《坊记》还引用过《论语》的内容。“《语丛》摘录《坊记》,证明《坊记》早于战国中期之末,而《坊记》又引述《论语》,看来《论语》为孔子门人仲弓、子夏等撰定之说还是可信的。”孔子弟子中,有子代孔子,以所事孔子事之,称子并不奇怪,子指老师,对儒家学子除了师承之外亦有掌门人之意。

除了孔子,有子、曾子、冉子、闵子亦称子,冉子、闵子早逝,故师承的儒家掌门,只能是曾参,故代有子者只剩曾子有可能。颜回,虽然被尊奉,但由于早死,没来得及收徒,不是弟子记载,故不称子,可能是家人所记。原宪、漆雕开,虽然收徒,世称子思子、漆雕子,但《论语》所记,亦不是弟子记载,故亦不称子,多半是师兄弟偶而提及。

《论语》既是语录体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论语》一书,篇幅不多,却出现了不少次的重复的章节。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第一》,又重出于《阳货篇第十七》;“博学于文”一章,先见于《雍也篇第六》,又重出于《颜渊篇第十二》。

又有基本上是重复只是详略不同的,如“君子不重”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一字,《子罕篇第九》只载“主忠信”以下的十四个字;“父在观其志”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字,《里仁篇第四》只载“三年”以下的十二字。还有一个意思,却有各种记载的,如《里仁篇第四》说:“不患莫己知,求可为也。”《宪问篇第十四》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卫灵公篇第十五》又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如果加上《学而篇第一》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重复四次。这种现象只能作一个合理的推论:孔子的言论,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

《论语》的作者中当然有孔子的学生。《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

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如《泰伯篇第八》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又如《子张篇第十九》:“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这一段又像子张或者子夏的学生的记载。

又如《先进篇第十一》的第五章和第十三章:“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孔子称学生从来直呼其名,独独这里对闵损称字。有人说,这是“孔子述时人之言”,崔述在《论语余说》中对这一解释加以驳斥。这一章可能就是闵损的学生所追记的,因而有这一不经意的失实。

至于《闵子侍侧》一章,不但闵子骞称“子”,而且列在子路、冉有、子贡三人之前,都是难以理解的,以年龄而论,子路最长;以仕宦而论,闵子更赶不上这三人。他凭什么能在这一段记载上居于首位而且得着“子”的尊称呢?合理的推论是,这也是闵子骞的学生把平日闻于老师之言追记下来而成的。

《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其著作年代有先有后。崔述《洙泗信录》断定《论语》的少数篇章的“驳杂”。从词义的运用上可反映出《论语》的著笔先后间相距或者不止于三、五十年。

【原文】

20.1尧曰:“咨①!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②。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③,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④。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⑤,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⑥。”

谨权量⑦,审法度⑧,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⑨,敏则有功,公则说。

【注释】

①咨:即“啧",感叹词,表示赞美。

②允:真诚,诚信。

③履:商汤的名。

④简.有两种解释:一、阅,计算,引申为明白的意思;二、选择。

⑤赉(lài):赏赐。

⑥“虽有”四句:是周武王伐纣之辞。周亲,至亲。

⑦权:秤锤,指量轻重的标准。量:斗斛,指量容积的标准。

⑧法度:量长度的标准。

⑨信则民任焉:汉行经无此五字,有人说是衍文。

【翻译】

尧说:“啧啧!你这位舜啊!按照上天安排的次序,帝位要落到你身上了,你要真诚地执守中正之道。如果天下的百姓贫困穷苦,上天给你的禄位也就永远终止了。”舜也这样告诫禹。

商汤说:“我小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作为祭品,明白地禀告光明伟大的天帝: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您的臣仆的罪过我也不敢掩盖隐瞒,这是您心中知道的。我本人如果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有罪,罪责就在我一个人身上。”

周朝实行大封赏,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虽然有至亲,也不如有仁人。百姓有罪过,罪过都在我一人身上。”

谨慎地检验并审定度量衡,恢复废弃了的职官,天下四方的政令就会通行了。复兴灭亡了的国家,承续已断绝的宗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的百姓就会诚心归服了。

所重视的是:民众,粮食,丧礼,祭祀。

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恳守信就会得到民众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功绩,公正则大家心悦诚服。

【解读】

中国的政治传统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你方唱罢我登场,皇帝可以轮流做,但为政一方的传统却始终没有变,从尧舜圣王开始,一脉相传,直到清代。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大量引用古文《尚书》,但不是单纯地在抄书,而是为了强调虽然时代在变,但政治传统没有变。

这段文字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尧将帝位禅让给舜时,对舜的告诫之辞,重点是“允执其中”。尧舜时,帝王是上天选来管理天下万民的人,这是个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做出成绩了,是你分内该做的;做得不好了,又有负于上天的信任。

因而,对他们来说,王位更意味着一种责任,而不是荣华富贵。受天命登上帝位,并不值得沾沾自喜。要想挑起先王交付的重担,就需要拿出一百二十分的诚意与努力。如果做不好,天能给你,也一样能收回去。衡量这个神圣使命完成的如何,要看是否“四海困穷”。天子有掌管四海的权力,但权力背后是责任,不要让百姓走投无路,否则君主自己也走投无路,“天禄永终”了。

第二部分是商汤祷告上天的一段话,重点是“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说的是一种敢于担当的勇气。商汤向上天说:如果是我的罪过,就降罪于我,不要连累我的百姓;如果百姓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恰恰是我这个王没有做好,要降罪就降罪于我吧。这告诫后世帝王,作为天下苍生之主,应该有这样的胸怀、魄力与担当。

话虽这么说,后世真的能为万民担当的君主却不多。在更多的帝王那里,商汤的誓言掉了个个儿,变成了“朕躬有罪,加以万方;万方有罪,和我无关”。即使如此,我们仍应看到,这种担当精神还是延续下来,至少是后世帝王必须明示天下的宣言。

第三部分是武王伐纣后分封诸侯时的一段话,重点是“虽有周亲,不如仁人”,这讲的是要重视人才。亲戚再多也是有限的,要想单靠亲戚的支持执掌政权,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你所要赢得的是天下苍生的支持,最应该争取的是其中能力出众的人,有了这些人的支持,你的事业才能长盛不衰。

接下来讲的,是孔子的治国之道。“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说的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不管是度量衡,还是法律法规,抑或是官员任免的制度,都是为了有法度可依,否则人们便会“无所措手足”;只有在制度之下,社会才有秩序可言,才能实现“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说的是对已有传统的继承,确实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但是后代毕竟是在前代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颠覆前代的同时,还是能从前代身上学到很多东西的,不能对前代采取一笔抹杀的态度,而是要有继承有发展。

“所重四者”是围绕着百姓生活的四个方面来说的,重民的政治传统不仅在当年非常正确,而且永远不会过时。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人进行的,一切思想都是以人为核心提出的,下文的“宽、信、敏、公”四字也都是围绕着人提出来的。没有人,就什么都没有,有了人,就有了一切。早在尧舜时,我们伟大的祖先就认识到了这一点,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但确实是照着这个理念做的。当然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天下归心”。

虽然几千年过去了,但我们政治上的这个优良传统不应该抛弃。只有坚持“以民为本”,执政者才算尽到了应尽的责任,才算对得起天命所赋。历史上,反传统的不是没有,但是他们的下场都告诉我们,背弃优良传统是不会长久的。

【原文】

20.2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①,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一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②,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③。”

【注释】

①屏(bǐng):除去。

②泰:安宁。

③犹之与人:犹之,同样的意思。与,给予。犹之与人,同样是给人。出纳:出和纳两个相反的意义连用,其中“纳"的意义虚化而只有“出"的意义。有司:古代管事者之称,职务卑微。

【翻译】

子张向孔子问道:“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说:“推崇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张说:“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使百姓得到好处却不破费,使百姓劳作却无怨言,有正当的欲望却不贪求,泰然自处却不骄傲,庄严有威仪而不凶猛。”

子张说:“怎样是使百姓得到好处却不破费呢?”孔子说:“顺着百姓想要得到的利益就让他们能得到,这不就是使百姓得到好处却不破费吗?选择百姓可以劳作的时间去让他们劳作,谁又会有怨言呢?想要仁德而又得到了仁德,还贪求什么呢?无论人多人少,无论势力大小,君子都不怠慢,这不就是泰然自处却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洁,目不斜视,态度庄重,庄严的威仪让人望而生敬畏之情,这不就是庄严有威仪而不凶猛吗?”子张说:“什么是四种恶政?”孔子说:“不进行教化就杀戮叫作虐,不加申诫便强求别人做出成绩叫作暴,起先懈怠而又突然限期完成叫作贼,好比给人财物,出手吝啬叫作小家子气的官吏。”

【解读】

五美四恶

孔子的很多弟子都在做官,他们经常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前面有很多章节是关于“问政”的,这里所讲的是子张问政。在对子张的答复中,孔子提出了著名的“尊五美,屏四恶”,认为遵此而行,才能达成天下大治。

先说五美。第一,惠而不费。执政者和百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不是此消彼长,不是说百姓得了什么好处,执政者就一定要损失些什么。

不管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只要做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双赢的局面绝对是可以达到的,具体的做法是因势利导。没有人不想走上富裕的道路,只要在能得利的地方,放手允许老百姓得利,老百姓就能得利。举个例子,一个小山村盛产水果,但交通闭塞,水果运不出去。在这种情况下,不用政府部门拨款,果农们自筹资金也会修出一条路来,执政者所要做的就是顺其自然,不能阻拦,适当给予帮助即可。

第二,劳而不怨。人性中都有利己性,被人指使者去干着干那难免有怨言。但是,如果执政者指使百姓去做事,能给百姓带来切身利益,民众何乐而不为!比如兴建水利工程,可以减少洪涝灾害,而且还能挣点工钱补贴家用,纵使没有钱,百姓们也不会有怨言。

第三,欲而不贪。孔子承认了欲望存在的合理性,但是要求欲望要有度,到了贪得无厌的地步就无药可救了。要做到欲而不贪,只有靠加强个人修养。孔子所说的“欲仁而得仁”,就是倡导君子们用求仁之心克制那些乱七八糟的欲望。

第四,泰而不骄。就是对待任何人都要满怀敬意,不能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既不趋炎附势,也不盛气凌人。

第五,威而不猛。执政者一定要立威,否则管理臣属、发号施令时就没有影响力。要想真正立威,首先要赢得他人尊重。自己行为端正,“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威仪自然就有了。

要做一个优秀政治家,仅有五美是不够的,还要摒弃四种恶政。

第一,不教而杀。任何一个社会的法律体系都建立在人们的是非观念上。是非观念的形成,依赖于教育。如果民众还没有被告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就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也不应该受到惩罚。不教而杀就违背了这个原则,民众不知行为犯错,莫名其妙地被杀,这种恶政叫作虐。

第二,不戒视成。事情的成功有赖于事先的周密计划与妥善安排,如果事先什么都不讲,事后却要求出成绩,这种行为是非常不合理的,孔子称其为暴。

第三,慢令致期。这一恶明显有点作弄人的意味,布置工作时,并没有强调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某天又突然宣布这件工作要求限期完成,而且期限已到。孔子将这种行为称为贼。

第四,与人,出纳之吝。这句话意思就是答应给人某件东西,到给的时候却又舍不得。很多执政者都有这个毛病,下属立了功,自然要奖赏,东西许下一箩筐,临了却舍不得给,这是一种目光短浅、贪私吝啬的表现。这种人终将画地自限,飞不高也走不远。

五美四恶只是一种说法,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执政者,要做的并不只这些。概括地说,就是要培养学习好的方面,摒弃一切不好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为一个优秀的执政者。

【原文】

20.3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①;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②,无以知人也。”

【注释】

①无以:“无所以”的省略。

②知言: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辨别其是非善恶。

【翻译】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没有可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没有办法宣身处世,不知道分辨别人的言语,便不能了解别人。”

【解读】

这是《论语》最后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了立身处事的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表明孔子对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有高度期待,他希望有合格的君子来齐家治国平天下。


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是瑞典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客座教授,荷兰皇家艺术学院高级学术顾问。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获国际英伦奖;亚洲艺术樱花奖;法国卢浮宫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展特别成就奖;2015年中华传统文化当代艺术名家作品邀请展美术类金奖等诸多奖项。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入编《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众多期刊杂志,并多次参加《中国珍藏邮册》发表几十幅作品。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先生自幼喜爱书画,坚持50年临池不缀。习遍二王、柳、颜、欧、赵诸家精品,研究历代名家之精髓。能融各家之长,自幼风格,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以隶书见长,国画以书入画,也有较高水平,功底比较深厚,属传统功力型书画家。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如行云流水,落笔似云烟。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一笔而下,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又归于虚旷。

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姓氏文化学者冯志亮先生曾赠送著名书法家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七言律诗一首:“临池不辍五十载,毫锥衔墨似盘星;静室雅斋映明月,道法无为依清风。门下已有三千客,胸中布满十万兵;不问凡间纷扰事,只听世外雅歌声。”这首诗客观的证明了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字如其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格,又体现了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在书法文艺上的高超技艺和锲而不舍的坚韧精神,也反映出了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桃李满天下且不为俗世所扰的高贵品质。


著名书法家、中国书画院院士杨秀和:《论语》是一本传世千百代的普世哲学名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