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近来读诗词的一点感悟

2023-04-11 00:20 作者:_行胜于言  | 我要投稿

最近喜爱上了阅读诗词,其中不少诗词,年少时就耳熟能详,但也仅仅停留在会背能写,如今再读诗词,去了解诗人们时下的处境,细细品味作者的心境,用心去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愁,似乎是理解了、明白了这些诗词背后蕴含的深意。年少时,只觉夜空中星辰明亮,如今明白它们因何而璀璨。

记得以前上语文课的时候,就觉得这些诗人总是苦哈哈的,一天到晚被贬。动不动就上书谏言,然后就是一贬再贬,或者就是罢官、归隐、写文章抨击之类的。似乎不遇明主、时运不济是常态,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成为了他们独有的标签。为什么杰出的、乃至伟大的诗人们总是被贬或者不受重用?因为那些始终坚持原则、不愿意同流合污的人,就容易被孤立、被冷落,甚至被欺负。

拿陶渊明来说,他本是名门之后,但家道中落,于是振兴家族的重任便落在了他的肩上。从二十岁开始,陶渊明进入仕途,做过地方祭酒,也做过参军幕僚,但他却一次次愤然辞官。少年时的他,也曾写下“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但生逢乱世,他看到同辈,为了利益尔虞我诈,想要晋升就得阿谀奉承,甚至还要处心积虑傍上名门,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继而飞黄腾达、平步青云。到底是坚持原则,还是想现实妥协?他在犹豫、在拉扯。直到四十岁,他终于大彻大悟,于是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后来就算郡官请他出山做官,他却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这就是陶渊明千百年来,不断被后世文人推崇的原因。明明只需要妥协就好了,跟别人一样,溜须拍马,就可以过上还不错的生活,但就是有人愿意“犯傻”,坚持自己内心的原则和底线。正如唐伯虎所言“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再如刘禹锡,805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刘禹锡被贬远州,此后又在朗州待了近十年,十年后才得以奉召回京。正值春天,他回到熟悉的玄都观,满观桃花灿烂如霞,回想这些年来的物是人非,顿时百感交集,于是写道“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结果风波再起,又被妒忌他的人告发,说他心怀怨气,不久后他又被贬,一去十四年。在和州,当地知县刁难他,安排他住在城南,面江而居,他不但没有怨言,反而很高兴,在门上写下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知道后,非常生气,命令差役将他的住所由城南迁往城北,面积也由三间减为一间半,他也不计较,只顾河边景色、杨柳依依,在门上写下对联“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听说后,更加震怒,半年里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房子更是越来越小,最后仅剩斗室。刘禹锡实在气不过,愤然提笔,写下那篇名扬千古的《陋室铭》反击,并请柳公权刻于石碑、立于门前。“虽是陋室,唯吾德馨”,这便是刘禹锡的气节。经历风风雨雨,多年后刘禹锡终回京城,他特意又跑去玄都观,写下“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便是刘禹锡的傲气,就算被嘲笑,就算被攻击,我也不改本色,我依然是我。

自古,我们就推崇文人气节,讲魏晋风骨,讲盛唐气象。不难发现,从来没有一个人,会因为钻营取巧、见风使舵,而流芳百世。我们真正愿意赞美的,永远是那些就算走得慢一点,但依然默默遵守内心秩序的人。总有人想搭上顺风船,但就是有人可以不顾惊涛骇浪、波涛汹涌,行风历雨、劈波斩浪,只顾风雨兼程,朝着海浪应道,我便是船。这才是我们应该继承并弘扬的价值观,这才是诗词经久不衰、启迪心灵、涤荡灵魂的根本。当一个社会出现越来越多遵守原则、坚守底线的人,钻营取巧、同流合污之徒便不成气候、不攻自破。共勉!

近来读诗词的一点感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