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3.12 贾思勰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2、贾思勰(生死年不详)
后魏进步思想家、农业科学家。山东人。曾任高阳郡[1]太守。他研究了大量古代农业文献和农谚,总结了当时农业生产经验,上升为比较系统的农业科学理论,写出了《齐民要术》[2],这是农业科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贾思勰批判了儒家鄙视农耕的错误观点。他引用《管子》的话:“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实际上批驳了孔丘所谓“耕也,馁在其中矣”的谬论。他指出,儒家鄙视农业生产的“积习”,有如“鲍鱼之肆”的臭气,而这种鄙视农业生产的人,“不自以气为臭”,实在可笑。
贾思勰极力推崇法家重视农业生产的主张。他赞扬李悝“尽地力之教”使魏国“富强”;商鞅“急耕战之赏”使秦国称雄诸侯[3]。他赞同《管子》所说:“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原”[4];赞同晁错所说:“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粟、米、布、帛,······一日不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5];赞同仲长统所说,丛林底下,是粮仓谷囤的地方;鱼鳖的窟穴,是耕种庄稼的场所。这些都是各级官吏应该重视的事[6]。他还赞扬了其他一些重视发展农业的官吏。他指出重商轻农是“舍本逐末,贤哲所非”。他认为“花草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花,而无秋实”。这种“浮伪”之事,是不屑于去研究的。因此,商贾、花草之事,《齐民要术》一概不录。
他重视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坚持革新,反对守旧。他指出,九真、庐江这些地方,“不知牛耕,每致困乏”,后来推广“铸作田器”[7],使生产有所提高。燉煌这地方,“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获更少。”后来提倡“作耧、犁,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8]。五原[9]这地方,“土宜麻枲,而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地方官崔寔推广“作纺、绩、织、维之具”,发展了生产[10]。等等。他提出要重视推广生产工具和技术,这是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
他在总结生产经验时,强调人力胜天,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他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11]。遵循自然规律,就用力少成功多,违背自然规律,就要失败。他认为阴阳家所谓农时的忌讳是不可信的。他在提倡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也强调人的努力。他引仲长统的话说:“天为之时,而我不农,谷亦不可得而取之”[12];引谯子的话说,人,不能不织布不穿衣;不能不耕种不吃粮,“安可以不自力哉?”[13]这对儒家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一个批判。
他认为有实际经验的人比某些“圣人”聪明。他引用当时劳动人民的话说:“智如禹汤,不如常耕”,就是说,即使有夏禹、商汤的聪明,也不如经常参加农业实践的人。他说:“神农、仓颉,圣人者也。其于事,有所不能矣。”[14]所以汉代赵过创始使用牛耕,比神农的耒耜有用得多;蔡伦发明造纸,比仓颉时使用的密绢和木片要方便得多。像耿寿昌倡设的“常平仓”,桑弘羊创立的“均输法”,都是“不朽之术也”。他指出反动“圣人”孔丘,不懂得耕稼,号称“圣贤之智”,却“犹有所未达”,还不如普通农民。他引用古话讥笑脱离生产的君子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15]
贾思勰重视农耕,在历史上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他所收集和总结的丰富生产经验,是我国劳动人民伟大发明创造的一个明证,对农业生产有一定贡献,在农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但他的思想中也杂有唯心的、迷信的东西。同时他还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污蔑劳动人民是“惰窳”,轻视劳动人民的作用。
注:
[1] 今山东。
[2] 共十卷九十二篇。
[3] 《齐民要术·序》。
[4] 《齐民要术·序》。
[5] 《齐民要术·序》。
[6] 《齐民要术·序》。
[7] 《齐民要术·序》。
[8] 《齐民要术·序》。
[9] 今内蒙包头市一带。
[10] 《齐民要术·序》。
[11] 《齐民要术·种谷第三》。
[12] 《齐民要术·序》。
[13] 《齐民要术·序》。
[14] 《齐民要术·序》。
[15] 《齐民要术·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