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曾遍历一切:《悉达多》

2021-03-04 23:27 作者:嘎吱哥鉴书  | 我要投稿

作者简介: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德国作家,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以《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荒原狼》、《悉达多》、《玻璃球游戏》等作品享誉世界文坛。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悉达多的故事

我们知道世尊释迦牟尼名字为:乔达摩.悉达多。

故事的主角正是悉达多,但本文的主角又并非特指的“佛陀”,我们姑且可以认为他是指一个求道之人。

本文并非写实的传记,更像一首浪漫的长诗,又像一首流淌的乐曲,充满隐喻,总好像话里有话,让人捉摸不透。

悉达多出生于婆罗门贵族,自小聪慧过人,聆听教义。

长为青年,他越发觉出光靠读书找不到【道】,所以他跟父亲请辞,追随苦修长老,成为一名一无所有的沙门,希冀在苦修中寻求【道】。

但是可惜的是,几年过去,他发现沙门修行仍旧无法探求到【道】,适时乔达摩(此处乔达摩是另一位已经成佛的圣人)已在祇树给孤独园宣法,他的朋友追随世尊而去,但悉达多仍旧坚持光靠学习教义,无法得【道】。

他转而投向世俗,活在当下,希望跟所有的世人学习【道】,他结识名妓,结识商人,他遍尝情欲,纵情享受,他用游戏的心态生活,但时至暮年,他觉出欲望的恶心,再次生出出离之心。

他去往河边,成为一名船夫。只是一次偶然,之前与他相好的名妓来乘船,带来了他的儿子。时至此时,他才懂得了什么是爱。对儿子的爱,成为了他的枷锁。他为之担忧、焦虑、烦恼。通过种种,他又破爱的执迷。

此后某一瞬间,他突然悟【道】。道不在教义里,不在俗世的欲望里,不在爱里。但道又在教义里,在俗世的欲望里,在爱里。道在黑,也在白;在善良,也在罪恶;在伟大,也在渺小。道即在每个瞬间,也在每个个体。一切都是道,道就是一切。(好吧,我其实也不懂何为道,只能靠脑子理解到这种程度了)

所以没有好也没有坏,悉达多正是遍历一切,方才悟道。

2、最有力的武器是觉知

悉达多入俗世,彼时他是一个一穷二白的沙门,除了【思考、等待与斋戒】,他什么都没有。但很快,他凭借这三种品质,在俗世站稳脚跟,且获得名利。说明有善于思考、善于忍耐、善于自律的能力,在俗世中就能够立足。

但是,后面的岁月,他被欲望俘获,为了满足多巴胺要求的虚妄的快乐,饮鸩止渴,阈值越来越高,把身体搞坏,也快乐不起来。

说明以上三种品质不够究竟。

最终让他重新回头的是【觉知】。我想,人最神奇的地方正在于有觉知。

有别于那个全情投入的自己,还有一个审视的自己。比如自己在工作的时候,还可以在心里有另外一个自己观察。

正是因为有觉知,最终悉达多又想起了自己的目的并非纵情娱乐,而是借此寻道。

所以,时时刻刻保持觉知很有用,它是一种很厉害的武器。帮我们克服冲动、尽快平息不良情绪,同时摆脱欲望的桎梏。

3、按照自己的节奏来

书中有一位悉达多的朋友,叫做乔达文。

悉达多与乔达文从小相识,共同学习成长,后来又一同出走成为苦修沙门。

乔达文后来因听闻世尊宣法,所以去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僧侣。

悉达多则不然,他成为沙门正是因为不再相信教义,怎么可能又回到老路上,所以,他一头扎向红尘,希冀在世俗中寻【道】。

从最终的结局看,年迈的悉达多得道而乔达文没有。

所以,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最好有一套系统的打法,而且要了解自己,按自己的节奏来。而不是别人怎么样,你就怎么样。

达成目标,不是靠瞎碰的运气,它是靠一次次的探索啊。

不管社会怎么样,不管你的同学怎么样,不管你的父母要求你怎么样,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想要什么,你要怎么样。

4、别怕,死不了

小镇做题家的焦虑如有实质。高考之后很多年,我都还会做那种老师收答题卡我还没有涂完的梦,不然就是大家一起找工作就我找不到,急的满头大汗。

因为我们在一个资源有限,竞争白热化的环境里浸润已久。

所以,在当代的毕业生里面,很多被应试教育筛选出来的人选择进入体制内,因为风险最低。

但是呢,进去之后,又难受,跑到豆瓣、知乎上到处发帖,问大家要不要从体制内出来,觉得自己呆废了。

所以看到悉达多苦修成为沙门那一段,是很震撼的。

他说:我一无所有,我只有思考、等待和斋戒。什么都没有也能活下去的。

比起一无所有的现实,是害怕一无所有带来的焦虑、烦恼和担忧对人的伤害更大。

所以,想对所有的小镇做题家说:别怕,死不了。使劲折腾吧。

5、我们被他人供养

之前跟一位朋友去雍和宫,看到一棵树。

佛教上有比喻,菩萨是有情众生供养而结成的果实,而有情众生是供养树的养料。反过来先得道的菩萨又会来到人间,普度众生,饶益有情众生。

当时看到这幅画其实并不深刻理解。

这次在书中看到一个情节,印象颇为深刻。

悉达多入俗世,结识富有的商人。

商人问悉达多以何为生,答曰苦修沙门,仰赖被人供养。商人露出鄙视目光,但是悉达多又说,你虽为富有商人,可你也依赖众生供养。

是呀,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每个人又能离开谁呢?我们的所有的一切都不是自己生产的,都是别人生产的。我们与众生无法分离。所以不管如何,我们要有感恩他人之心。

最后再次慨叹,作为西方人的黑塞对于东方哲学的精妙诠释。从昨天到今天两个小时的阅读让我爱上了这位诗人,这位艺术家。言有尽而意无穷,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不怕,遍历一切,我们终将得道。

 


我曾遍历一切:《悉达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