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谨慎一点还是冲动一把?这枚富士XF33mm F1.4次世代标头值得买吗?

2022-01-18 14:57 作者:评者N大  | 我要投稿

其实XF33mm F1.4 LM WR这枚镜头已经入手很久,因为12月忙到飞起,所以一直没时间说说关于它的使用体验。临近春节,肝一把,就把它当作是送给广大富粉与观望(潜在用户)的礼物吧!

我们直奔主题,先说总结,对我个人来说,使用下来各方面(除了价格)都比较满意,对焦迅速安静、画质也达到了准APO级别。

外观就不过多赘述了,富士的新规品都是差不多的风格,镜头单看样子其实还成(长宽比例比较协调),算得上“得体”,加上长长的(内螺纹消光)塑料桶型遮光罩后就很“路人”了。

我想这也是富士在33.4发售后依旧没有下架35.4的原因吧,复古与现代各取所需。

金属外镜筒,金属卡口,带三防设计,产地菲律宾。

金属对焦环(直线滚花纹理),润滑脂与机械结构设计不错,阻尼与手感很舒服,带标识的光圈环(有限位档),以1/3档为步进,档位的明确感要比XF35mm F1.4好上太多(后者档位感太低,容易在操作时滑动光圈环,尤其是F1.4-F2.0这一档)。

成像风格方面,XF33mm F1.4R LM WR(下文简称33.4)和XF35mm F1.4R(下文简称35.4)的差别和外观一样大。

最显著的就是33.4在最近距离全开拍摄时几乎没有球差与反差下降的现象(35.4就比较严重,需要保持>1m的物距),色散抑制也出色了很多,在严苛工况(近摄+全开)有轻微的轴向色差,但倍率色差表现很优秀。

请注意这是最严苛的全开+最近距离双极限工况下的表现。

当物距拉远到正常水准后(1m左右),倍率色差的表现会变得更好: 

让我惊喜的是,之前在明暗照度复杂的工况下用最小点对焦面积(采样面积最小)+AFC(连续对焦)有概率出现的拉风箱现象(对焦犹豫)几乎就没再出现过,换句话说,之前暗光下不得不扩大点对焦面积才能解决的对焦问题,现在用最小点也能成功了。(很可能是像差优化的显著进步让对焦系统吃了红利)

无论是近景还是远景,即使全开状态下的33.4,其对焦稳定度与光学表现都十分可靠扎实。

 如果只论表现,富士33.4对我来说......

大致可以算是索尼蔡司55ZA(SEL55mm F1.8ZA)那枚镜头的“强化”版。

硬要挑短板的话,也不是挑不出来,

一是价格,33.4(作为新品)目前售价要比发售多年、价格稳定后的索蔡55ZA贵了1000多元。

二是光斑,拍照时仔细看的话,还是能见到十分轻微的“洋葱圈”。

但我依旧喜欢这枚镜头,凭借出色的描写力,它与带机身防抖和丰富胶片模拟的X-T4组合,给我带来了久违的乐趣。

徜徉在冬日暖阳中,一切都是如此的惬意。 

如果要分析愉悦的源头,对我个人来说有四点,

快速安静的对焦、无需开机进入菜单就已经明确直观的标识拨盘、表现不错的机身防抖、以及任你徜徉的色彩海洋。

说句题外话,一个半月前我加价(18900元)收了一台SONY A7M4,虽然纸面参数更强,但只论扫街,它和索蔡55ZA的组合却无法给我富士(33.4+X-T4)那样的愉悦。

所以在某些场景(工况)下,参数和快乐是不对等的,只有实战才能明白。

(以下是我对富士党的个人建议)

XF33.4是典型的以体积与价格换取性能的案例、这枚镜头的表现(画质、对焦、马达噪音、泛用性)是面向X-T4及未来X-H2机身用户的(拍照、视频我都要)。

如果你是X-E4、X-T30这种小机身用户,除非你的审美能接受,让自己小巧的机身加装第三方手柄(增加握持面积与机身高度)并且对驱动马达的噪音与速度十分敏感,不然(考虑到像素数与机身体积匹配)小巧的35.4(无论握感还是平衡)其实更为协调。

如果你对X-T4的综合性能与泛用性已经颇为满意,但依然期待着2022年中的次世代高像素全能旗舰会带着更好的追焦算法到来,那么作为光学、对焦、三防(富士)都倾力的方案,

XF 33mm F1.4 LM WR是最值得入手(最不会限制机身性能发挥)的镜头之一(同梯队的还有XF 18mm F1.4 LM WR、XF23mm F1.4 LM WR)。

这种感觉和先入手了PCIe4.0 SSD、白金标电源、超高频DDR5内存、360水冷和主板,

然后等着12代酷睿i9和RTX 3080Ti物流信息的更新一样。

以上就是本期的N大说,我是分享器材使用体验的评者N大,

我们下期见。


谨慎一点还是冲动一把?这枚富士XF33mm F1.4次世代标头值得买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