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蒂合同心带上悬

<七律·栀子花>
谁言红豆最相思?栀子花开待守时。
并蒂晨昏拥瘦影,婆娑风雨竞芳枝。
因君知子多谐意,莫却诚心少惑迟。玉质本来从圣洁,冰魂雪魄暑何知。
虽然从百度上查不到栀子花有“相思花”的称谓,但在老家湖南,栀子花是被称为最能代表相思的花朵,且其意远超过能代表相思的“红豆”。其根本原因在于栀子花开之时,其如玉般的润泽和比雪还要白的颜色,让人不免生出相触之欲。另外,栀子花的花期特别长,能够从四月份开花,一直延续到七,八月,不但整体的花期长,且单枝的花能够开过十天半月以上,有人做过试验,把开放的栀子花折下来,插在水瓶里,一个月不凋谢,可谓奇迹。另一方面,栀子花是为数不多打破了大花不香铁律的花。
基于此,栀子花就有了很多的寓意,比如:永恒的爱情,一生的守候,甚至还能代表喜悦之情与赤子之心。另外,由于“栀子”与“知子”谐音,更有知音之意。

我喜欢栀子花,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最初对栀子花的爱是缘于它可以作为一种蔬菜。作为七零后的一代人,应该不会缺少对饥饿的记忆,那时候,家里兄弟姐妹五个,缺衣少食是常有的事,作为家里的大姐,二姐她们经常要想办法弄吃的,我们生活在农村山区,山里最多的花除了映山红就是栀子花,而栀子花的花期又长,在放学回家的路旁,我们随便就能摘到许许多多的花,回家拿盐水一泡,洗干净,便可直接清炒,其味糥滑,有吃蘑菇的感觉。 说到栀子花的价值,更远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有史可查,此花是最早作为苗圃花卉种植,其药用价值非常高,栀子花的果有如酒巵,故曰栀子,其果色泽金黄,除了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外,还能做上等染料,故此,栀子花以实用性高而最早被大众所接受,除了实用价值之外,很多家庭亦把它当作观赏植物栽种于庭院之中。
庭有栀子,当以赋诗,故古人为栀子花作诗者不少,留存的诗虽比不上梅兰竹菊,却也有不少精品,如以下这首:
一痕春寄小峰蛮,薝卜香清水影寒。
玉质自然无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
——朱淑真《水栀子》 我在写《菊花》的时候提到过朱淑真,在此不多赘述,此诗中的“薝卜”就是栀子的别称,宋朝诗人多把“薝卜”当成栀子,朱淑真的诗留存不多,但非常接地气,是老夫所喜欢的为数不多的诗人之一,她的作品被其父母烧毁,真是一大损失。 讲栀子花,总会引出一些名人典故,据说弘一法师在他的《晚晴集》里,就引用过石屋禅师的两句诗: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能从栀子花开看出花期有序人生无常,不被称为高僧都难。 老夫查了题栀子花的诗,其属于宋朝的作品最多,估计与宋朝的文官制度有关,曾经有学者提出,假如让你选择活在中国古代的某一朝代,你愿意选择哪个,结果所有的人都选择生活在宋朝,蒋堂曾写过一首小诗:
庭前栀子树,四畔有桠枝。
未结黄金子,先开白玉花。
这种风格正符合宋人的小资情调,说到宋人,曾有一首著名的顺口溜,不妨也抄录如此:
小资喝花酒,老兵坐床头,
知青咏古自助游,皇上宫中愁。
剩女宅家里,萝莉嫁王侯,
名媛丈夫死得早,妹妹在青楼。
宋同时期陈宓《县圃栀子花三重生简潘君》更是这种小资情调的体现,读之令人有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忧愁:
疏花早不奈香何,三叠琼葩底用多。
最是动人情意处,黄梅已老未逢荷。

各个朝代咏栀子花的名人不少,如唐朝的刘禹锡就有《和令狐相公咏栀子花》:
蜀国花已尽,越桃今已开。
色疑琼树倚,香似玉京来。
且赏同心处,那忧别叶催。
佳人如拟咏,何必待寒梅。
明代沈周亦留有《栀子花诗》,如下: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阑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同时代还有王彦泓的《咏东邻栀子花》,写出了栀子花的骨与魂,兹摘录如下,以飨众友:
《咏东邻栀子花》
明朝·王彦泓
露湿琼姿映日鲜,离披弱态益嫣然。
香宜九子钗边嗅,蒂合同心带上悬。
织女淡妆傅缟素,徐娘私赠见诗篇。
佳名更喜同之子,栽定东家倍悬怜。
其所有咏栀子花的诗人中,我最推崇王彦泓的这首《咏东邻栀子花》,此诗有李商隐之风。当然,唐以后, 诗开始进入凋萎的阶段,就象将要落山的夕阳,等诗到清代,便只剩下呜呜咽咽的鼠吱之声。在咏栀子花的诗中,虽然作为清朝的皇帝乾隆写了几十首咏栀子的诗,读起来却面目可憎,这帝王之诗,完全没有了诗的韵味与想象空间,在此只录一首,以让读者自行判断其在诗方面的成就:
《题沈周写生册·其五·栀子》
清朝·乾隆
瓣裁荆国玉,蕊簇华山金。
色涤尘凡目,香宜清净心。
精神夏潇洒,庭院夜深沉。
底事号禅友,来从薝卜林。
PS:栀子花是我最喜爱的花,没有之一,因其叶厚而墨,花白而润。上次在白定村花圃园里就有好多的栀子花,很想买一盆放在公司,但一问价格,要几百块,只能看看了。所幸公司离花圃很近,随时可以去逛一圈。
今天太忙,回到家都近十点了,草草写完,也懒得去检查,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