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跨专业应届高分上岸清美美术史?

刘嘉荟
录取院校|清华大学
录取专业|美术历史与理论研究
本科院校|浙江大学
本科专业|新闻学
初试 |386
公共课一|67
公共课二|85
专业一|135
专业二|99
“考研不能只是埋头向前,也会存在“地转偏向力”,需要我们时刻调整方向。因此,复盘是非常有必要的。我每天的复盘项目包括:今日新学的知识点、没弄懂的知识点、进度情况、心情状况、明日主要目标;我每周的复盘项目包括:本月进度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修改方法、下周规划。另外,在每一轮结束后,我也会对这一轮的表现进行复盘,及时发现问题。”
——刘嘉荟学姐

如果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考研之旅,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幸运”。我是一名三跨考生,从决定考研到成功“一战”上岸,只用了9个月的时间。所以,我的经验分享主要结合个人经历从“一战”心得方面展开。
一时冲动的决定:热爱是选择的关键因素
从高二那年,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来到清华。然而高考那年幸运女神并没能眷顾我,最后到了浙江大学,离清华只差一步之遥。
我本科选择新闻学,可是大学三年的经验让我深刻认识到,我可能对这个专业没有太大的兴趣,从事媒体行业于我而言似乎也无甚吸引力。而艺术是我从小以来的兴趣所在,我喜欢画画,也喜欢阅读艺术史相关的书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一位朋友打趣我,为什么不跨专业去学艺术理论?虽是玩笑话,可我却听了进去,那时起就在思考跨专业考研的可能性。
我的大三很忙,一直到大三学年结束的暑假我才开始准备考研的相关事宜,最终在7月中旬,终于克服了拖延症,购买了专业书,开始备考。由于我是三跨考生,考虑到获取信息、学习专业知识等方面可能存在信息差,我选择参加梦清的课程,最终结果也证明,这对我帮助很大。
我选择考研的心路历程并不曲折,也没有做太多准备,可以说是一种“拍脑袋决策”。但我能坚持下来并最终取得成功,除了幸运之外,更多是因为热爱。“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我想如果不是因为我幸运地做出了真正适合我,同时我也热爱着的专业,我的考研之旅也不会如此顺遂。所以,如果要我在考研选择方面提出建议,我倾向于建议大家跟着自己的心走,选择适合自己,同时自己也真正热爱的。

有条不紊地备考:效能是备考的重要动力
我是一名文科生,所以公共课对于我而言并不算难。我在备考期间,公共课主要沿用了我在高中时采用的方法。
公共课一
我的成绩可能并不算好,主要还是因为基础知识没有学到位。本次考题提高了对基础概念理解的考察,但复试的时候,我对于一些基础概念并没有复习扎实,导致我在选择题上吃了一些亏。因此,结合我个人的考研经验,我学习建议和安排进行了一定调整:
第一,复习不宜开始过早,容易导致疲劳和自满,也会耽误前期专业课的时间。可以从7月开始每天抽取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对概念进行理解。我个人使用的教学辅导书是肖秀荣系列,在对概念理解产生困难时,会看徐涛老师的视频课。
第二,对选择题考点和简答题考点要整理清楚,对于选择题考点,一定要将相关概念和定义理解清楚;对于简答题考点,我个人认为从十月开始可以每天抽出半小时时间背诵一个知识点。虽然这样会把时间变长,但是多加背诵,一可以增加知识储备,二可以培养简答题答题的语感。
第三,勤于刷题。我从9月开始就一直在反复地做肖1000,最终结果证明我还是开始得有些晚了。所以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同学,从我个人经验出发,我认为可以尽早开始刷题,最好保证肖1000能做2到3遍。后续肖8、肖4也要认真完成,甚至可以背诵答案。
第四,及时纠错。我从高中开始就一直保持改错本的习惯,因此本次备考期间对于公共课的学习,我依然十分注重。选择题做错了,我会对照解析找出错误原因,并且对这一题做标记,找到它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点,再读一遍进行巩固。对于简答题,我从11月开始每天坚持练习一道简答题,我会根据题干列出答题提纲,提纲没有涉及到的点我会做重点标记。此外,我还分析了简答题可能会考察的题型类型,根据类型去整理属于自己的答题模板。
公共课二
英语一直都是我的强项,所以我在英语主要落脚在词汇量和语感训练上。我从7月开始,每天记忆100个单词,在备考期间大概将考研词汇背了三遍。从8月到10月,我分部分做完了2012年至2017年的英语一真题。然后在11月到12月,我稍微加大了训练量,最后是在考试前十天完成了2018年至2022年的英语一真题。
我的英语最终获得了85分,但对于我而言并不算特别理想。出成绩之后对答案我发现,我的丢分点主要在作文上。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在考试的时候,由于阅读题有一定的难度,我在阅读上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导致最后留给两篇作文的时间只剩余半小时;第二,我平时过分轻视作文训练,总是规划着要写一篇完整的作文却偷懒,导致临场发挥时储备不够。
所以,结合我个人的经验,我也对英语攻略进行调整:
第一,单词一定要反复记忆。词汇量是英语考试的基础,没有扎实的词汇储备,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很难得到提升。
第二,最好能完整地完成作文练习。我本次考试就吃了练得不足的亏。我认为只靠死记硬背作文模板是没用的,因为考场上题目形态多变,背诵固定模板是不够的,最好是能够自己去完成作文写作,然后对照优秀的模板作文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然后将修改结果总结成自己的“模板”。
第三,保持一定的语感。我在备考期间每天晚饭后都坚持看一篇英文文章,我个人认为语感对于英语能力提升有非常大的帮助,很多题目凭借语感便能推断出答案,这可以大大提高答题效率。此外,多听、多看英文文章对于中英互译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这种能力直观体现在翻译题之上。



专业课
最后是专业课学习。我开始得较晚,决定也比较仓促,所以多方考虑下我选择了跟着梦清精讲班进行学习。
在7月中旬到9月期间,我白天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看专业书。可能是由于我高中以来的学习习惯,“吃透课本知识是成功的一半”的观念于我而言根深蒂固,我每天每门学科,各只看一到两个章节的内容,对每章出现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并根据历年真题对曾经考察过的知识点进行频度标记。
除此之外,对于我不太了解的知识点,我会查找相关的论文,都完成之后,我会再看一遍网课,对相应的章节进行一遍梳理和巩固。

在9月到10月,在已经过完一遍专业书的基础上,我进行了第二轮学习。史论学习方面,我主要对前期看过的论文进行了分类和整理,并将基础知识梳理为比较细致的提纲,在每晚抽出两小时的时间进行背诵。此外,在精讲课的指导下,我大概每周会完成一到两篇论述文,并在完成论文后,查找是否有相关题材的论文,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完善。多亏了精讲班的学姐的指导,我在这个时期论述题写作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行文方式,直接影响到我后来的考研成绩。而在艺术概论学习方面,我将陈岸瑛老师的《艺术概论》又细读了2遍,并整理了知识提纲。每晚抽一个小时的时间结合真题列答题提纲。

在11月,我进行了第三轮学习。我在这一阶段回归了基础知识,将前一阶段整理的提纲进行精简,提取出主干知识,并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背诵上。我的背诵主要是根据提取出来的主干以类似于“填空”的方式记忆细节。我认为史论背诵的关键在于理解,无需和书本保持一致,甚至能形成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会产生更好的效果。而在艺术概论方面,我延续了第二轮中使用的方式,重点记录反复阅读专业书后获得的新理解,并修订前一阶段完成的答题提纲。



进入12月,我进入了冲刺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将一天的学习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用于进行第三轮背诵,开始凭借自己的记忆梳理框架,并在这一框架内利用休息时间补充课外知识;另一半用于限时练习,坚持每天十个名词解释、五道简答题,一周2篇论述文。
总而言之,在我的备考经历中,我将理解放在极重要的位置。此外,合理的时间规划和安排也是非常必要的。7月到9月,我一般保持一天8到9小时的学习时间,晚间主要用于阅读书籍和休息;9月到11月,我一般一天学习10到12个小时不等,且每晚会抽取半个小时时间用于复盘;12月,我相对减少了学习时间,但也能保持10个小时左右的学习时间,在学习强度上相对削减,将注意力主要放在学习效率之上。


我认为,效能是考研备考的决定性因素。有些人每天学习12个小时,真正沉下心去的时间却只有5小时,有些人可能一天只学习6个小时,却能保证这6个小时都是完全专注的,那么显然是后者效率更高。而能否实现高效能的学习,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是否心甘情愿?是否仍在朝着目标前进?
首先,如果考研成为了心理上的负担,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接纳考研这个可能充满痛苦的旅程,那么学习是很难保持专注的。因此,适当的调节是很必要的。在我效率比较高的时候,10个小时是我学习达到饱和的临界值;而在我效率比较低的时候,可能6个小时就达到了饱和。没有达到目标的几个小时里,我主要用于反思、放空以及补充课外知识,有时候也会玩游戏。此外,我在12月以前,保持每周抽一天时间离开学习环境,暂时放空自己的大脑。





安之若素的心态:当下是备考的决胜时刻
考研备考过程非常枯燥且漫长,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也是正常情况。考研期间的心态建设非常有必要,而从我个人经验出发,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第一,做好可能无法成功上岸的准备。我在备考期间,并没有过大的心理压力。平和地接受结局,可以有效减少焦虑。当然,也不能只盯着可能失败的结果看。其实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那都是将来的事,在将来还没来之时,把握每一个当下才是最重要的事。
第二,尊重自己当下的焦虑情绪。考研是一件人生大事,出现焦虑情绪是正常的,我们应该正视它的存在。当然,也不要想着克服它,这会让我们耽于焦虑情绪,最终影响学习效率。
因此,于考研备考而言,把握每一个当下才有可能取得胜利,我相信是对于当下的合理把握才能让我没有被困难打倒。更何况“否极泰来”,自己的每一点、每一滴努力一定能在适当的时刻得到回报。
很感谢梦清老师们的帮助,特别是复试面试前一天晚上愿意帮我找可能存在的问题。当然,我也特别想再次感谢自己,感谢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让这一切变作了一种幸运,让我有幸能够体会“一战上岸”的甘甜。当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保持高效率,祝愿大家取得成功!

为梦想奋斗的这一年
是萤火绚丽的流动星河
灿烂却也很短暂
只有如嘉荟学姐般
找准奋斗方向
点燃信念之灯
把握正确方法
方有迈入清华的可能
正如刘嘉荟学姐所说
备考清华需要三样东西
一是“头脑发热”的决定
热爱是选择的关键因素
二是有条不紊地备考
效能是备考的重要动力
三是安之若素的心态
当下是备考的决胜时刻
学姐的学习方法和心态值得学习
祝愿学姐在清华园
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上
也有良师益友相伴左右
在新的更广阔的平台上
继续精进 取得新的成绩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