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疾病发病原因的认识,早在《内经》时代,从客观实践中,就提出了自然界风、寒、
中医对疾病发病原因的认识,早在《内经》时代,从客观实践中,就提出了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异常变化,与人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等情志改变,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因; 把疾病的概念,视为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相互关系失调的结果,用“阴阳平衡”的整体观点论述病因和发病机理。 汉代张仲景创三因说: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南北朝陶弘景继承张氏学说,把病因概括为内疾、外发、他犯三因。 宋代陈无择在张氏学说出基础上,又进一步作了发挥,以六淫所感为外因,七情所伤为内因,房室、金刃、虫兽、饮食、劳倦所伤为不内外因。 这是我国医学上的一大发展,为后世病因学奠定下了基础。 虽然,陈无择所论三因中的不内外因有部分可归入内因或外因,但因陈氏受仲景学说影响极深,加之过去有不可破经的传统保守思想,所以陈氏三因论虽发展了一步,但仍不越前人的旧框框。 至清代徐大椿才大胆提出新的见解,他总结了前人学术经验,把病因归纳为内因、外因两大类。内因为七情所病,谓之内伤;外因为六淫所侵,谓之外感。 近世陆士谔更简要地指出内伤、外感是病之纲领。 以上病因学说的创立、发展和变革,正是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结果。 感受六淫发病系外因所致,这是古今医家所公认的。 至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仍然是属于外因发病范围。因为七情的产生,都必须有外在的异常事物刺激才会产生。 例如:意外的幸运遭遇,以致喜乐过分;遭受无理的打击、侮辱,以致愤怒;突受外来暴力威胁或打击,以致惊恐过度,以及诸如失恋、丧偶、折子,以致忧愁悲思等等。 所谓七情,只能说是机体在接受外来异常刺激因素后,所产生的种种内在精神情绪的反应,不能说是病因。 此外,还有人认为饮食、劳倦、房室是属内因之一(也有说是不内外因)。 其实,饮食、劳动、性生活都是属于人类正常的生活本能; 但如果饮食不节,致使脾胃受伤,不善于劳逸结合,而致损伤心脾,色欲过度,而致耗伤精气,那么,这时这些饮食、劳倦、房室都是属于外在的异常刺激,只能说是外因之一,不能说是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