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国产CPU的浮沉样本
一颗国产CPU的浮沉样本 无论是从破产边缘到真香的AMD,还是成为中国商业史佳话的“倪柳之争”,中美两国在过去三十年里从来不乏觊觎英特尔霸主地位的挑战者。从1994年起,中国IT界就向CPU发起了进攻,从方舟、申威、龙芯,到兆芯、海光、飞腾,再到华为的突破,中国公司对国产CPU的执念从未褪色。
走自主派的龙芯经历了从课题组到公司化,用实际证明了,想要全自主,需要从底层开始,几无可能。引进派这边能把生意快速做起来,却也面临被断供、无法更新的担忧。
发展中,国产CPU产业链逐渐确立了两个原则:一个是自主可控政策划定下的“篱笆墙”内的竞争;一个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前者瞄准国产CPU的研发强度,后者则指向公平竞争下的全产业链建设。
随着时间推移,这两条原则成为极具指导意义的国产CPU发展框架。在这个框架内,半开放的ARM架构给出了充足的自主研发空间,且有海量移动端应用可以方便移植,凭借这两点优势,ARM派路线飞速崛起,最终迎来了一位重磅级选手,华为。
经历了“自主派”和“引进派”的轮番上阵,行业周期几度起落,这些公司和产品全部加起来,依然难以撼动CPU产业的格局。在超级工程拔地而起的背后,以CPU为代表的半导体产业,已然成了一个制造业大国隐秘的痛楚。
十年时间,苹果CPU完成了从A4到M1的跳跃,阔步甩开了Intel;而中国已经奋战了20多年的CPU之路,历经跌宕曲折,又该如何走出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