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郭沫若
作品介绍
●历史剧,是历史科学和文学创作的有机结合,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艺术构思。写古人的材料是很有限的,就要求历史剧作者发挥想象力,把很少的材料组织成一个完整的世界。郭沫若代表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华》 郭沫若的诗剧创作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飘突进的精神:破坏一切、创造一切、追求个性解放等。艺术上融合了诗歌和戏剧的特点,达到了诗性和剧性的统一。 郭沫若的七个诗剧,题材以青春童话、历史传说和神鬼故事为主。 多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有着浓烈的主观抒情色彩,着力表现反抗专制、张扬个性、追求光明的“五四”时代主旋律。融合了诗歌和戏剧的特点,达到了诗情和剧情、意象和形象、诗语和剧语的统一。 ●介绍屈原及其故事。 屈原,战国末期楚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为实现楚国统一大业,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出现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也因此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矛盾,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怀王十五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二十四年,楚国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都城,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怀王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 顷襄王接位,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 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楚国形势愈益危急 秦将白起攻破楚都,次年,秦军进一步深入;楚国灭亡;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 ●剧情。 战国时期,楚王长子正在秦国作为人质,南后为了固宠便接受张仪奸计,设下宫廷“构陷”的阴谋。她以帮助指导“九歌”为名把屈原骗入宫廷,当面吹捧屈原,待见到楚王回宫时,便诈作头疼,倒入屈原怀中,反诬屈原调戏她。昏庸暴戾的楚王,不辨真伪便以“淫乱宫廷”的罪名,免去屈原左徒官职逐出宫廷,并宣布和齐国绝交,同秦国修好。 屈原悲愤满腔。无耻文人宋玉叛离屈原,屈原愤而出走,路遇楚王、南后,痛骂怒责。楚王大怒,下令把屈原关进东皇太一庙。侍女婵娟坚信屈原是纯洁和正义的,不为南后威逼和宋玉、子兰利诱所动,也被囚禁。 屈原身陷囹圄,庙祝郑太卜受南后之命,以毒酒交屈原。这时婵娟和救她的卫士赶到,婵娟误饮毒酒代屈原而死。卫士刺杀郑太卜,焚庙。熊熊火光中,屈原展读《橘颂》,祭奠婵娟。 ●《屈原》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第一幕:屈原颂诗,与宋玉讲谈;子兰同婵娟调笑; 第二幕:靳尚在南后面前诬陷屈原,屈原悲愤于南后楚怀王面前抒“疯言”,被押下去;张仪谄媚南后楚怀王; 第三幕:子兰收买宋玉;靳尚等在群众面前造谣屈原;婵娟登场,表明对屈原的忠心; 第四幕:屈原受到钓者启发,认清张仪等人对楚国的祸害,在南后面前怒斥张仪,揭示其罪恶的嘴脸;婵娟顶撞南后,宋玉得宠; 第五幕:第一场:婵娟誓死不从子兰宋玉的收买;第二场:屈原咏《雷电颂》,婵娟牺牲。 ●教材选用第五幕第二场《雷电颂》 第一部分: 靳尚和郑詹尹密谋要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 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 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手足带刑具,颈上系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 此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面对黑暗的世界,想到祖国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感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心像火燃烧起来铸成了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白--《雷电颂》。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及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第三部分,婵娟之死。卫士杀死了恶人,屈原跟随卫士到汉北去。因为“我们汉北人都敬仰先生,受了先生的感召,我们知道爱真理,爱正义,抵御强暴,保卫楚国。先生,我们汉北人一定会保护你的。” 送别婵娟。 ●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的性质,联系创作背景,理解剧本的现实意义。 历史剧《屈原》创作于1942年1 月。 作者在重庆领导文艺界抗日活动,剧作本着借古鉴今的创作目的,把历史的形象升华到抗日战争的精神制高点上,体现了鲜明的“坚决抗日,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时代主题。 剧作展开这场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拼死决战,突现了古代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高贵品质,使全剧充满了崇高的悲剧精神与磅礴的正气。 它愤怒地揭露和鞭苔了卖国求荣、昏庸无道、陷害忠良的魑魅魍魉,喊出了“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的时代最强音。 剧作着力塑造了伟大的玫治家、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愤怒地揭露和鞭笞了张仪、南后、靳尚等奸佞卖国求荣、诬陷忠良的无耻和阴险嘴脸。 《屈原》创作于1942年1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集中主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国内反动派则加紧反共,大搞分裂,郭沫若便以历史剧为投枪,借古喻今,创作《屈原》,“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是有意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 《屈原》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慨。 《屈原》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针对抗战时期的中国的政治现实。 “我写剧本是1942年1月,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候,且是在反动统治的中心 --最黑暗的重庆。中国社会面临到不同阶段的蜕变时期,在我的眼前看见了不少的时代悲剧。” 《屈原》所反映的生活,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一切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自由与专制,爱国与卖国的不可调和的斗争,起到了借古喻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分析屈原的形象。 剧作塑造了伟大的玫治家、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在屈原渴望光明、憎恨黑暗、纯洁高尚、光明磊落的完美人格的底色中,突出表现他不畏强暴、坚决捍卫祖国利益、坚持斗争至死不屈的精神世界。 愤怒地揭露和鞭笞了张仪、南后、靳尚等奸佞卖国求荣、诬陷忠良的无耻和阴险嘴脸。 屈原是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是他的性格特点。 他的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我们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民族的无穷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分析剧本浪漫主义诗剧的特色。 《屈原》是富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剧。作者以“失事求似”为历史剧,创作精神,在大关节目” 上不违背历史真实基础上,进行合理虚构和加工,凸显屈原的“历史的精神”和“时代的愤怒”,忧国忧民的古代诗人塑造成了同各种分裂势力进行坚决斗争的政治家。婵娟是作者虚构的人物,是道义美的化身,是屈原高洁精神的另一个体现 南后与张仪的勾结是虚构的,由女人的固宠欲望而颠覆国家命运的构思属于浪漫主义 全剧奔涌着人物激越的感情波澜,具有强烈的抒情性,穿插抒情诗和民歌,以诗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以《橘颂》作为贯穿全剧的主旋律,渲染人物的感情色彩。《雷电颂》是全剧的高潮,气势雄浑,格调崇高,是屈原不断酝酿的悲愤情绪的爆发。 根据诗剧的要求,《屈原》的语言有诗的意境诗的节奏和诗的韵味。剧中不时穿插抒情诗与民歌,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剧本引进了屈原的不少诗歌,如《橘颂》、《九歌》等,并以《橘颂》贯穿全剧。 《雷电颂》是一篇优秀的散文诗,气势磅礴更是诗的精华所在。剧中的抒情语言,注意到与舞台环境的结合。在橘园中歌颂橘树;在东皇太乙庙呼唤风雨雷电,斥骂土偶木梗,使全剧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诗的氛围和意境。 《雷电颂》想象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雪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象征的表现手法,独特的抒情方式,浪漫的语言风格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分析婵娟的形象。 婵娟是屈原的侍女,纯洁可爱、天真稚气。谦恭好学,深明大义。热爱屈原,景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导做人,“生得光明死得磊落”,具有不畏权贵的骨气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她的思想品德,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屈原精神的活化。剧的结尾,象征着婵娟的精神在火的洗礼中获得永生。 屈原与婵娟之间的关系相互成就,屈原的不朽离不开婵娟的支持与奉献,婵娟的光芒亦不可缺少屈原的培养与影响。 屈原是影响她最大的人,而她也是最了解屈原的人,所以她为他的才华与精神所折服,甘愿为其奉献出一切乃至宝贵的生命并以此为幸福她由衷地敬爱屈原,崇敬屈原的道德文章;她深知,“先生是楚国的栋梁,是顶天立地的柱石”。 平时她是个天真纯洁、谦恭好学的姑娘。当风云变幻、浊浪排天时,那平日蕴蓄在心中的崇高信仰、优秀品德突现出来。她对变节投敌的宋玉的斥责,面对南后淫威所表现的坚定从容,她生命垂危时动人肺腑的倾讨,体现了“竟与桔树同风的高尚灵魂。 ●《雷电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雷电颂”是《屈原》中第五幕第二场的高潮中出现的抒情独白。它是在屈原惨遭诬陷被驱罢官,囚禁在东皇太乙庙时,面对茫茫黑夜,怀着满腔悲愤发出的长篇独白。 它是光明的颂歌,声讨黑暗的檄文,体现了屈原的品格和以生命作诗的特色,充满了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不屈的战斗意志。由否定具体的丑恶形象,进而发展为对整个黑暗世界的彻底否定。 “雷电颂”是充满诗意的抒情诗篇。激越的战斗情怀,磅礴的气势,所向披靡的战斗力量,使独白具有撼天动地、回肠荡气的进击力。 1,丰富的联想,拓宽了思维的空间,使被囚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汹涌诗情,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大大地增添了独白的形象性。 2,独白虽不压韵,但节奏鲜明,声调铿锵。是无韵的诗,具有音乐美,便于朗诵。 3,大量的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达效果.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达到最大限度地抒情效果,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4,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难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更加含蓄,深沉,凝练。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长江,东海象征人民群众。 5,全诗五个层次先分后合,紧密相连,由风,及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引出光明,再到烧毁一切偶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 6,借景抒情,通过意象,隐隐流露出淡淡的芒忧伤。节奏徐缓,音调和谐,想象贴切新颖,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雷电颂”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 7,“雷电颂”中多用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方法:“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等语句,表现对伟大自然力量的企盼。而“你东君,你是什么东君”,表达对恶神的愤怒的斥责。 8,人物塑造的特点。作为历史剧的人物塑造,主要写人物的精神品格,用郭沫若的话来说,就是"失事求似”。作者不拘泥人物的历史真实,舍弃了人物琐细的生活细节,把人物理想化。不着意追求人物的多面性、复杂性,而是放大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使其十分强烈地突现出来。塑造屈原时,强调了他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勇于和黑暗势力斗争的历史精神。赋予了他雷电的性格。婵娟是屈原的补充和烘托,是理想化的形象。在把要歌颂的理想人物推向高峰的同时,作七者也把他要贬斥的反面人物贬入深渊。南后郑袖的形象几乎集古往今来一切此类坏女人的大成,像毒蛇一般凶残恶毒。 9,《屈原》情节结构的特点。故事情节单纯 结构安排集中。撇开屈原一生多种复杂经历抓住以南后为首的投降派对屈原的迫害和屈原反迫害斗争的事件,集中在一天的时间内,完成了对屈原一生的高风亮节的品质刻画,悬念多、起伏大、集中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