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考研划重点-建筑学基础,避坑!上岸!
叮叮叮!同学们,划重点啦! 如果你想考同济建筑学,先看看这个!肯定有很多人没搞懂,甚至犯错走弯路。总结本人上岸经验(高分录取),结合常见的问题,给考研划个重点!愿看到的人避坑!上岸!
备考时大家都要了解准确的考研信息,考什么科目、看什么教材资料、怎么安排时间,怎么复习更好,不然会十分盲目。个人情况不同,复习方法各也有差别,但是有些东西大家都是相同的。首先同济建筑考研科目为:思想政治理论、外语、建筑学基础、建筑设计快题。其他报考条件、录取分数、招生人数等等我这不说了,考研信息直接到学校官网研招网查看。

今天我想说的重点是355建筑学基础。
同济建筑学基础的考察特点是:范围广、题量多、有深度!包括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遗产保护及其理论、建筑评论、建筑技术、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等相关基础知识及设计基础。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作图题、设计实践分析题等。(看到这么多,你可能会怕怕,再看参考书有十几本,你可能会惊悚,想放弃?别呀,同济欢迎你!)

建筑学基础考纲给出的参考书目有十几本,如果要记住全部知识点是很难的。复习有两种极端,一种是全背书,很多考生花了大量的时间看书背诵,要么记不住没法考,要么用不上,考试时有些题书上也没有呀。另一种是偷懒,看书只看重点,谁知道会考啥呢,结果背的题没考,没背的题却考了不少,成绩可想而知。也有人想靠运气押题,或把命运交给辅导班。主要原因,是盲目,不清楚考情! 考情至关重要,首先你得知道考什么和怎么考,搞懂了才能找到好的复习方法,根据学姐的复习心得,下面给大家划一下考情重点。
一、考什么?
同济大学建筑学基础的考察重点是建筑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主要考察范围是中外建筑史、建筑技术、建筑相关原理和建筑时事,要求同学们对各科知识能够深入理解并且灵活运用。
01 建筑史考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建筑史分为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两个部分,同时同济的建筑史课程是有一套自己的体系与框架,因此学校课件讲义、上课录音是非常重要的,获取方式可以私聊。中建知识更新比较快且知识点零碎,因此大家尽量找比较近的年份开始听,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这本书,可以作为补充,加深理解。

另外考题不仅会考察对史实的记忆同时也会通过论述题的方式来考察史观(简单点来说就是用什么样的观点来看待历史的)。这便要求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史实的加工理解。大家可以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来整理,历时性便是指某种思想或某种议题(例:建筑与装饰、空间渗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与演变,共时性便是指归纳总结同一时期代表性的建筑师或建筑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例如:密斯与柯布的对比),这样做的目的便是巩固对知识点的记忆,丰富答题的语料库,考试的时候能够更好的灵活运用。
02 建筑技术考察知识的系统性
建筑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和构造两个部分,其中物理部分课本《建筑物理》和《节能建筑设计和技术》,构造部分课本为《建筑构造》和《建筑特种构造》。物理部分侧重于概念和公式的考察,构造部分则是相关的措施和做法的理解。因此推荐大家可以先看物理,知道了理论层面的知识后再去理解构造中的实践逻辑。之前说的学校课件、录音等也是很重要的,在考研资料联盟有。物理和构造的知识框架和层级非常清晰,很推荐大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整理知识点。另外,近几年同济加大了对人工智能的考察,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建筑机器人—技术、工艺与方法》,平时多关注一下相关信息。

03 建筑设计基础需分清主次、取舍得当
虽然建筑学基础涉及到的课本多、知识面广,但相较于其他科目来说深度不深,考察的也主要是知识点的记忆和一些开放性题型。其中城市设计是近些年来考察频次比较高的,考点主要出自《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概论:价值、认识与方法》。其他的科目的复习从真题出发,以刷题为主,在吃透考过知识点的基础上了解相关的知识点,再结合理论书籍和知识要点就足够应对考试了。

二、怎么考?
1 题型特点
总结近几年的考研真题,发现出题规律和趋势。同济建筑学基础考察题型主要是选择、填空、简答、论述题,很常见。之前还考过建筑小快题,这个要留点心。
(1)选择、填空。题量较多,该部分主要考察知识点的记忆,都是比较基础的题目。例如建筑史中的书籍、人名、代表作品等;建筑技术中的原理、公式、数据等;建筑学基础中概念、人名、书籍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每年都会有部分题目涉及到当年的建筑时事,需要平时自己的积累,后面也会出相关的推送。
(2) 简答/论述。同一张试卷该部分的考察也有难易之分。简单的考察以名词解释、概念和知识点背诵为主,基本都能在书本上找到原话;较难的考察则侧重于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在复习时就要学会归纳总结基础知识,并且结合行业发展热点和近期的研究成果,平时多看看专业期刊论文,关注时代建筑、建筑遗产等公众号的推送。
2 出题趋势
从近几年的简答/论述题的考察,可以看出各科目考题的比例是趋于平衡,其中建筑学基础部分的考点重复率相对较高,可以以真题为依据来划重点。而建筑史和技术部分的考察则越来越灵活,深度也越来越深,因此还是要花更大的精力去整理、总结知识点。
三、重点总结!
01 考察科目多,但有主有次
(1)建筑历史考察重点突出。从近年真题知识点可以看出,建筑史真题的考察是有主有次的,重点章节突出,例如:外建史文艺复兴时期、现代主义时期,中建史中建筑技术的起源于演变等。选择填空侧重于考察知识点的记忆且重复率比较高,比较基础。论述与简答则越来越灵活,但知识点并没有超出重点章节,需要有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比较。
(2)建筑相关理论所涉范围广。涉及课程较多,但历年考察重点比较固定,其中城市设计所占的比重是较大的,考点主要出自《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概论:价值、认识与方法》,近些年融入了一些时事(例: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并且从之前的考题来看(列举三个空间品质并举例),考察的方式越来越灵活,注重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因此复习时除了需要对课本的知识加以了解,也需要将知识点与具体案例和具体手法结的理解并关注时事。批评学近些年考察的频率少了一些,主要都是出自于书本上的固定知识。其他的学科考察的内容并不固定,对于这部分需要结合多个渠道来收集资料:以往真题、参考教材、考研资料、期刊论文等。
02 部分重点固定、真题重复率
建筑学基础整个部分的题目难度不大,且相同的知识点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反复考察,也会有原题重现的情况(例: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将真题所考察过的知识点全部掌握是必要的,同时也需要将考察过的知识点进行延伸,最后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知识框架。
通过分析历年真题可以看出,建筑技术部分的题目比较基础,答案基本都能够在书本上找到。建筑构造考察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前三、四章节:填空选择考察的知识点比较细致,需要有一个目录框架的意识,各级分类之间的归属关系要弄清楚,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论述或简答会涉及到构造原理的理解,需要在复习时深入理解构造做法。建筑物理考查方式与建筑构造类似,不过物理会涉及一些重要方程式的计算与理解,例:质量定律、热流强度公式等。
03 考察趋势
通过分析历年真题可以看出,因为考试科目的改革,历史方向的考察会逐渐深入。大部分的选择、填空以及论述已经达到了往年建筑理论与历史方向的考题深度。外建、中建对于画图的考察不再是机械背图,更加侧重于图解,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近年建筑技术方向结合时事,加入了许多参数化、机器人等相关的题目,与老师的研究方向结合,比如智能建筑和智能设计方面的知识点,需要加以重视。当然,很必要的说一句:以前考过的不等于将来会考,以前没考过的以后可能也会考!保险起见,复习还是尽量全面一点!
以上,是建筑学基础复习重点总结,为各位学弟学妹提供参考借鉴,如果还有其它的问题也可以加我交流。后面我还会继续分享建筑学基础的答题技巧,还有快题方面的备考经验。如有需要的同学们可以关注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