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法学【考研经验|二战人大法理学的点点滴滴——吸收专业课知识的八种方法】
前 言
师妹本科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二战人大法理学385分并最终上岸,为知行法学2021年全程班学员。与其他经验贴不同的是,她在文中详细地拆分了各种概念和记忆方法,可以说干货十足,符合大家当下最迫切的需求:知识输入脑中。具体内容请看经验贴,其余经验还可以看如下链接:
1、人大法学考研【经验分享丨大道至简,衍化至繁—人大法学考研417分学习历程与方法论】
2、人大法学考研【考研经验|2021人大法学考研405分攻略,一年两考拿下法考和法理学】
3、考研经验丨我与知识产权法结缘——2021人大法学考研402分心路历程

一、前言
我认为,在备考期间的主要矛盾就是现有储备知识和考上所需知识之间的矛盾,故而在遭遇瓶颈时,常常阅读师兄师姐们的经验贴,不断更新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体验其带来的新鲜感以激发学习的热情。在此,我非常感激热心的师兄师姐们写下的经验,也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帮助到正在备考的师弟师妹们。本经验贴侧重于介绍实质的复习方法,诸如学硕和法硕如何选择、学硕专业如何选择等问题大家可以参考其他文章。

二、基本情况介绍
我是二战上岸人大,一战时已过法考(客观题218 主观题122),高中理科生,英语六级550,本科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第一次报考的是人大民商法,第二次报考的是人大法理学,其中应用法学均选择的是民法、刑法、知产。两次考研成绩单如下:

三、参考资料

四、一战复盘
我的一战于19年3月开始,同时我准备了法考。由于当年法考时间靠前,时间较为充裕。但是由于自己在学习和心态上存在的种种问题,考研成绩不如人意。下面我主要讲述当时的几个重大失误,希望能够帮助一战的同学避坑。
01 学习方面
首先,我选择先去粗略阅读人大的相关教材,再学习法考的内容,这是非常大的错误。第一次阅读时,我完全看不懂法理学和宪法学的教材,民刑知也是看的一知半解。因为我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其实不全面,无体系,在这种背景下直接阅读人大的教材肯定做的都是无用功。所以,建议优先掌握法考内容。
其次,我过于机械地关注自己每天任务的完成情况,没有关注知识本身,没有学会用“问题思维”引导自己。其实计划只是一个大致的框架,让我们保证基本的学习时间,却不能保证学习的质量,所以不必过分纠结于任务的完成情况。实际上,我是一个喜欢给自己不布置超额任务的人,因此连计划的50%我都很少能够完成。长此以往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个人认为最好的任务量要稍稍多于自己能力所能完成的。
最后,我一直没有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专业课的方法。一方面是因为我大学学习一般加上高中又是理科生,对文科的学习相对陌生;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自己选择错了某通的辅导资料,当时又没能够果断地放弃这份资料,最后耽误了时间,也没考上。
02 心态方面
在做出两考的决定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十分忐忑的,缺乏自信。这一点是我后续所有心态问题爆发的根源。比如,我在整个备考期间非常容易慌张,看到别人3月在看法考书,我就在想自己是不是也该看了?看到别人6月就在背专业课,我就开始担心自己第一遍专业书都没看完该怎么办?再比如,初试前疯狂想弃考,以至于买的笔出墨太多导致写的字直接透到了答题纸的背面,我都懒得去换笔。所以一战的同学们一定要珍惜机会,即便认为自己没有任何可能,也要拼尽全力去答好题目。因为没有人会在考前方方面面都复习到位,即便是第二次考试前,我以为自己会胸有成竹,但实际上也是惴惴不安的。

五、二战总结
01 宏观时间线

02 日常作息和习惯
我认为在效率不高的情况下,没有必要逼迫自己早期或者晚睡,因为每个人的学习习惯都不同,只要适合自己并且能保证学习一定的的总时长(前期10h左右,后期逐步增加至12h)即可。我的学习时间如下:
1、 每周日早上我会睡半小时懒觉。周日5点以后是我每周固定的休息时间,用来处理一些生活的琐事、做这一周的总结和放松。平均下来大约每个月还会放纵那么一整天。
2、 这两年我的作息没有太大变化,都是早上7点-11点,中午12点-1点(因为我经常中午睡不着觉,而且一旦没有午睡,下午就会精神特别差,所以需要学习来催眠一下),下午2点-5点,晚上7点-10点(10月以后到11点),具体执行起来会有一些变化。
两年来,我自认为培养的最有价值的习惯就是定期总结。在备考期间,我每周都会做小总结,每个阶段(大约3个月)会做一次大总结。小总结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已经完成的内容,其次是后面的计划,最后是反思。大总结的内容主要就是对复习进度的宏观把控以及对近段时间学习的反思。
03 学习篇
我第二次考试的复试成绩一般,不过初试成绩和第一次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我主要介绍初试的备考经验。同时,经过对比可以发现我的公共课分数变化不大。因此我主要介绍公共课的教训和专业课的经验。
1. 英语
英语阅读方面,我认为一战的考生必须要珍惜真题,宁可将已经做过的真题反复做几遍,也不要在状态不好的时候图进度而浪费新题。二战的考生也要继续做真题,但是建议中间穿插练习质量较高的模拟题。一战时我背了20篇王江涛的范文(大作文小作文各10篇),二战时又接着各背了10篇。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在背诵的期间穿插适当的写作练习,导致12月份集中写作文时无法顺利输出。一战时翻译我看了田静的翻译冲刺课并且会有选择地对真题中的阅读文章逐句翻译。但是二战时没有刻意练习加上今年的翻译比较难,我没有做好。因此建议大家偶尔口译或者笔译一下文章,保持手感。
2. 政治
这一门科目我是真的学不懂,实际上政治备考的经验已经非常成熟,大家可以自行在公众号中获取。一战时只学了两个月,也有65,二战我从7月就开始一点点学习,也只有67。我认为自己是栽在了选择题上。二战时做肖四肖八基本都有40分以上,但是真正考场上却很差劲,主要是时政部分不会,一直瞎蒙,结果全错。这一方面说明无须在备考时过分焦虑于自己选择题的模拟分数,因为并没有多大的联系;另一方面说明专门准备一下时政的内容还是很有必要的。
3. 专业课——通用的学习经验
[1] 关于具体知识的吸收
我使用的资料主要就是所考科目的参考书以及知行的资料和课程。初试时,人大的专业课考的偏基础,因此最重要的过程就是理解、记忆(输入)和复述、整合(输出),如果自己还能有进一步的思考就更好了。
在两次备考的过程中,我逐渐探索出了一种较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认为不管是教科书还是浓缩版的资料,这些东西都需要被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被最高效的吸收,只有背诵自己已经咀嚼过一遍的东西才最有成效。还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在精神上独立,就是不要过分地依赖考试机构或者经验贴中的内容,而是要批判性地去吸收,不断优化变成自己的学习方法。那如何转化呢?因人而异。我所探索出来的方法是把这些知识一遍又一遍(不能只图遍数多,也不能在某一个章节停滞过久,大家可以不断地调整节奏)地以不同的形式整合,主要有一下几种方法。
第一种就是严格按照课本的一级标题、二级标题的逻辑,依次排列以熟悉课本的结构。其实这一步大家在看书的过程中大致就可以在脑中完成。
第二种就是直接在书本上写写画画。把上课的笔记和头脑风暴时闪现的一些想法及时地写在旁边,关系线和重点也直接在书上涂画。可以用彩色水性笔、记号笔、蜡笔等等,怎么开心怎么来。因为面对密密麻麻的黑色文字,大脑难免产生审美疲劳,不同的色彩可以激活大脑。
第三种我称之为概念解剖法,在11月份整理背诵知产的时候对我帮助颇大,帮我节省了很多记忆的时间,当然也可以被运用于学习其他科目。我认为其实每一章的内容都可以被凝结为最小的单位——概念,而通过对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相关概念的扩展等,又可以延申出一整章的内容。以上过程即“将书读薄”和“将书读厚”这两个阶段。以知识产权的对象中商标权的对象——“商标”为例,我们要学会将整章的知识都链接到商标的定义中,建立逻辑联系,这样才能更快地提取记忆。商标的上位概念是商业标记,下位概念是商标的分类,如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类似概念是通用标记、网络域名等等。以上方法来源于知行的知产师姐的课程,我后来在各个科目上越用越顺手。在此想称赞一番,知行的知产资料和课程的体系性非常强,我在听课的时候也感到神清气爽,十分痛快。
第四种就是做表格。我在准备法理学复试的时候觉得还不错就推荐给大家。本质上和思维导图差不多,但我个人认为表格更加直观。完成表格的制作之后,一定要在此基础上对比思考各章内部和章之间甚至是整本书的关联。以下表格供大家参考:

第五种就是讨论。我非常幸运,在备考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研友。我自己在看书梳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理解错误进而导致导致矛盾的地方,和朋友们讨论既可以检验自己学习效果(即费曼学习法),也可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还有益身心健康(因为一整天坐在座位上不说话还是挺闷的,长此以往可能会憋出病来)。同时想给大家提两点建议。第一,讨论结束后一定要整理一下,看看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不能每次都是泛泛而谈却无所收获。第二,我是一个喜欢较真的人,也更喜欢应用法。我的每一轮都是一门应用法搭配一门理论法来学习,实不相瞒,每次学习应用法的时候我都很开心,学理论法就会头疼。但是,在此想和喜欢过分刨根问底的同学们提个醒,其实在有些问题上不必过分纠结,不必因为一个问题解决不了就放弃对后面知识的学习,这其实也是一种逃避学习的心态。因为不是每一个问题都有必要或者能够被完全弄懂的,我们的备考时间有限,要学会和自己和解。开始时,我是准备将讨论时间固定在一周的某一天的,但是发现这样容易忘记,而且也没有产生问题时追根究底的热情了,后来碰到问题就改成了留言的方式。知行有提供各科目的答疑服务,一般我都是先和同伴一起讨论之后,如果解决不了,再去提问的。
第六种就是知行的理论法师兄交给我们的“一句话总结”的方法,即在学习完之后用一句话概括一章的内容。这个方法可以提升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对所有科目都很适用!而且因为是自己总结的东西,加上又只有一句话,所以不容易忘记,
第七种方法是把对应的法条写在知识点旁边,然后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法条相结合来进行理解。应用法以及宪法必须要重视对法条的学习,法条是根本,相信大家对该方法并不陌生,在此就不举例说明了。
第八种就是学会联想某个知识点所对应的例子,因为例子更加生动形象。这种学习方法对应用法帮助非常大,因为很多知识点如果不结合具体的案例,我很难知道自己掌握程度到底如何。比如,在讨论恶法非法时可以联系“纽伦堡审判”,在讨论“恶法亦法”时可以联想到“苏格拉底之死”。再比如就共同犯罪一章中的共犯的处罚根据这一部分,张明楷老师所持的观点为“混合惹起说”,我们可以借助以下例子来辅助理解该学说:B将自己的船借给A去偷C的鱼网,可是黑夜之中A却偷成了B的渔网,A仍然是盗窃罪既遂。但是我认为一定要注意,知识点所对应的必须是经典的、没有争议的例子,切忌自己瞎想例子。
以上只是我暂时想到的一些自己用的较多的方法,这些做法大同小异,大家在过往的学习中也一定或多或少的已经用过。他们的根本目的就是让知识进脑子。我在备考期间经常听各种学习方法的课程,如果觉得还不错就马上应用于当下的学习。还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是在备考前期和中期可以不断尝试,多种方法也可以相互结合,但不要因为换了一种方法就觉得这一门课得重头按照该方法再学一遍(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最后永远都在学前面几章),继续学下去就行了;第二是在备考的后期,已经进入了记忆阶段,建议将所有的知识都整合成一种形式,可以调整内容但是不要改变形式,并且反复过。因为个人认为在记忆过程中如果变换知识点的位置或者形式会徒增记忆的负担。
[2] 关于记忆
二战的前半期,我一直把“缺少时间反复记忆”当成自己一战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一直急于背诵,但现在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备考法学硕士与备考法考和法律硕士不同,我们更加需要重视的是理解,“记住”很多时候是“理解”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总体上,虽然我的计划是将整理的知识反复过个七八遍,但是实际上直到考前,我都只将知识过了三四遍。因此大家不必过于着急背诵。
对付必须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其实也有很多诀窍,很多记忆类书籍上都有介绍。我还在11月的时候在喜马拉雅上听过刘媛媛的记忆课程(名字叫“刘媛媛高效学习方法”),觉得还不错,大家在休闲之余可以试试。
[3] 关于论文和热点
我认为论文和热点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切不可本末倒置,同时我们对热点的学习也必须要回归到书本上的具体知识。
首先体系化地思考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 “网络短视频”是知识产权法领域的一个热点。但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这一热点涉及知识产权法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哪一些分支。比如,“网络短视频是否构成作品?”涉及著作权的对象这一块的内容,再比如“短视频中使用了其他作品是否构成侵权?”涉及到著作权的限制和侵权。那么我们在整理热点的时候,就应当将其归入相应的章节,在相关章节的知识掌握完备的前提下才有能力对热点进行学习探讨。当我们想要学习人大的李琛老师的《论作品类型化的法律意义》这一篇论文时,我们也要将其放入知识体系中思考。知道这篇论文主要探讨的是著作权的对象,涉及对作品的分类后,我们需要将其归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其次,要学会有的放矢,学会筛选论文,提取论文中能够看得懂的部分,并将之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最后我认为后期要时常复习自己整理的热点和论文。只有这样,学了才没有白学,否则转头就忘。
[4] 关于题目练习和考前模拟
虽然现在人大法学硕士考研的题目本质而言仍然是考基础,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训练答题技巧才能应对越来越灵活的考题。我认为,在训练的时候,不必将答案一字一句地书写在纸上,只需要列出答题的框架,保证自己看到框架能够展开即可。实际上,我在考试之前严格地按照专业课6个小时的答题时间、完整地书写答案,也只有一次。其它时间我基本上就只写下答题思路,这样子更加节省时间,训练效果也丝毫不比完整模拟差。
4. 专业课——每个科目的具体经验
上面介绍的方法对所有专业课都适用,但这一部分我主要是想分享一下我在学习时对不同科目的不同体会。
首先是法理学。知行的理论法师兄曾说过要区分备考法理学初试和法理学复试以及做法理学研究,这是三种完全不同的工作。我非常认同。对于已经有一定的的法理学积累的朋友们,大家仍然需要以一种“站在起跑线”的姿态来备考,因为法理学的考试成绩并不完全反映个人的积累,有时能力不错的同学反而得分一般,故而切不可掉以轻心。然后,我认为人大蓝皮的教材编写的非常有逻辑、层次分明,大家在看书的时候应该能够明显感受到。但是我认为仍然有许多地方需要在看完书之后自己建立联系。比如,法的作用,法对其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的作用,法的继承性和法律移植,其实都是在讲述法的独立性,但是书上并没有将其总结在一起,所以书中有许多联系需要我们自己探索总结。与应用法不同,法理学的每一部分甚至角落都不能放过,因为在答题的时候我们需要检索全书的内容进行作答。但与此同时,学习法理学也没有必要抠字眼,理解其精神和意思即可。这些话说起来轻松,但是真正做到却需要在实践中反复试错。
其次是法制史,书上的有些部分写的过于详细,比如宋代的民事经济制度等,不必要字斟句酌地看。把握横向和纵向两条线就能搞定基本知识,学会从源流、地位、特点、内容、影响等多方面组织语言才能使答案饱满。
然后是宪法。宪法的参考资料有两本,建议大家看完一本之后,再以之为体系标杆开始另外一本的学习,因为这样不容易混乱,更加清晰。宪法也是一门入门容易深造难的学科,大家对待蓝皮书可以详细一点,但是就没必要和黄皮书过不去了(我曾经就摔过这个坑)。第二次备考,我认为自己进步最大的就是宪法,尤其是在10月份,我边阅读宪法的增补热点一边记忆的时候,提升非常快。
然后是民法刑法。去年暑假听知行的民法、刑法课程时,自己不够专注,导致很多地方只听到了一些皮毛,也没有仔细做笔记(直接导致我在十到十一月份的第八版民法书出版的时候,还在做知识的整合与梳理),给第一轮的背诵增加了很多负担,这里建议大家在听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做笔记(尤其是民法)听不懂的地方更要详细做,后期遇到问题时,再翻阅该笔记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同时准备法考的小伙伴们注意,我建议知识体系的建构以考研的参考书为准,然后在考完法考之后,将法考中的细节内容有选择性地填充进体系。即便不准备法考,我也建议大家将法考的民刑的书和题目过一遍,因为应用法重实操,不联系法考中的具体案例很容易陷入“自以为懂了”的境地。
最后,知产是后期最令人省心的一门, 11月记过一遍之后,我基本上每天只需要花零碎的时间回顾一下基础知识并补充一下热点和论文即可。这主要要归功于我所采用的概念剖析的方法,知产的所有知识点都可以通过某种逻辑与核心概念的定义相关联,这样就形成了一张牢固的知识网。个人认为知产是六门里面除了刑法之外体系性最强的,而且内容也没有刑法那么深奥,是性价比最高的一门。在此还要吹一波,知行的知产师姐太棒了,资料完美地整合了三本参考书,课程也是一气呵成,体系性极强。
04 心态篇
二战时,我心态方面吸取了一战的一些教训,但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不过事后回顾,我认为自己大部分问题都是学习上碰到的困难所引起的,所以专注于学习本身才是解决心态问题的良药。
首先,整体上看,第二次备考期间,家里全力支持我脱产备考,加上我又专门搬去了考研寄宿学校,因此没有家庭琐事的困扰。我没有谈恋爱,因此也没有情感问题。但是从6月开始备考到10月,我都处在二战带来的压力和慌张当中,经常看着看着书就开始狂躁,还没理解就急于背诵,学习效果很一般。真正进入状态可能要到10月之后,我开始释然了,每天以一种能学多少算多少,能多拿一分是一分的咸鱼心态学习,也不再过分纠结于每天是否完成了任务。事后发现这种心态或许才是最佳的。或许这就是“空悲”心态?
其次,学习环境一定要让自己感到自在舒服。一旦有让自己不自在的情况出现,一定要及时解决,要么调整自己要么换个环境。去年备考期间,有个挺帅的男生忽然搬到了我旁边,我的复习确实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直到一个月之后我才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搬走。我觉得自己那一个月应该什么都没学进去吧,希望大家引以为鉴。
然后,娱乐之后不要带着很重的负罪感去学习,我认为这一点对二战的同学们尤为重要。因为很多情况下二战最难克服的可能不是知识的盲点,而是不被压力压垮。其实玩了也就玩了,不要总想着自己在这段时间还能多学多少东西,然后愧疚满满,影响后续的学习,最后学也没学好、玩也不尽兴。学会休息很重要,不过我认为最好还是选择那种不耗费大脑的娱乐方式。个人认为像网络游戏、侦探小说等等娱乐项目其实会让我们的大脑长期处在兴奋状态,得不到放松,导致休息了也像没休息一样。我在备考期间就曾今疯狂地追过《琉璃》等热播的电视剧,觉得这种方式对大脑的负担仍然很重。因此后期我就更倾向于户外运动、睡觉等等。
最后,无论做什么事情,请一定不要不快乐。我们的人生还很长,考研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考上了也还要继续向前走,要努力奋斗,也要好好生活,奋斗就是为了好好生活。

四、结语
考研也是在成长,希望大家能够好好享受考研这段人生中为数不多的纯粹时光。我最幸运的决定就是在二战的时候选择的知行,在此感谢知行的师兄师姐们一路的鼓励和帮助,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有父母、亲人还有朋友们的安慰和陪伴。

五、理论法学相关阅读
1、人大法学考研【考研经验|2021人大法学考研405分攻略,一年两考拿下法考和法理学】
2、知行法学【方法论篇|人大法学考研中法理学的备考方法:体系化、精细化、思路化】
4、人大法学考研【知行法学|而今迈步从头越——谈谈二战人大法学考研的利与弊】
5、人大法学考研【知行法学|新版序言:2022人大法学考研理论法学第三版序言与修订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