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它美在哪里?

《豳风·七月》
豳[bīn]
豳,读作bīn,本意指豳山,又用作古都邑名,也作“邠”。周后稷的曾孙公刘迁居于此,相传周代祖先即在此立国。在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1]。古公亶父率众由豳地所南迁于周原。
秋虫的鸣唱: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①它唤起了情感认同
②它的时序感
㈠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我们为何因季节变换而伤感?
《七月》是一首关于追忆的诗,不是个人对个人的思念,而是群体对群体的追忆,是后辈对祖辈的追忆。追忆的是一个年代,一个历史时期,追忆祖辈那个遥远的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
上古时期那个社会发展净化的速度是缓慢悠长的,所以诗歌的作者追忆者生活的时代和被追尾者,他们的遥远的祖先,他们的时代,他们的生活方式没有特别大的不同,现在科技让社会发展变化太大的太快了,从2G到5g也就十几年而已,而上古时期几百年都不会有太大的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在这样的节奏,那后背很容易对祖辈产生认同感,容易上古祖辈留下来的生活经验,足以应对他的生活,所以,人们遵照祖辈的生活经验,经典语言来生活。会感叹祖辈的力量,所以这首诗特别容易引发追忆和这种情感认同。诗歌的作者可能不是一个人,而且可能是集体几代人共同修订,我们知道“孔子删诗”这个说法,当《诗经》都文本呈现在周人的歌喉中,呈现在汉儒的竹简上,呈现在朱熹的纸帛上,呈现在我们的电脑上,他都已经不是当初写它的时候的样子,我们不知道最早是由谁创造了它上古时期,不像现在有作者著作权,他很有可能被手持木铎的采诗官,从民间歌谣中采集而来的。也有可能像也有可能像汉如认为那样,他是周公写的,周公应流言出居东都,怀念周代的远祖公刘在酷寒的豳地,率领民众艰辛创业立国的故事。这首诗在历经迭代的传唱,书写之后,最终,作者个人的回忆变成了集体集体无意识的,族群的集体回忆,人类的共有回忆。无论这个作者是谁?无论是个人吟唱无论还是迭代的集体创作,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诗歌文本。对先辈日常生活的怀念,用这样的视角尝试读一下这些时序感非常强烈的诗句,假装我们现在就是周代的作者本人。

当每年夏历的七月,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九月

我再次看到黄昏天空的大火星,他从天空的正南方渐渐向西偏移,如缓慢的流水一样,不知不觉的流动,当我不经意间发现它偏西了一点点。此时,夏季的酷热也慢慢减退,早晚有些微凉。我会知道秋天来了,不久之后九月来临,我就赶制过冬的衣服。而这些东西和习惯是我的父亲母亲不经意间传授给我的,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当我在七月黄昏的天空看到大火星,当我在九月的夜里缝制冬衣,我会想到我的祖辈,父辈,如果他们还健在。追忆者会感到家的温暖,如果他们已经远去,追议者会在这样的时节里,忧伤的怀念,她们怀念与先人一起劳作的温暖的时光。如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是怀念每年九月的灯下跟母亲一起制衣

那“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只是怀念在田间与父亲一起跟着地,光着脚在农田里踩踏春泥。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春日里阳光温暖,黄鹂鸣唱,

养蚕的姐妹们会一起采桑,她们的少女时代是怎么度过的?我并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在春日里暗暗的思念起一个男人“公子在这里有学术上的争议”有人认为是奴隶主,有人认为是公子是女性,是豳公之女,不讲学术内容,只讲读书的感受。
诗中的一切都和农事活动有关和追忆有关,这样读诗就感觉自己悄悄的进入了祖先的生活中。在诗歌的国度里,遇见了远去的先祖,他们按照时节去耕种,去收获,去狩猎去制酒,去修葺房子,去藏冰。他们饮酒,去准备一年最重要的时节狂欢,而我在父辈远去之后,

在他们劳作过的土地上,继续重复着他们的劳作
遵守着他们摸索出来的立法和时令,复制着他们的性格:宽厚与淳朴嗯;复制着他们的情绪:悲伤与欢愉,所以读这首诗你如果读到“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我就会想起我的爷爷,他在不同的季节从事不同劳作的样子

我就会想起我的祖父喜欢吃的一些野菜
有意去吃一些他喜欢吃的菜,以此作为怀念
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
《七月》这首诗就是我们祖先生活的纪录片
读这首诗就是再次看到他们的日常生活,
但是我们已经看不到他们的人了

这里的亚洲铜指的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还有着青铜一样的颜色和质感,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这历史有祖辈,父辈一代代人的血泪与欢笑写成。
而我们自己终归也将加入其中,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海子的诗显得更加空灵一些,但是《七月》写的有点像生活日记,像鲜明生活的影像记录

如果说史书记载了祖辈宏大,厚重的一面,诗歌则是记载了日常的,更轻盈的一面,史书写不到的地方,诗歌在生长。诗歌是另一面的历史,它给予我们情感上的抚慰,也给予我们精神力量
《七月》是非常特别的一首诗,它里面有先民劳作的辛苦,古代,古代是重体力,这种苦从来没有把人压垮。老人总喜欢一句俗话: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
《七月》通篇读下来,感受最直接,最强烈的是里面的时序感。季节的转换,时间的流逝给人以极大的压迫。于是生之苦,爱之苦,思之苦,死之苦从中而来。
首先是“生之苦”不同的月份季节,必须要赶紧完成不同的劳作,碎末的收获,祭祀,庆典确实让人愉悦的,是对生之苦的奖赏。

女子在采蘩的时候,蘩:白蒿,它是养蚕用的植物,她突然因为看到蚕的生长,看到春天的结束而伤悲。因为自己还没有成家,无法嫁给心上人,只能在劳作中思念,暗恋。他想为所爱慕之人做衣裳

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最后是死亡之苦:先民们敏感地从季节转换中,差劲到生的短暂和死的必然,所以先民们带有一丝忧伤的在吟唱: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蟋蟀从幼虫长大到冬季死去情何以堪
自己一年到头忙碌着
从春日耕种到冬日藏冰
只有岁末祭祀的时候,可以合族同欢,劳作如此漫长,欢愉如此短暂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在欢庆时候,大家尊敬长辈,向他们敬酒,祝他们万寿无疆。大家希望老人可以长寿,可以长久的陪伴自己,希望自己也可以长寿,可以长久的陪伴自己的儿女,这就是节日存在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对一年艰辛劳作的物质的奖赏,也是精神的馈赠。所以这首诗里没有哀怨,只有一丝丝淡淡的忧伤,但是我们并没有陷入其中。
诗歌始终是“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

这就是诗经的伟大之处

《七月》忧伤的背后:更多的是朴实,坚毅的力量,她在尝试着回到一个这样古老的命题。人该如何面对有限的生命?它又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朴素的,但又不见得谁都能参透的,都能够在自己生活中,人生中运用自如的这样一个道理。人生实苦,确仍然美好,仍然值得眷恋。这种眷恋是“同我妇子,磕彼南亩”是“嗟我妇子曰为改岁”是家庭的美满幸福,是尘世间,柴米油盐的幸福。是海子笔下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眷恋也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是“穹窒熏鼠,塞向墐户”是“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为自己牵挂的爱慕的人,去缝制冬衣去修葺房屋,去耕种谷物和蔬菜,为所爱的人,为家人去劳作,为周氏部落这个大集体去劳作。诗歌中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力量,是个人的,是家庭的,进而也是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辉煌。从《七月》里我们看到,我们祖先是如何艰苦创业的,所以汉儒认为《七月》是周公所写的,是周初先民的建国,创业史,我们无法证实最初的作者是谁?也无法知道他的写作意图,但是我们的确可以从中解读出这样一种精神力量,从小处这样想:是个人面对生命的态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从大处来看:是一种砥砺奋斗的集体意志,是一种勤劳,朴实,仁爱,坚韧的民族精神。

这首诗还有很多东西,比如说此历史背景问题,这首诗到底是不是汉儒所讲的那样?他是周公写的,周初先祖率领部落民众开国创业的历史。诗中的“田畯至喜”“为公子裳”“上执入宫功”等等,是不是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再比如天文历法问题:大火星为什么如此重要?夏商周时期,为什么正月要定在11月,12月,另外还有一些上古生活方式的问题:怎么养蚕?怎么打猎?怎么制酒?怎么藏冰?怎么祭祀?这里面都有忠实的记录。前人也有许多的研究,也有许多的争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