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端午与香

2023-07-13 09:55 作者:晒秋香堂老板娘  | 我要投稿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不仅产生了众多不同的节名,而且过节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回娘家,挂钟馗像,插艾草、菖蒲,佩香囊,赛龙舟,放风筝,给小孩子洗澡、涂雄黄,饮菖蒲酒、雄黄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等。

至于端午节的起源,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首先,是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投江”人物。


而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

第三种观点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出现了与除瘟、驱邪、求吉祥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第四种说法是源于蓄兰沐浴。据《礼记》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屈原的“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一直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后来艾草煎汤也被称为兰汤。


还有人说端午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今日的赛龙舟就是始于当年的竞渡之事。


我们没必要参与争论,看到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草、挂菖蒲、戴香囊便知是端午就可以了。


民谚讲:“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物质,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物质,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家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

有一段道教的传说——


东汉末年,青城山有山精祸害百姓,惊动了在鹤鸣山修行的老祖天师张陵。他深知百姓的艰难,就骑着白毛虎,提着七星剑,带着弟子来到青城山一处山洞安营扎寨。山精得知这个消息甚是恐慌,便四处躲藏、暗中作怪,让徒子徒孙下山施放瘟疫害人。就在端午节这天,张天师施法救了百姓,山民们为了感谢天师,请他们师徒去喝几杯雄黄酒,吃了几个粽子。

回到山洞,张天师勃然大怒,原来山精趁他们不在,把白毛虎杀死,还偷走了七星剑。天师就在洞外扯了一把艾草,堆成兽型,对它念了几句咒,那艾草竟变成一只斑斓猛虎;又摘下一片菖蒲叶迎风一晃,就成了一口宝剑。


蒲剑显灵、艾虎发威,山精抵挡不住,被打回原形,原来是一只修炼千年的放屁虫。张天师降伏了山精之后,就长住下来,为百姓祈福禳灾,养生治病,山民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第二年三月,张天师决定去远处云游,临出发前,交给弟子们一个玉盒,说如果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开盒照办即可。


端午节前一天傍晚,山民们家家包粽子准备过节,忽然漫天的虫子飞起,地下还有各种爬虫,天昏地暗。弟子们看到这种情况,打开师父留下的玉盒,里面放着一把艾草和一把菖蒲。明白了师父的用意后,弟子们采摘了大量的艾草和菖蒲连夜送给山下百姓。由于是半夜和虫子太多,百姓家各个都门户紧闭,他们只好把艾草、菖蒲插在门上。奇迹出现了,艾草、菖蒲插到谁家门上,谁家附近的虫子就都跑光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虫子来捣乱了。

这显然是一个“靠谱”的传说,因为艾草、菖蒲确有杀虫灭菌、净化空气的功效,而端午时节又是这两味香药最成熟的时期,刚好对治蛇蝎虫蚁的侵扰。


配戴香囊、香包、香袋是端午节的重要标志。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制的,内装香料,有艾草、菖蒲、白芷、川芎、排草、山奈、甘松、藁本、佩兰等。至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进口香料也出现在了香囊里,有安息香、苏合香、乳香、没药、丁香、龙脑等。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逐渐演变成了君子必配之物、情人必赠之礼,而端午节仅仅是香文化集中表现与传播的一个平台而已。

可见,古人的端午节是丰富多彩的,是他们生活的缩影,有趣、雅致、生动、实用……相比之下,我们的日子就乏味得很了!拾起香文化这条线,回归融入大自然的生活,从洗个澡、做个香囊开始吧!


端午与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