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定篇:事件介绍——六月暴动

六月暴动,指共和历96年6月初至7月中旬于普诺森属亚罗格尔殖民地首府艾斯廓克爆发的一系列大规模暴动,其被视为96年原住民反叛战争的一部分。
前奏
尽管自殖民地建立以来,反抗势力从未停止破坏活动,但治安警察十分果断的措施将匪军的破坏控制到了最低点,匪军的势力在连续不断的打压下逐渐消亡。但是,自共和历96年2月开始,治安状况急剧恶化,连续不断的街头枪战以及大批被起获的军用武器表明,匪军的武器装备比以往更加精良。这一切没有任何预兆,匪军像是凭空变出了大量的物资以及军火一般。警方早已怀疑在普诺森本土有着支持殖民地匪军的幕后势力。尽管这一说法早已被提出,但直到大量来自本土的军火以及资金被警方截获,这一假说才被公开讨论。在治安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殖民地当局重新评估形势,并首次提出要求本土增兵的提案,不过未能在议会通过。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治安状况,殖民地当局于4月3日宣布在匪军活动最为猖獗的首府艾斯廓克实施宵禁,但在宵禁期间仍然发生了数次大规模枪战以及针对军警设施和政府机关的袭击。据统计,在4至5月份的一系列高烈度恐袭事件中,共有包括六名警务人员在内的六十七人死亡,包括三十一名警务人员在内的二百六十三人受伤。面对逐渐失控的形势,殖民地当局于4月17日宣布戒严,这也是自“民族之战”后,普诺森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官方宣告的戒严,上一次是共和历89年的第一次普诺森-奥斯鲁西亚战争(普诺森国内称为“卫国战争”)期间的首都戒严。而在戒严期间,治安警察以及陆军宪兵联合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扫荡,捣毁了数个匪军的主要据点,并同时清除了艾斯廓克市区的大量黑帮窝点。而在少数几次行动中,出现过因匪军分子开枪拒捕而爆发警匪枪战的状况。据统计,在各次扫荡中,共有四百九十七人被捕,二十一人因武力拒捕被击毙,九名军警人员受伤,无人殉职。但是在6月1日,在押送被捕的匪军成员的过程中,押送队伍遭到匪军的袭击,负责押送的二十二名陆军宪兵官兵全部殉职,这也是驻守艾斯廓克的陆军宪兵部队的几乎全部可战斗人员。
暴乱初现
5月21日,艾斯廓克市区出现一批公然无视戒严令上街游行的原住民。事后分析,游行的发动者极有可能是黑帮分子,其原因可能是警方在先前的行动中将黑帮窝点与匪军的据点无差别扫荡,从而使黑帮的生存空间被压缩殆尽。不过在参与游行的两千余人中,作为发起者的黑帮分子十不存一,其余大都是无业游民,或是被人潮所裹挟的不明真相的路人。游行队伍沿途打砸商铺,于各处纵火,并趁机抢夺路人或商铺内财物。防暴警察随即到场戒备,并要求游行队伍立即散去,而游行队伍无视警方的警告,并与警方发生冲突,破坏警方路障。警方随后发射生石灰弹,并出动骑警清场,同时协同艾斯廓克市志愿消防队,以消防水车发射水柱驱散人群并灭火。游行队伍中有大量人士因口鼻吸入生石灰而导致失去行动能力,有甚者被生石灰弹爆炸喷溅出的生石灰或弹片命中眼部而永久失明,并在随后消防水车的水柱喷射下,大量身上沾上生石灰的人被严重灼伤,以及有部分人在警方武力清场中被警棍以及盾牌等镇暴警械殴打致伤。据不完全统计,5月21日的游行中有八百余人不同程度受伤,六百七十二人被捕。另有七名警务人员受伤。
在警方镇压此次暴力游行后,大量民社党背景的报纸将此次游行宣传为“和平示威”,并指责警方过度使用武力。官方报纸是截然相反的观点,它们将此次游行定义为“暴动”,称暴徒破坏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打砸商铺,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并对警方的果断执法予以肯定。然而民社党方面的新闻报道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尽管在殖民地的普诺森人绝大多数都与官方报纸观点一致。
就在数日后,各警署以及政府机关收到了大量的匿名信件,信件中均声称会无视禁令,在不久的将来会在艾斯廓克的各处发动示威。
6月2日,艾斯廓克市区出现大量不明身份的人员,主要集中于东区、北区、龙山区、角湾区、铜钟区以及中环的行政区部分区域,其中大多数人身着黑色衣物,并用布蒙面。暴徒在市区各处纵火,袭击警署以及政府机关,并且无差别攻击一般普诺森人市民。大批防暴警察和陆军宪兵以及宪兵补助员出动镇暴。并且,艾斯廓克治安警察局下令所有休班休假警员全部进入待命状态。这是艾斯廓克治安警察局首次取消全体警员休班。而在之前,即使是戒严状态,部分警员仍可下班回家。
6月8日,有关5月21日的暴动的消息传到本土。议会中的民社党籍议员均称,这是殖民地原住民为了争取他们的民主以及自由的和平抗争。并谴责治安警察镇暴的行为,将一线警员斥为暴政的爪牙。
民社党人一直以来声称:被殖民地当局称为“匪军”的群众运动团体参与的一些暴力事件,是被压迫的殖民地原住民群体绝望的呐喊。军人政府的暴政统治使得民不聊生,当民众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表达他们的合理诉求时,他们不得不诉诸暴力。殖民地的原住民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政府压迫原住民的情况一再发生,使得我们国家本已糟糕至极的人权状况进一步恶化。
与此同时,执政党方面则称:警方采取的措施完全合法、适度、有效。恐怖袭击以及暴动不能被政府以及民众所容忍。
6月12日,殖民地当局开始疏散暴动区域的普诺森人市民,大量警力被调至现场掩护市民撤离。暴徒多次冲击警方防线,围殴落单警员,袭击市民。警方发射生石灰弹驱散暴徒,并首次鸣枪示警。在当日的行动中,共有五名警务人员以及六十一名普诺森人市民受伤。而在15日,整个六月暴动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殖民地当局下令,驻守除北区、东区以外暴动区域的警署的警员全部撤离。得到撤离命令的警署有:铜钟警署、龙山警署、河湾警署、角湾警署。尽管意见纷纷,以上警署的警员还是执行了撤退命令。殖民地当局放弃的区域恰好是全城,甚至是整个亚罗格尔殖民地的金融中心。这一举动为在殖民地投资的财团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而与此同时,当局集中人力清剿北区以及东区的暴徒。至17日为止,上述区域的暴徒基本作鸟兽散,残部与中环的暴徒汇合,也就意味着,暴徒的全部势力都集中到了当局主动放弃的区域。至此,六月暴动的第一阶段结束。
反攻
6月29日,亚罗格尔殖民地群众及军警代表抵达本土,他们在议会上痛斥暴民的行径,并对警方严正执法予以肯定。他们的观点被现场受邀的报社记者散布到本土各处。与此同时,因为之前摇摆不定的中立派以及部分亲民社党的财团势力转而支持执政党,议会以微弱差距通过了增兵提案。几乎在消息传来的那一刻,早已集结完毕的五万国防军部队即刻登船,奔赴殖民地。殖民地的代表已于早些时候搭上了回程的快船。
7月15日,消息传至亚罗格尔殖民地。殖民地当局下令将艾斯廓克市区残余的所有暴民全部剿灭。艾斯廓克治安警察局的一万两千余名在编警员中,有八千余人参与本次行动,并且还有艾斯廓克市志愿消防队的人员跟赛克斯治安警察局的支援警力,以及陆军宪兵第九大队和从正规军中抽调的宪补所组成的,共约四千人的支援队伍。参与行动的总人数超过一万三千人。另外,对于当局从正规军中抽调人员组成宪补部队的做法,各派新闻呈现出不同的风评。官方消息称,仅有少数正规军人员被临时抽调组成宪补,参与镇暴行动,而数家民社党背景的报纸声称,有超过营级规模的部队被编为宪补,参与到对民众的血腥镇压中。
同样是7月15日,军警全线出击。在行动过程中,治安警察多次使用生石灰弹配合消防水车的战术对暴民进行驱散,暴民使用各类投掷物,包括土制炸弹攻击警员,并纵火封堵道路。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多个军警单位汇报称在行动中遭到枪击,并且部分汇报称,有枪手隐匿在高层建筑,同时朝警方以及暴民开枪。此类情况在对北区以及东区的清剿中早已出现。当局认为枪手的身份有可能是匪军成员,或者是国内的反对势力的雇佣兵。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当局从治安警察以及陆军宪兵,还有宪补中抽调精锐,临时组成一批小规模部队,配备在当时还是试验型武器,尚未正式列装的击针枪。这些单位被称为“特殊战斗部队”(Spezialkampfeinheit),简称SKE。当局采用的战术是,主力部队从各个方向压缩暴徒的控制范围,在同时派出SKE清剿枪手,并为主力部队提供侦查。
在持续了近六天的剿灭作战中,军警发现了大量设备完善的武器制造窝点,以及带手术室的医疗点,还有大量类似的后勤保障设施,并且查获大量资金以及物资。一名在前线指挥,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警司称,暴徒的物资供给甚至比警方还要好。另外,在被捕的暴徒中,有数十名普诺森人,身份经查大多为报社记者或是旅客。但他们出现在暴徒队伍中,参与袭警,极个别还在朝警方开火的枪手的行列。当局怀疑,本土的反对势力很可能是这一切背后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最终在7月21日,席卷整个艾斯廓克市的六月暴动告一段落。自6月2日至7月21日,共有七千九百六十三人被捕,五十二人死亡,二百五十九名军警人员受伤,一人殉职。
在此之后,在原住民反叛战争期间,艾斯廓克市再无大规模骚乱。而在本土援军抵达后,治安警察以及殖民地驻军与本土援军一同行动,直接参与到与原住民叛军主力的战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