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现当代文学】第十三章 谈后现代文学
欧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以世界大战为分水岭和现代主义区分,特指那些吸纳了各种相关哲学、社会学、文艺评论、语言学及其衍生文化潮流的文学现象。
大约在50年代兴起,并在70年代达到高潮,包括但不仅限于:
-存在主义文学
-荒诞派喜剧
-新小说派
-“垮掉的一代”
-“黑色的幽默”
-“魔幻现实主义”
一、后现代(文学)小史
“Post-modernism”最早见于1934年《西班牙及西属亚美利加诗选》。
50年代,黑山诗派的Charles Olson开始频繁使用这个词语;
这个时候的postmodernism并没有内涵,只是用来反拨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作为一种反本质、反概括、反概念的概念存在(很多艺术家在此时甚至反对对艺术的规定,艺术和艺术品的界限也就是在这段时期被磨削,乃至于有了“艺术终结”的呼声)。
60年代,美国批评界 对后现代主义进行过一场大讨论;
70年代,利奥塔和哈贝马斯的争论,将这场讨论提升到了哲学、美学、文化批评的高度,哈桑极力对后现代主义的内涵和本质以及外延特征等进行一种“概括性阐述”。
终于,80年代,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先后办了三次国际研讨会,【后现代主义】也成为了一个前沿理论课题进行研究,这就让对它的大讨论达到高潮,从此,【后现代主义】成为西方家喻户晓广为应用的一个文化属于,并且在哲学、美学和文学艺术领域被广泛应用。
【后现代主义】虽然活动家们一再拒绝被定义,但最后还是能够归纳出一些特质:
1. Post-后-发展:继续和发展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形式,并走向了更极端的倾向:荒诞、垮掉、彻底的颓废;
2. 先锋的、最新的:后现代社会的人文语境和文化倾向体现出这样的渴求,对应的产物就是【后现代主义】。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化小史
丹尼尔-贝尔提出了一个“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在这里,科技和知识是主导,一切传统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价值评判、审美标准已经被彻底抛弃,一切传统的阶级社会分析的理论方法已经过时,社会阶层按照知识和教育的准则被重新分化组合。
这种带有西馬色彩的观点被似乎被欧美社会普遍接受,后工业社会理论形成的各种人文学科被冠以postmodernism之名,文学自然也在后现代主义时代的文艺当中大放异彩。
科学实践击碎了一切事物的神圣性、神秘性、历史性,这是新社会的运作核心,但另一方面,世界战争、局部热战、贸易战争,比起战争中的一代往日的恐惧绝望,新的一代选择了吸食毒品、斗殴、性解放和重金属摇滚等感官刺激的激进主义,希望在宣泄中解脱自我。
在宗教和理性的信仰相继宣告失灵之后,人们形成了多元的价值准则,缺乏权威之后社会心理呈现出随意性和多样性,这种特征,自然也就席卷了整个后现代文学。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
严格来说,后现代主义的基础是非理性主义的情绪,但新哲学影响下的思想对文学也推波助澜,影响要素包括但不仅限于:
-柏格森直觉主义和生命主义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海德格尔的此在论(存疑,笔者认为应该是伽达默尔的阐释学)
-萨特的存在主义
-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也可以说是解构主义)
现象学、阐释学、分析哲学和法兰克福学派,都对后现代主义的作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萨特的存在主义属于人道主义的一种:
萨特哲学并不算严谨的本体论形而上学,大体来说,“存在先于本质”认定了价值和意义的滞后,“他人即是地狱”则告诫了众人所谓的灾难感实际是周遭人际关系的处理失误,最后“自由选择”则是宣告,人类面对境遇有着选择和建构的权力,“人的意志的绝对自由”是人的生存本质的核心。
德里达的后结构(解构)主义大致如此:
1. 解构中心,反逻各斯中心主义且反二元对立论,并认定二元论是缔造一切主次不平等的关系,推崇无中心、开放、动态的对立/差异关系,德里达称之为“分延difference”;
2. 解构结构,抗拒深度模式、否认文艺作品的完整确定意义(换言之,不同时代不同读者就有不同解读的权利),以此来防止偏见、目的、中心;
3. 解构文本,文本总是依赖于其他文本才能够填补自身的意义,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轨迹(trace),完全独立的文本根本不存在;
4. 解构阅读,传统的阅读总是追求知人论世(历史主义)或者阐释神意(经院阐释学),但如果不想成为作者的奴仆,读者就应该发挥主观创造力,寻找文本的歧义点,从而让文本内容增扩播撒(原文单词正在查询中…)出新的意义。
四、奇葩——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所谓艺术特征,就是和其他同类艺术区分的特别之处。
【现代】和【后现代】一样非理性主义、反传统形式,但【现代主义】至少还试图建立起“表现主义”的镜象,而【后现代主义】甚至反对建立起任何新规,艺术审美的范围被无限扩大,街头文化、俗文学、地下文化、消费和生活指南也被包装后荣登大雅之堂,影音科技更是和消费社会联合将文艺从奢侈品变成了商品。
——社会人生关系认知的虚无
浪漫-现实主义喜欢用理性价值和人文主义想象或者观察批判外部世界,现代主义则在痛苦当中感悟自己的内心并尝试借助“表现主义的镜中之像”来抒发自我,【后现代主义】则放弃了先定的价值,也放弃了内现的世界,从{唯理论}、{认识论}最后来到了{本体论}。
具体来说,后现代作家普遍放弃了终极价值、信念、理想、严肃性,不再在乎崇高价值、使命感,这些作品能表现出一定的哲思,通常是文学和哲学的混合体,另一方面也大量再现并渲染幻觉、暴力、颓废和死亡,尤其重视荒诞的痛苦,那些附庸风雅、严肃庄重和精英求索意识已经荡然全无。
——人物塑造的破碎
如“局外人”一般,主人公通常被塑造为且通常认识到自己是生活当中无关紧要的角色,随波逐流嘲笑一切嘲笑自己,表现成彻底的反英雄特征——反正科技取代了理性,人被规定也被统治着,是秩序的奴隶,那所谓的命运就是必然的悲剧、闹剧,猥琐渺小而滑稽可笑的流程——恰恰这种角色很能被当时受众认同;
——虚构和荒诞
零度写作和冰山原则在这个时代被大量应用,不过倒不是所有的创作者都有罗兰或者海明威的意识,而是为了表现混乱和无中心,因此内容重复、人物怪异、对白荒诞不经、情节扑朔迷离,都是后现代的常见手段,为的就是消除一致的终极意义。
——无界限
精英大众文学的界限也是在这一阶段被打破的,亚文化和主流也不再有明确绝对的分野,那些大众化的形式(流行歌词到广告)也参与进来,形成如今的文学的多元化格局。
艺术手法和效果:
艺术上,后现代重视新形式和心肌桥,尤其喜欢随意、不确定的特征,现实主义惯用的那种中心、统一且整体化的叙事,被偶发、碎片化、非连续的叙事游戏取代,通过嘲弄、撕破核心价值来获得写作和阅读上的快感。
罗伯格里耶是谓:“读者只需要观察作品所描写各种事物、动作、言语和结局,却不必寻找超出或者少于他原有生活和死亡中的意义。”确实如其所言,后现代作品重视的可能是传达的效果本身——至于现象和意义已经被抛之脑后了。
洛奇总结了6条原则:
矛盾(因素相互冲突)、
变更(内容和情节可变)、
断裂(因果无连接)、
随意(“活页小说”,情节次序不影响阅读)、
过度(有意识的过度夸张来运用修辞,比如黑色幽默)、
短路(情节的中断,可能允许读者的再创作、多路径阐释和解析)
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
30-40年代,卡夫卡在《变形记》《城堡》、乔伊斯《芬尼根守灵记》表现出了荒诞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引发了一些关注和效法,不过还不足形成主潮;
50-70年代盛行,
“垮掉的一代”,反文化;
“荒诞派戏剧”,反戏剧;
“黑色幽默”、“新小说派”,反小说;
此外,衍生的文艺领域也受到很多影响;
80年代以后走向衰落和衍生变型阶段,不过,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等倒是获得了成功,或许可以证明,后现代主义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21世纪以后,后现代的遗产仍然在发挥余热,从文艺走向人类文化,又在文化层面上观照文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