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刘备顾命
章武三年春,蜀汉皇帝刘备于永安病笃,乃招蜀丞相诸葛亮,属身后事。

于时刘备,新败吴国,受辱于陆逊,数十年之聚,一朝尽丧;关、张皆死,亲旧异首。史载,蜀后主并鲁王与诸葛亮同在榻前。诸葛亮受刘备佐命之顾,托以兴复汉室之责。
刘备谓后主、鲁王言:“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本是一桩托国顾命的美谈。但历史却又有不同的看法。
南朝刘宋,中书侍郎裴松之,在注记陈寿的三国志时,便在蜀志·《诸葛亮传》中,引入了其他“议论”。 裴引孙盛之语:“夫杖道扶义,体存信顺,然后能匡主济功,终定大业。语曰弈者举棋不定犹不胜其偶,况量君之才否而二三其节,可以摧服强邻囊括四海者乎?备之命亮,乱孰甚焉!世或有谓备欲以固委付之诚,且以一蜀人之志。君子曰,不然;苟所寄忠贤,则不须若斯之诲,如非其人,不宜启篡逆之涂。是以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讬孤之谓。幸值刘禅闇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衅。谓之为权,不亦惑哉!”
孙盛所语者,欲以好事之非论而正忠义之奸伪。于时后主刘禅富于春秋,未有识治之能,故刘备举国托付诸葛亮。这本是刘备诸葛亮君臣终始的证明。但孙盛却并不认同,他认为世俗所评论的这次托付,未必是好事者所语的那样,是具有超越人性的信任,他认为这是某种权略。
他举例说明,固付委诚,虽是斯言,如若所托非人?则又有何用,难道不是给篡逆者把持了合法的“圣旨”吗!苟为其人则又无需“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种试探之语。
他认为这应是刘备的一种计谋,为了测验诸葛亮的“真心”。故孙盛言之“诡伪之辞,非讬孤之谓 ”
初读不识,未能理解此中真意。于年岁渐长之后,我便慢慢能够理解这种质疑。诸葛亮者,世为士大夫,当权者所褒奖。他的事迹以及他的为人,已然成为了某种文化标识,或是道德代表。
通读三国志,其臣子列传者唯有诸葛亮、陆逊二人,单独立传。《亮传》单述其事,而《逊传》则为其陆氏家族的总汇。 无论是西晋时的开公平之诚,还是南北朝时期的尘世俗议,对于诸葛亮的肯定是屡屡攀叠,从未停止的。裴松之在注记此传之时,不仅引用了诸多“正向材料”,亦引用了许多“微末鄙语”,郭冲五事既是如此!
我们从这里便可看出,陈寿、裴松之、孙盛,三人之治史之根本观念之不同。
裴松之所明之目的者,在于搜罔求异,裨补其阙。而孙盛则偏向理义大同之道。孙盛所论者,无非是道之可否,而裴氏所求者,唯以存真去伪。随违矫正陈寿之得失论当。读书之有趣者,甚于此事也!裴氏与孙盛,二人的目的之不同,则让他们的选择,有完全之不一。
孙盛在这段刘备顾命的史料中,否定了这种过度的美化,而裴氏则为孙盛的批注,作以唱和。使得原本粗疏的史料,变得丰满起来。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陈寿、裴松之、孙盛,三人之治史之根本观念之不同。
那既然后世贤俊,不能认同,陈寿的这种春秋笔法,那陈寿又是抱有着何种目的,去删裁这段史料的呢?我想陈寿此番动作,亦是对于“大义”的追求。与孙盛所追逐的正义不同,陈寿更希望,这种寄托着人性美好期许的故事,能够感染更多的后来人。
孙盛所论者唯目的之纯粹与否,而陈寿所想展现的则是关于人性的伟岸。
诸葛亮之胸怀、之志向、其与刘备君臣之间信任无贰,如鱼水之欢的情感。是值得被肯定,值得被相信的。
我们时常困苦于现实世界中的欺诈、猜忌。人性的这种薄凉,使我们身处窟窖畏惧其灼。那么在精神世界中,我们便会需要暖阳的照射,将人性的炽热给重新点燃!
这便是陈寿的理想。故世称良史,是此之谓也。

副裴松之所上之表:
上三国志注表
“臣闻智周则万理自宾,鉴远则物无遗照。虽尽性穷微,深不可识,至於绪馀所寄,则必接乎粗迹。是以体备之量,犹曰好察迩言。畜德之厚,在於多识往行。伏惟陛下道该渊极,神超妙物,晖光日新,郁哉弥盛。虽一贯坟典,怡心玄赜,犹复降怀近代,博观兴废。将以总括前踪,贻诲来世。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写校始讫,谨封上呈。
窃惟缋事以众色成文,蜜蜂以兼采为味,故能使绚素有章,甘逾本质。臣寔顽乏,顾惭二物。虽自罄励,分绝藻缋,既谢淮南食时之敏,又微狂简斐然之作。淹留无成,祇秽翰墨,不足以上酬圣旨,少塞愆责。愧惧之深,若坠渊谷。谨拜表以闻,随用流汗。臣松之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谨言。元嘉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中书侍郎西乡侯臣裴松之上”
这种文人的自谦,我想便是浪漫最好的应验。
并叙陈寿所上勘定《诸葛亮传》之表,以求同好所乐
“臣寿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领中书监济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辄删除复重,随类相从,凡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於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於当世。
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谨录写上诣著作。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阳侯相臣陈寿上。”
或会见你于山花烂漫之时,又或在清溪流水之际。
高山流水方遇知音
人生有诸多种种不确定,而你与我的相遇,必定是最浪漫的期许
盛此空灵之美,美于我心,亦美于自性!
若有来世,亦并今生
定愿再遇见你
文字的千般点缀,即如灿烂星光,不知其中那一颗会是你!
我想这便是他们留下这些足迹的原因吧。
See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