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指答案】2018年国考地市级

2021-11-18 09:03 作者:中指的申论教室  | 我要投稿


01

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发展过程,请你概述这一发展过程。(10分)

要求:(1)准确、全面、有条理;(2)不超过200字。

#

指点

     此题难点在对“发展过程”的理解。如果仅仅以时间轴来理解,按照第1、2、3轮土地承包的起止时期,或者更为零碎的时间点来分点的话,那么这道题的难度基本为零,失去了考察能力的意义。

     因此需要多个心眼,去思考“发展过程”与“时间节点”的区别。发展过程强调的更多的是政策生长变化的内在规律,而非表现在外的时间点(就算发展过程与时间节点重合,在写答案的时候也要让阅卷人感受到我们找到了时间线下面埋着的发展过程)。

     然后注意材料的排布,材料1主要写的是全过程的时间轴,材料2重点写的是这个时间轴上一个特殊时期(两个时间节点的连接期)的政策排异过程(政策的阵痛期)。由此,可以理解土地政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

中指答案

     1、探索期:1980年前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村民拥有承包地的经营权、使用权,1984年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2、调整期:中央提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30年,各地可适当调整承包地。3、稳定期: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确立了承包土地以户为单位,减人不减地的原则。国家对土地调整的限制日益严格,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02

给定资料2中,L村村支书面对村民土地调整的要求,发出感慨:“这样一来,我们的压力很大,看来村里的土地调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请根据给定资料2,分析他为什么感到压力很大。(10分)

要求:(1)全面、准确、有条理;(2)不超过200字。

#

指点

      这题简单理解为找关键词的题目可能不好回答,但仔细去体会题意,感同身受的去理解村支书的处境,就能感受到他的压力来自政策和现实“打架”。然后看材料的节奏:1、2段写陈述L村分地的情况,作为背景或者政策基调;3、4段写现实问题的两个方面;5段写中央政策、法律刚性导致难调整土地;6段写地方政府的态度。

#

中指答案

     现实情况与政策不匹配导致村支书压力很大:1、新增人口无地可分,L村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办法随人口增加难以为继,有些农户想要地、想种地但没地可种。2、部分土地荒废,有些人不想要、不想种地,但地零散,收益不高,流转困难以致土地撂荒。3、国家对承包地调整政策要求越发严格,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将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承包地基本不能调整。4、当地政府支持土地调整,受政策限制L村无法落实。

03

给定资料4提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请根据给定资料3和给定资料4,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分)

要求:(1)观点明确,分析全面,有逻辑性;(2)不超过300字。

#

指点

      材料3从两个“仅仅追求…”的反面例子,得出最后一段的正确做法(或者说不仅仅满足能够带来的好处);材料4从一正一反两个例子即体现问题,又结合最后一段得出正确做法。因此写答案时,可以将3个问题放到一起来表述“仅仅追求…”带来的问题,然后把正确处理方法放到一起作为结论。

#

中指答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建设、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片面满足经济或美观诉求可能出现:1、楼宇密集、缺少文娱空间,导致市民内心压抑。2、过度商业化,破坏传统文化气息,影响居住环境。3、居住空间分异,公共服务质量下降,公共空间衰败,城市治安危机,投资发展受阻等危险。

      因此城市建设与管理要把握历史文化保护、商业发展和居民人居环境之间平衡。一方面,转变城市治理思路,强化“共享”发展理念,拿出黄金地块做公园,丰富城市人文意义和文化价值,让市民感受到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借助城市设计,让城市公共领域成为社会平衡器,成为信息、文化、商业交流中心。

04

S市将举办“城市样板工程展示会”,请你根据给定资料5,就其中地下管廊建设情况撰写一份讲解稿。(20分)

要求:(1)紧扣资料,内容全面;(2)逻辑清晰,语言准确;(3)不超过400字。

#

指点

     这种讲解稿类似导游词、介绍等应用文,没有固定文体和结构,基本根据材料的节奏来概括。且注意这是个展示会,以展示成绩和经验为主,问题尽量不要写(从字数来看,也写不开那么多内容)。材料每段的意思非常清晰,按照这个思路去概括即可(要注意申论题目很少需要考生把大篇幅材料全都揉碎打乱,按照考生自己设定的思路去重新组合)。

#

中指答案

各位朋友:

      大家好!s市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城市公共配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铺设消防与监控线路、电力线路、两层通信网络、供冷管道等。其在建设、运营等方面的特点主要有:

      1、强化顶层设计。市长牵头建立领导小组,成员涵盖各板块、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形成多元主体常态化沟通和快速推进机制。编制长远规划,出台管理办法,统筹加强对规划、建设和安全运行的管理。2、专业化运营管理。市政府授权组建开发公司,吸引水务、弱电单位等社会资本占股,由开发公司负责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事务。3、科学设计谋划。组织专家团论证调研,确立系统化、标准化、智慧化目标,全面建设监控、感知系统,实现信息化、一体化、智能化管理。4、调动各方积极性。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市财政兜底确保股东投资安全、获利。制定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明确管线所有权、使用权。打造利益共同体,吸引各单位成为建设主体,充分参与管廊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

05

给定资料6中提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观点。请你围绕给定资料反映的城市建设理念中的问题,联系实际,以“试谈‘有’与‘无’” 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字左右。

#

指点

     显而易见这题的破题点在于理解“有”和“无”到底什么意思。材料6中的话有些同学可能自始至终都没理解。提醒“四壁”对应的是“有”;“窗子”对应的是“无”,再去思考立意方向。四壁对应的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而窗子是在基础功能之上的更具有人文关怀、更具有美感和享受的内容。以这个标准去理解中心,材料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以联系了。这题的材料破题点就不具体列出来了(老师太懒),直接看我和学生的范文,就能够清晰的了解如何联系的材料。

#

范文

                                                               试谈“有”与“无”

      瑞丽花园小区的李奶奶住进了单元楼,但总觉得喘不过气来;元代胡同南平巷经过商业开发繁荣一时,老住户却纷纷外迁。这些现象让人不禁感叹,高楼鳞次栉比,人心却无处安放;城市车水马龙,文化却逐渐遗失。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究其原因):城市建设中过分注重有形的功能性和经济价值,忽略无形的人文、文化、未来价值,只会让城市失去灵魂,最终被市民和时代抛弃。因此,必须在城市建设理念、发展构建和管理方式上协调好“有”与“无”的平衡,建设“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现代城市。

      革新城市建设理念。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功能性的粗放型城市发展思维难以适应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城市管理者必须科学定位,用新理念为城市量体裁衣。要强化共享理念,以百姓之心为心,通过提升城市公共领域建设水平,让市民感受到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强化包容理念,避免千城一面的建设怪圈,真正把人文价值、文化价值充分融入城市建设,涵养城市价值。强化面向未来理念,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发展胸怀,打基础、谋长远,为城市未来发展留以空间和余地。

      布局城市发展规划。城市的发展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指挥棒,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的走向和最终的城市体貌。在发展规划中仅仅短视地考虑城市功能,往往会失去未来的发展可能和永恒的城市基因。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做好有与无的协调,经过科学缜密、因地制宜的反复论证,在尊重人居环境、保护城市肌理、促进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长期连续的总体规划。这样才能让城市的建设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人民的考问。

      转变城市管理方式。“郡县治,天下安”。城市管理方式决定着人民幸福、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巴黎新桥的开放,给社会带来了平衡器;圣保罗富人区的高墙,给社会平添了矛盾点。城市管理是疏是堵,取决于管理者的水平,决定了社会环境的好坏。好的城市管理者应该充分发挥城市建筑的无形功能,让城市成为凝聚人心的粘合剂。改变城市管理方式,用人性化服务提升城市品质。引导全社会共建共管,让各类人群广泛参与到城市治理中。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建设中要结合好“有”与“无”的理念,注重城市的功能属性的丰富和精神品质的涵养。用善治呵护城市的风景,提升城市的温度,连接每个人的幸福,这样的城市,才能安放人们的梦想,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中指答案】2018年国考地市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