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问题》四十一、关于平衡和不平衡

2022-11-23 00:48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  仅供学习参考】


四十一、关于平衡和不平衡


  482页上的一段写得不对。资本主义技术的发展,有不平衡的方面,也有平衡的方面。问题是它们这种平衡和不平衡同社会主义制度下技术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在性质上不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有技术发展的平衡,也有不平衡。例如解放初期,我们的地质工作人员只有二百多人,地质勘探的情况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极不平衡,经过几年来加强工作,这种不平衡已经走上平衡,但是技术发展的新的不平衡又出现了。目前我国手工劳动还占很大比重,同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要不平衡。因此有必要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来解决这个不平衡。每逢一个新的技术部门出现以后,技术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又会特别显著,例如我们现在要搞尖端技术,也就感到许多东西不相适应。书中的这段话既否认了资本主义下某种平衡,也否认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某种不平衡。

  技术的发展是这样,经济的发展也是这样。这本教科书中没有接触到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波浪式前进,说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一点波浪都没有,这是不能设想的。任何发展都不是直线的,而是波浪式的,螺旋式的。我们读书也是波浪式的,读书之前做别的事情,读了几个钟头以后要休息,不能无日无夜的读下去,今天读得多,明天读得少,而且每天读的时候,有时议论多,有时议论少,这些都是波浪式,都是起伏。平衡是对不平衡说的,没有不平衡就没有平衡。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因此有平衡的要求。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在各个方面、各部门、各个部门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不断地产生,不断地解决,有了头年的计划,又要有第二年的计划,有了年度的计划,又要有季度的计划,有了季度的计划还要有月的计划。一年十二个月,月月要解决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计划常常要修改就是因为新的不平衡的情况又出来了。

  敎科书中没有充分运用辩证法,对各个问题没有用辩证法来研究。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的这一章写得很长,但没有提出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能够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使不平衡得到调节,但是不平衡并不消失。“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因为消灭私有制,可以有计划的组织经济,所以就有可能自觉地掌握和利用不平衡的客观规律,以造成许多相对的、暂时的平衡。

  生产力跑得快造成了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关系的情况,于是就要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求得适应。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或者说它们之间达到平衡是相对的。生产力总是要不断前进,所以总是不平衡。平衡和不平衡是矛盾的两个侧面,其中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否则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就不能发展了,就固定了。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这是普遍的规律。这个普遍的规律难道独不能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吗?应当说社会主义社会同样适用这个规律。矛盾斗争是绝对的,统一、一致、团结是过渡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计划工作中的各种平衡也是暂时的、过渡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不能设想有一种平衡是没有条件的,是永远的。

  我们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做为纲,来研究社会主义的经济问题。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生产关系,但是要研究清楚生产关系,就必须一方面联系研究生产力,另一方面联系研究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这本书提到了国家,但未加研究,这是本书的缺点之一。当然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不能太发展了。生产力的研究太发展了,就成为技术科学,自然科学;上层建筑的研究太发展了,就成了国家论,阶级斗争论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的社会主义部分所研究的是阶级斗争学说,国家论,革命论,党论,战略,策略等等。

  世界上没有不能分析的事物,只是:一是情况不同,二是性质不同。许多基本范畴和规律,例如矛盾的统一都是适用的。这样来研究问题,看问题,就有了一定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经济学问题》四十一、关于平衡和不平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