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二,关于诗词与歌曲

后来和对象讨论了一下,发现现在并不是没有诗词了,现在的歌曲其实就是古代的诗词!本质上的区别其实只有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区别而已。
诗词与歌曲的不同
可是为什么,现在的歌曲没有办法想古诗那样,单纯的文字就能带给我深深的震撼与感动,反而更主要的是因为编曲的存在,而从让歌曲富有感染力?我想,是因为歌曲和诗词的创作者不同了吧。
诗词的创作者是李白杜甫,是苏东坡李清照,都是豪气干云,才气绝世的天之骄子,他们的主业是建功立业,是获不世功名,副业才是以诗词抒情怀、表志向。
而歌曲的创作者们都是谁呢?主要都是创作音乐人们,他们的音乐水平都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做出来的编曲都可以带给我震撼与感动,可是,歌词呢?学音乐的音乐人们,他们的作词能力如何?不要说李白杜甫,就是和正常水平的作家们都不能相比把?而那些真的水平足够高深的文字创作者们,又有几个会来当作词人呢?更不要说各行各业的顶尖的大牛们了,著书立说才是他们的选择。
诗词的主要功能
如此想来,是因为时代不同了,信息量更大了,导致诗歌有限的内容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了吗?或许,对于需要长篇大论的内容来说确实如此。可是,这些本来也不是诗歌的主战场啊,诗歌的主要作用不是抒发感情,描写景色,表达志向吗?这些功能,现在有可以替代诗歌的艺术形式、文字形式吗?没有!我们看到一幅美景,还是想要吟诗作对,或者搜肠刮肚想一想古诗!现代的歌曲,可以实现抒发感情,描写景色,表达志向的功能吗?其实可以,但是很明显,当我们有需要时,想到的是诗歌,而不是歌曲。为何?还是因为诗歌更精炼且顺口。
歌曲能否替代诗词
那么有两种可能原因导致的这一现象:一:歌曲替代不了诗词,诗词就是诗词,他无法被替代,只能随着文言文的推出而推出历史舞台,成为追忆。二:歌曲可以替代诗词,只是当下的积累还不够,歌曲的题材太局限了,歌曲的作词水平太低了。
先怀揣着一刻积极的心,抱有希望,不考虑第一种情况。那么第二种情况,就说明歌曲的潜力还远没有被挖掘出来,最起码当初诗词能够达到的高度、实现的功能,歌曲也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为了挖掘歌曲的潜力,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诗词是如何达到如此辉煌的高度的。古时人人皆可写诗,人人都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以诗词的形式表达出来,那么诗词可不就是会有众多的闪耀作品从茫茫多的基数中诞生嘛。如果歌曲只是极少数创作者们为了迎合市场而诞生的产物,如果人们在有想说的话时,都只是在朋友圈、微博上面或长或短的表达一下想法,那么激不起一点水花,留不下一丝痕迹。从这个角度想,诗词的辉煌,是因为人们以诗词进行表达的风气、文化导致的,这种文化会导致众多的诗词问世,而诗词其精炼、顺口的特性又导致他可以广为流传,传唱至今。
那么,对比来看,如今的歌曲的文化如何呢?如今的歌曲,完全只是是歌手、创作者们的专属,因为门槛过高,导致普通大众不可能写出一首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其次,歌曲足够精炼、顺口,可以在空间、时间中广泛传播、长久存在吗?空间的传播已经被证明可以做到,那么时间的历久弥新呢?这一点还需要交给时间来检验。
所以,二者对比,诗词的两个成功要素:群众基础、时空间的传播力度,歌曲在第一条没有做到,第二条还不确定是否可以做到。那么想要挖掘歌曲的潜力,只能从第一个条件入手了:挖掘群众基础!想要像诗词那样人人写歌是不现实了,只能退而求其次,让歌手、创作者们从大众中收集,将群众的智慧、思考、悲欢离合,下至黎明百姓,上至领导阶级、科学大家,所有人的声音,都可以编写成歌,这样才有可以诞生出经典的土壤。
当然,最后这个答案听见来就很扯淡,感觉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诗词辉煌的两要素,歌曲一个都满足不了,那你歌曲凭什么代替诗词呢?
因此,最终得到的结论,是我很不愿意接受的第一个答案:歌曲代替不了诗词。诗词就是那个辉煌时代的特定产物,是一去不复返的,无法复现的文化奇迹!我们只能够敬佩、瞻仰、学习、传承,永远不可能创新,续写辉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