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清取天下几异数

2023-10-21 12:35 作者:南无十方三世诸佛菩萨  | 我要投稿

事实上,在这个阶段,曾经有两三次致书明朝请和,而明廷都没有理会,更没有正式回应。因此便在计策万全以后,才一步一步派满蒙部队侵近山海关,但仍然不敢有公然征明的大举。直到皇太极逝世,由第九个儿子,年方六岁的福临继位,多尔衮摄政,李闯王民兵攻入北京,朱明末代皇帝崇祯自杀,吊死煤山,才有吴三桂向清朝乞师,使清廷正当孤儿寡妇当政的危机中趁势乘时而驾,由吴三桂为前驱,名正言顺地入关进京,登上皇帝的宝座,成为大清朝入主中国的第一代皇帝,年号顺治。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来说,取得天下如此容易侥幸,真可算是最稀奇特别的一代,如照古文精简的说法,便叫做“异数”,也就是说有特别的好运气,不是人力所能勉强做到的。 清兵入关,福临在北京登位称帝,改年号为顺治元年,已经是十七世纪的中叶,即公元1644年。这个时期,除了帝都北京以外,中国的各省州县,并未完全被大清朝所统一。除李闯王、张献忠等遣散的民兵势力还未平定以外,在南方还有“南明”等临时政权存在。而且各地的抗清武力,皆未削平。所以当顺治在位十八年的时间里,全国还在兵荒马乱的战争状态,清室的皇权也还处在安危未定的局势。 如从军事武力来讲,入关前后的清朝八旗子弟,全数亦不过三万多人。加上在皇太极时代收编内外喀喇沁蒙古的丁壮一万六千九百十三人,另行分编为十一旗(属于蒙古族),总数加起来还不到五万人。至于当时蒙古的人口,大约在四十多万内外,但并未完全归服满族,何况扣除老弱妇孺,能征调动员的兵力也非常有限。何以他们能以十来万人的武力(这是比较宽松的估算)入关,统治当时上亿人的中国呢?如果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明白在人类世界的战争史上,最先能够运用“代理战争”的战略,可以说便是满人。他们在东北初起,由皇太极时代开始,略地攻城,夺取明朝在东北的要塞阶段,已经运用收编了蒙古的旗兵参战。入关以后,南征北讨,也都是以蒙古旗兵参合互用,而从一般汉人来说,无论是满旗、蒙旗,统称之为清朝的旗人或旗兵。而且后来平定南方,统一全国,又是运用汉人汉兵作为代理战争的先驱。如用洪承畴及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藩镇四王,便是最明显的成例。 所以当郑成功在台湾率水师十七万北上,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的战役,防守北方的旗兵还不足万人,而且大多是老弱残兵。顺治和皇太后表面镇定,内心已准备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就出关回避。结果郑军因气象变化,天时不利,加上郑成功方面没有准确的侦查情报,而且反攻郑军部队的,也正是汉兵。因此,郑军只好迅速退走,反成败局,虽曰人事,岂非天命哉! 但在北京“顺治”皇朝的十八年间,除了还需随时警惕在中国各地用兵的统一战争,更大的主要内忧,还在爱新觉罗内廷的齐家问题。所以研究清史上的第一疑案,就是顺治生母皇太后是否下嫁多尔衮?以及顺治的早年逝世是否别有原因?甚至民间相传,都相信顺治因受刺激而到五台山出家当和尚去了,这些故事,并不是空穴来风的谣传而已。正如清代绍兴师爷办案的老调一样,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而已。 但顺治成长以后,嗜好禅宗佛法,确是事实。他曾经召请当时深负时名的禅师如憨璞性聪、玉琳通秀、木陈道忞等大和尚进宫参学,而且自号为“痴道人”,或称“弟子福临”,情如世俗子弟。至于顺治出家的诗篇,两百多年来流传在中国佛教的寺庙中,也并未遭到文字狱的取缔,而且还可任意张贴流通,岂非怪事。如果照那些浅近畅晓的词句来看,正如皇太极等初学汉文的笔法,如云:“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朕(我)本西方一衲子,如何落在帝王家?”“只因当初一念差,黄袍换却紫袈裟。”“未生之前谁是我,既生之后我是谁?”等等,这和他的孙子雍正还未登位以前所辑录的《悦心集》等文句,几乎都是很可爱的白话韵语。 依史论史,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统治中国,除了满汉民族性争议的缺失以外,从版图的一统、政治的清明,乃至文治武功的成就,不但无愧汉唐,甚至可说是超过汉唐。如历代王朝的女祸、外戚、太监、藩镇等弊害,几乎绝无仅有。这些良好根基的建立,是从康熙时代所底定。唯一可惜的,如果在入关之初舍弃满族初期偏仄的习性,不改中国传统的明代衣冠,不下令全国剃发编辫子,那在统一江山的工作上必然会事半功倍,顺利得多了。我们研究历史文化,需要特别注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衣冠文物”四个字,它所代表生活文化的重要性。例如清兵入关之初,并未遭遇太大的反抗。但自下令剃发,改易服制以来,就使当时的全民引起反感,抗拒投降的意识就突然增强了。这种有关生活文化习性的群众心理问题,看来只是一件小事,但恰恰是为政治国的大关键所在,可惜一般人见不及此,英明如康熙、雍正两代,纵使心里明白,但也不敢违背祖制,所以就增加历史政治上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了。 以我本身亲眼看到的一个事实,告诉大家值得参考的一个笑料。当我还在幼小的童年,清朝已被推翻,民国也已经十几年了,可是在我家乡的亲戚故旧中,还有前清遗老,有秀才、举人功名的两、三人,始终不肯剪掉辫子。后来被现实环境所影响剪掉了,却马上换穿道士衣冠,表示仍然不愿投降民国,以此自居为前清的遗老。我的父亲对我说,他老人家却忘了道士衣冠,正是明朝士绅的便服啊!既然要做前清遗老,为什么还要穿明代的衣冠呢!可见衣冠文物,对于民情心理来讲,在无形中,就具有不可思议的精神作用啊!

清取天下几异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