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再见绘梨》简介以及读后感

2023-07-16 01:58 作者:一只小丙儿  | 我要投稿

藤本树(著) 「人气青年漫画家自幼喜欢绘画,并于高中时期开启了投稿生涯。通过在老年人绘画教室的一角精进技艺,考入艺术大学,从而逐步走向职业漫画家道路 凭短篇《恋爱是盲目的》赢得集英社CROWN月度新人奖,随后收获连载《炎拳》的机会并一鸣惊人后,又凭长篇《电锯人》和中篇《葛然回首》,史无前例的卫冕了“这本漫画真厉害”男性向同名」 【他的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各异,但始终有一抹奇妙韵味贯穿其中】 吴曦(译)

导言: 《加一抹奇幻色彩,告别悲伤》 陈亦水老师

《再见绘梨》的内容和形式,就像是剧中人物绘梨看完优太拍的电影后所描述的那样:“恰到好处的混乱感”。 不仅读者不清故事中的场景哪段是真实,哪些是电影场景,哪部分又仅存于优太的个人幻想中,甚至身为作者的藤本树自己可能也分不清——但分清楚又有什么意义呢? 正如主人公优太不愿面对妈妈生命的最后时刻而逃出医院,后来又用拍电影的方式弥补自己缺尖的记忆。当现实不够完美、我们的能力又不足以直面的时候,人最强大的自我疗愈能力,就在于修复自己的记忆、告慰心灵的创伤,使自己更坚强地面对悲伤,面对生命本身。 那么,如何能做到修复记忆、告慰创伤呢? 故事中的父亲如此评价优太:“优太你从小就是这样,不论做什么,都会加入一抹奇幻色彩。”虽然父亲一角所占戏份并不多,但在叙事学的层面上承担了普罗普叙事形态意义上的“派遣者”角色功能,即作为故事中的元社会象征,派遣“英雄”(优太)踏上一条“加一抹奇幻色彩”的幻想之旅。父亲这一角色因此成为嫁接幻想与真实的标志人物。 例如,在绘梨与优太父亲吃饭的场景中,藤本树用整整7页的“目”字格营造了剧中剧式的反转戏剧效果:在长达3页的重复全景叙事的沉默后,戏剧冲突从“要打破这么难得的和睦氛围,我很抱歉……”的对白起始,直到绘梨喊出“卡!”为结束,作者用充满戏剧性的艺术化手法展现了父亲这一角色对优太拍电影的极大支持,即让父亲再次发出“派遣”的信号,支持优太和绘梨完成这部告慰悲伤的电影。 藤本树非常善于营造这种“恰到好处的混乱感”。优太正是在这种难以名状的模糊感受中经历了母亲、妻女等亲人的离去,最后又用一种极为浪漫的方式主动接受了绘梨在自己生命中的永远消失,从而完成了“死亡教育”这重要一课。 《一篇导读或者写给绘梨的情书》 刘书亮老师

藤本树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用创作来消解悲伤,通过观影与记忆和解的故事。它同时展示出温情与惊奇这两副面孔。《再见绘梨》的深刻,不在于为我们完美回答了某个难解的人生谜题,而在于抛给我们丰富的思考空间。譬如它时不时给出些悖论般的思维旋涡:绘梨想看优太创作完成的最终版电影,可电影却要一直拍到绘梨生命的最后时刻才算完成——死去的绘梨还怎么看电影呢?藤本树最终用令人瞠目的方案解决了这个悖论(为避免剧透,我在此不做详述)。 漫画是序列的艺术(sequential art),画格和画格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多变,因此能激发许多不同的创作手段。《再见绘梨》里,高相似性的画面堆叠起来,犹如电影长镜头般缓缓流淌;大片的纯黑色画格也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电影画面的黑屏——这或许也是藤本树的漫画常被称赞充满“电影感”的一些细碎缘由吧。此外,《再见绘梨》通过蓄意的画面重影(模拟摄影机的运动模糊、失焦,又或是显像损失等,随你怎么阐释)为每格画面提供了多重内涵:既是所拍摄镜头的静态切片,也是人生的微小断面,还是读者深入这个叙事世界的窗口……总之,整个作品精心建构起一个与电影创作相关的、绝妙的套层叙事结构。 主角母亲得了重病,给男主买了手机,在母亲的威逼下只拍母亲美丽的一面(在故事后有补充),从此养成镜头里只有美好事物的原则,代价是被剥夺兴趣,如拍猫,男主可以说是在母亲的支配中长大,是母亲拍纪录片上位的工具。然而事与愿违,母亲真的死去,男主出于害怕,憎恨等情绪没有去拍最后一面,不想一直在镜头里美丽的母亲枯萎,为了守护原则,在电影中爆发来了一出爆破了老母,在电影的结尾来了个大反转,原本温情的电影一下变得毫无人道,不伦不类,但这是男主真实的情感和愿望,因为不想让电影变得和现实一样残酷,用这一抹奇幻的色彩结束电影里母亲美丽的一生,同时也是对母亲现实里压迫自己的复仇。影片在班上播出后遭到所有人抵制,离开镜头的男主与现实格格不入,想要自杀了解苦痛的一生,并用镜头戏谑的记录自杀的原因和遗言,这里也有作者对言语暴力的讽刺和控诉,你一句无心之言可能正是别人自杀的原因!

然而当他想去母亲病死的医院自杀时,碰到了一位少女绘梨。少女很喜欢他的电影,劝他不要自杀,并让他再拍一部电影。男主感觉到了人间真情在,这也是他在现实中唯一一次得到肯定。于是他和少女一起看电影,构思剧本。最后剧本定好 少年拍摄母亲病逝后想要轻生,遇到少女吸血鬼, 吸血鬼得重病将死,请求少年像记录母亲生前画面一样记录自己最后的时光。这是母亲剧情的重复,唯一不同的是结局吸血鬼平静的离开,男主也没有逃避而是记录下来了这一刻,因为他们在这段时间里过的是甜蜜幸福的,镜头下的绘梨同样是美丽动人。 绘梨去世后影片上映,得到一致好评和大把的眼泪,这正是绘梨和男主当初想要的,然而男主却开心不起来,总觉得电影里少了点什么。

离开绘梨后,现实中的男主浑浑噩噩结婚生子,活到三十多岁,一次意外车祸,全家仅他一人生还,迷茫的他决定去电影开始的地方也就是老放映室结束自己的一生。然而他却在这里看到了正在看电影的绘梨,原来她真的是吸血鬼,复活后通过看电影知道了以前的事,一番交谈后男主终于知道电影里缺的是什么,转身走出放映室,爆炸声响起,缺失的一块也拼凑整齐。。。

总结我觉得《再见绘梨》这本书,如果是初读者阅读的话,这本书的情节则会给人一种比较混乱的感觉,因为它里面也没有特别具体的某一些转折,所以也许某些片段是现实,某些片段也可能是电影情节,会给人一种混乱,感觉分不清哪里是电影,哪里是故事现实,但如果真正去阅读的话,仔细的去感受角色之间的交流,也是很容易就可以分辨得出哪些是现实,哪些是电影,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这里面所描绘的一个故事,也是一个,主角内心不断完善的一个故事,主角从一开始为母亲拍电影,而在文化节上上映而备受打击,到后来30多岁的自己,自己的家人都遭遇了车祸,只有自己幸免的时候,希望再一次用自杀来结束,回到了充满回忆的废墟,见到了重生后的绘梨的时候,他也明白了,绘梨其实是吸血鬼,并不是人,而她的死,只不过是脑死亡而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这个时候主角也开始明白了一切你做出了与之前不同的选择,选择向绘梨说再见了,故事结尾同样是采用爆破,这也是对过去的自己的一种结束,也是对新生活的开始 现实与虚构交织,情感在至深处爆裂 将真相丢入回收站,把爱意留在电影中

材料出处:《给藤本树初读者的导演》

《再见绘梨》简介以及读后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