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试卷答案
试卷解析及答案发布地址公告
①发布于微博:橙子辅导11(数字11)
②发布于微博:考试研究所 ·
请通过方式①或②快速获取
以下均为复习备考资料及相关练习题,以供使用

(1)知识构成
本节是理解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基础,虽没有对应课标,但依旧十分重要。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提供的调节服务,以及人类活动超出自然环境调节服务界限所带来的危害,本节内容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环境问题的危害”两个方面进行说明。除正文内容外,本节还设计了1个导入情境“DDT从广泛使用到禁止生产”,1个思考“自然和人类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示意”,1个案例“日本琵琶湖的污染与治理”,1个活动“讨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1个自学窗“春天何以寂静”,来帮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图1 知识结构
框题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包含3段正文,其中第一段解释了自然系统的正常运行机制。第二自然段将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进行对比,重点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人类系统的能量来源于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而人类处置和消纳自身排放的废弃物也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而人类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数量与速度急剧增加,极大危害了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甚至影响支撑服务功能,由此引发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第三自然段则是从影响环境问题产生的因素进行说明,从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耗量和技术水平三个方面说明人类活动如何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
框题二“环境问题的危害”包含三段正文,第一段首先点明环境问题会导致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受到损害。第二、三自然段分别从“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两方面来详细阐述环境问题的危害。
(2)能力结构
从知识结构来看,本节内容并不复杂且逻辑清晰。框题一正文通过自然系统与人类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对比,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并详细阐述了影响因素,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且框题一的两幅示意图包含了大量信息,可以锻炼学生读图思考以及从图中提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框题二的正文内容采用“总-分”形式编排,同样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框题二后的案例和活动均为综合性较高的图文材料,可以培育学生从相关材料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3)素养结构
本节课对于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如下:①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是本节教材乃至本册书要落实的核心,因此本节教材从导入情境开始直至最后的自学窗,一直在落实人地协调观的培育。②综合思维。本节教材在阐释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时,需要学生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多要素的综合作用,以及这些要素的时空变化,教师在教授这部分知识时要重点培育学生的综合思维;同时,案例“日本琵琶湖的污染治理”和活动“讨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中,也需要学生发挥综合思维进行思考。③区域认知。本节教材内容的案例“日本琵琶湖的污染治理”较好地落实了区域认知。④地理实践力。本节教材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育主要集中在培育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主要是从示意图、图表及文字资料中提取该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
(4)图文结构
本节教材共含6段正文,1个导入情境、1个案例、8幅图像(5幅示意图、1幅图表、1幅景观图和1幅实物图)及相关图像的辅助性文字描述、1个思考和1个活动。总体而言,本节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精炼。
(5)教材内容的取舍
①导入情境“DDT”(包括图1.13DDT在食物链中的传递)——DDT的例子非常典型,但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过于遥远,无法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与自学窗一起让学生进行课后阅读。
②图1.14为本节课的重点讲解内容,故保留。
③图1.15能够较好地解释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或地区的体现,故保留。
④图1.16,由于本次授课采用武汉东湖水污染为情境,而该图为雾霾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故删除。
⑤图1.17较好反映了构成贫困和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故保留。
⑥案例“日本琵琶湖的污染治理”与本次授课情境武汉东湖水污染及其治理重复,故删除。
⑦活动“讨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能够引发学生对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能否协调的思考,能较好地落实人地协调观,因此保留并改编为课后活动,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三、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
选必三是学生(将地理作为高科科目的学生)要学习的最后一册地理教科书,其本身内容的综合性较强。在经过必修一、必修二、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选择性必修二“区域发展”的学习,学生的认知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都有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且在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资源环境问题的相关内容。在本章的第一节,学生已经充分了解本节课的前置知识“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因此综上,学生对于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内容有自己的认知与理解。
2.生活经验
有关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和环境问题的具体危害,学生可能并不熟悉,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能够接触到“河水发臭”“河道漂浮垃圾”等身边的环境问题。因此,教师可以采取身边的例子来进行本节课的教学。
3.身心发展特点
这个阶段的学生经过一定阶段的地理学习,已经初步掌握具备将地理规律和地理现象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地理空间思维也有明显提升,对概念、规律的理解能力更强,能够初步整合之前学习过的地理知识、方法和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典型案例、创设情境,基于学生较高的自由度,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有效参与课堂教学,学会用辩证和发展的视角看待地理问题。
四、教学目标
1.运用示意图、文字等材料,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环境问题的影响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危害。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的危害
教学难点: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