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分钟速通拉康的转喻与隐喻公式

转喻:通常表示他实际上并不指涉,却与之紧密相连的一个对象。
意味着潜意识或意识中并不先在的联系。单一能指链上诸多能指如何被组合及联系起来。(水平线)
隐喻:意味着潜意识或意识中先在的相似。
涉及一个能指链上的能指,如何可以被另一个能指链中的能指所替代。(垂直)
3.转喻隐喻共同组成意指。

转喻公式:

等式左边:
S是能指,
f()是函数=表意功能也是意指效果,S…S'是能指链上一个能指与另一个能指的联系,
例:鼠鼠喜欢吃冰淇淋
f()=喜欢,S=鼠鼠,S'=冰淇淋,(++能指)
所以能指链总是处于未完全出场的,被面纱遮蔽般的历时性运动。这意味着意义的生产也是转喻性质的。
“事后诸葛亮可以的原因”因为的意义的生产是没有终止的,意义永远处于一个从一个能指跳到另一个能指的无尽运动中。
等式右边:
小写的s是所指,
(-)代表能指与所指的意指效果是被阻隔的
整个公式:
在能指链中,能指与能指的意指效果或说是表意功能(不可能的) ,约等于对于杠的维持,或者说是对意义的抗拒,若杠无法被穿越,一个王国的壁垒不被打破,也就不会有任何新的所指被产生。
拉康:
能指与所指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能指的特性是永远无法绑定于单一或固定的意义,而在于他在一个系统中与其他能指的差异性。(差异性才是能指的特性)
所指能无尽滑动,而能指链只是作为无意义的东西,漂浮在大气层上。
杠无可奈何的在场,所指的限定,使尖耳朵是绿油油的不成立。
表意功能,意指效果,意义正是能指与所指的关联,这种关系必然经由意义连接的能指链中介。而这一中介造成了对于意义的抗拒。
只有所指被某一个隐喻效果缝上,意指效果才能被唤醒。打破(-),隐喻登场

隐喻:替换
左边:
fs=表意功能,意指效果。
S'/s表示一个能指对另一个能指的替代。
右边:
(+)是对于转移公式中提及的(-)的穿越,此外也代表着意指的出现。
整个公式:一个能指替代另一个能指的表意功能约等于对(-)的穿越。
也就是隐喻是对于“因能指链的中介而造成的意指阻隔”的效果的打破。
比如说你好看,并不单纯是一个好看,而是一连串的隐喻。才让真正的表意可能。
转喻:未被大他者介入
隐喻:有大他者兜底



消失后的后者成为了前者的意义,消失的后者就是大他者。(一个能指交互场域中的效果)
最早的象征化:母亲的在场与不在场,不在场为某种意义,婴儿起初并不知道指的是什么,知道父性功能的出现。产生主体存在的第一个意义。
转喻的欲望:

欲望就是转喻的效果
经过转喻:
主体存在的欠缺被引入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产生一个永远无法被满足的欲望,这正是失落客体的效果。它产生于主体的匮乏,这一客体是原质(一说客体a)

横向横线:能指链:通过能指的移置,组合与重组的各种可能性,使得隐喻与转喻的语言意义得以产生。
纵向回转:“个别主体之具体言谈”
能在后余时间中二度穿越能指链
,言谈同时具有物质与时间的过程,必须具有“后遗性”,说话只有说完,才能了解语义
右下方的三角形表示一个前符号化的意图
C(编码)语言中的大他者。
我们总是需要借助象征秩序,一个先于我们存在的能指系统来表达自己的需要
M(迅息)是意义出现的地方。
言谈:
从我出发通向大他者,再复归于说话者。(意义处凸显了主体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