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文学基础+文学理论与批评高分学长考研备考经验分享-文艺学
本站法律顾问郑重声明:本文章为原创,版权在格瑞斯教育旗下天津考研网,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目的复制与传播!
各位研友大家好,由天津考研网组织的在读学长学姐团队为大家提供考研专业课备考经验分享,接下来我们给学弟学妹们讲解一下南开大学文学基础+文学理论与批评的考研整体概况和备考策略。
一、院系及专业介绍
南开大学文学院属于老牌的文学专业,也是南开人文社科的大院,其主干部分(中国语言文学大系)第四轮学科评估为A-,第五轮学科评估根据学校的报告,虽然未公开但应当将进入了A领域;其主要偏重于古代文学研究,学术化较强,学风很正,老师不会PUSH学生。
文艺学属于考研文学基础714的四个文学基本学科之一(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南开大学的文艺学研究方向比较偏向现代、外国文艺学研究,最近以语图学研究为突出方向,但同时兼顾古代文学理论和文艺学美学研究,院内的导师综合涉猎较广,总有一款适合考研的同学
二、导师信息及研究方向
文艺学教授简介:
沈立岩教授: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理论
周志强教授: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大众文化理论研究
杨岚教授: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典文学理论,美学研究
李勇教授: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艺学、美学、传播学
黄一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理论和中国现代文学理论
李玉平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字学、语图符号学领域
李素军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美学与文艺理论
三、报考录取比例
文艺学在南开文院的报考比相对而言比较低,报考人数和统招计划人数在7:1至10:1之间浮动,古代文学除去年之外通常在50:1左右,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现当代文学在25:1至30:1之间浮动,故从报录比而言文学基础四大系的录取难度为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当然这也和文艺学属于纯理论文学,有意愿学习的同学比较少有关)
优点:专业课内容难度基础适中、相对而言不歧视外校同学、较为公平。
对于南开而言在同等级的院校里南开文学院对于本校本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说得上是最不友好的一批,因此而言也肯定是对其他学校的同学相对来说比较公平的院校。
理由:其一,本科讲课讲的深而不广,但考研笔试题考的广而不深。
总体来说,文院老师们讲的内容和课本关联并不十分密切,教授们讲课都是挑自己的研究领域那一段给学生展开细讲,剩下的可能比较潦草的带过,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师(尤其是文学史)在讲课的时候甚至不会把整个文学史讲完,大部分老师也不会使用南开自己写的教材而是自己写讲义,故此学生学完一门文学史的课程呈现的情况是:对文学史的脉络整体把握未必明显,但对于某几章某几个时期极其深刻。
而文学院的文学基础笔试呈现出一种出题点极其广阔简直随手抓哪考哪的特点,只要是文学史文学理论中有的都可能会涉及到(譬如2023年文学基础的《狗儿爷涅槃》名词解释和海子的诗歌论述),所以本校本专业的考生在考研笔试上用本科在课上做的笔记完全不够看。
甚至有的老师在考研出题的时候为了保证不出现徇私的情况会避开自己的研究领域出题,这也就造成了本校本专业的学生在笔试上和外校的同学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状态。
其二:面试较大程度上按照笔试排名赋分排名,且复试刷人数较少。如果你的笔试排名在本专业的中游以上的话,在复试当中肯定相对而言是比较保险的,只要不出原则性问题都不会被刷下去,并且老师在复试时问的问题相当基础(复试的流程我会写在下面)。
而且南开文院的老师真的不会看不起双非或者差一些的学校的同学,就今年文学院考研上岸的同学而言,大部分都是外校上岸的同学,本校考研反而占比比较小(本专业考研上岸本校外校学生比例为2:3)
缺点:全院统一划名额导致各专业不太稳定的招生数。
这个问题是之前就一直有但是今年才第一次比较严重的暴露出来的:文院的招生计划一直是给一个全院的名额,之后在校线下来,复试前才会给具体的各个专业的名额分配。
也就是说,各个专业有没有名额,到底有多少名额,多少人进了复试在一定程度上要看院线划了多少(因为南开文学院的院线是几个专业一起划,比如古代文学,文艺学,现当代和外国文学这几个考714文学基础的这两年就都是一条线),按线进复试就会因为各个专业二的出题和判卷情况呈现出有的专业进复试的太多但名额少,有的专业可能一个上线的都没有。所以今年出现了这种古代文学招生0人的情况,之前也是出现过个别专业复试上线人数太多结果刷一半人下去的情况。
四、参考用书及其他复习资料
南开文院考研并没有官方指定的复习教材,但是根据考研人代代相传的考研经验,推荐考研的同学使用以下几版教材(714文学基础和专业二通用):
古代文学部分:
推荐使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中下)》(罗宗强主编)
同时结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进行补充使用。
文艺学部分:
《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读本》(陈洪主编)
外国文学部分:
推荐使用《外国文学史》(郑克鲁主编)
同时配合使用《欧美文学--人的主题史》(王志耕主编)。
现当代文学部分:
首选南开自己的《当代中国文学》和《现代中国文学》教材(乔以钢版);
此外选择《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版)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进行搭配。
五、复习建议及指导
(一)四月到六月底:预习阶段
四月开始需要进行专业课的初步学习,其实就是把四门专业课的书过一遍,搭建知识框架和简单的记忆背诵,做到知道一章里面有几节,每一节都讲的什么内容哪个流派就可以了,主要是对于文学史和文学理论能够按时间梳理出大概的框架来。
(二)六月底到十月初:攻坚阶段
这个阶段是专业课学习最艰难最累的阶段,也是直接奠定考研能否成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按章节每页去抓知识点,结合课本自己总结出笔记,做到教材每一章一节所有的知识点都熟背过至少三遍;
自己的一些经验:因为我在学专业课的时候喜欢完全背完一门再去背下一门的课,所以我当时大概的状态是半个月到三周过一门专业课,每天分配八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其中每天五个小时左右照着书去背要学的这门专业课新的内容,两到三个个小时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一个小时额外给专业二文艺学的学习。在一门专业课学完之后在学习下一门的专业课的时候需要适当拉长战线,每天四个小时左右学新知识,三到四周左右过完下一门课;而剩下四个小时左右时间复习之前学过的知识和上一门专业课,以一种推雪球的状态不断把新知识粘到大脑学过的旧知识框架上。
最后到十月中旬的时候就能做到前面的三门专业课能做到已经至少过了五六轮,而最后学的现当代文学虽然没有那么牢固但是却是刚学完手热,能完美衔接到最后的冲刺阶段。
(三)十月中旬到笔试前夜:冲刺阶段
这个时候各门专业课已经基本背完,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遗忘和不断的重新记忆--忘知识点是一定难免的,毕竟文学专业课知识点太多太多了,我在这个时候基本每天会给六个小时时间被专业课,一天背三门,以四天为一个单位每一门专业课的知识能够过一遍;同时大量的刷背往年真题和其他学校的真题,未必一定要写(因为文字量太大),但一定要在脑子里模拟着去答这些真题。
这个阶段不会的题一定一定要记在本上每天睡觉前拿出来看一遍,我当时不会的知识点至少要熟背过五次才能放心,。当然其实最后也忘了很多,比如专业二考的拉康的解构主义我就基本全忘了拉了胯,用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文论马马虎虎答上去了,结果可想而知。
不过也不用特别担心,如果能做到这种进度和计划来完成专业课的学习的话起码在考试之前能把所有的书翻过二十遍以上,绝大多数题目都是有话有知识点能往上作答的,而南开的专业一专业二考的题相比于同等院校而言并不算难为学生,都能让你有话可说有话能答,还是相对而言比较好发挥的。
六、试卷整体分析
714文学基础:六道名词解释,三道简答,一道赏析和两道论述题。总体来说题不难,但判卷较为严格,需要有比较坚固的知识基础和知识广度。
名词解释不固定,呈现出逮哪哪考的美感,只能尽可能大的夯实基础。
简答题考的基本是文学史和文学理论中比较基础且著名的文学著作和文学理论问题,比如今年考了史记、神曲和期待视野问题,都是十分基础重要的知识点。
赏析题可能考古诗词或现代诗;前两年考的都是古诗,但今年考了海子的《九月》,明年两种也仍然是都可能考,要都做准备。
论述题一般是考文学史上经典化的形象、作品和文学现象并对此进行论述,2023年考的是红楼梦和多余人形象,往年考过结构主义、作者之死、聊斋志异、儒林外史、棋王、莫言、卡夫卡、巴尔扎克等等,总之就是文学史上那些最著名最经典化的理论和文学现象,一定不会从哪个犄角旮旯给拽出来个东西然后答一道大论述,在这点上不得不说南开的出题还确实是有点仁慈的。
830文学理论与批评:仍然是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的老组合
文艺学的自己的专业课出题一向是比较简单和开放的,大论述题一道考了十分经典的语言学转向问题,一道考了相当自由的热点话题"如何看待AI创作和网络文学",呈现出出题的两种风格,而其他的题也都在朱立元和童庆炳的两本教材中会涉及到。
一句话:只要努力看书,都仔仔细细背了并且考试时不出硬性错误,专业二肯定能考的不会很低(至少125以上,文艺学的专业二老师打分是比较宽的,大家的分都不低)
七、复试指导
今年的复试相比于前两年而言有所变化,英语考试部分不再是自我介绍+老师用英语提问,而是阅读并翻译文献(英译汉)。
专业课知识考察还是和往年一样,都是抽一道专业题,而后老师根据你的回答进行补充提问和自由提问,时长共二十分钟。
然后就是等最后的综评和复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