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资料 | 高中语文一周早读资料阅享版 P3




















周四理论入门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海明威
1954年瑞典学院常务秘书
安德斯·奥斯特林
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美国作家对文学的各个方面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看到人们对文学的兴趣发生了变化。这不仅意味着市场行情的时时改变,也说明人们精神境界的迅速转移,它的意义是深远的。
美国近年来不断崭露头角的新作家们成为举世瞩目、激动人心的标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无不反映哺育他们成长的美国文化。欧洲的读者大众热烈地欢迎他们。人们普遍希望,美国作家应该以美国人的身份和精神来写作,这样才能对世界文坛的竞争和繁荣作出他们自己的贡献。现在我们大家热烈谈论的正是这样一位先行的美国作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和他的任何一位美国同道相比,海明威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屹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正在寻求准确方式来表达自己意见的朝气蓬勃的民族。海明威本人也与一般文人迥然不同,他在许多方面表现了戏剧性的气质和鲜明的性格。在他身上,那股勃勃的生机按照它自己独特的方式发展着,没有一点这个时代的悲观色彩和幻灭感。海明威在新闻报道的严格训练中锻炼出了他自己的文体风格。他曾在堪萨斯城一家报馆的编辑部学艺。这份报纸对记者有一套不成文的要求,其中首要的一条是:“使用短句和短小的段落”。海明威在这里所受的技术训练,显然使他形成了一种非同寻常的艺术自觉。他曾经说过,修辞只是电动机里迸出的蓝色火花。在美国文学传统中,他的宗师是马克·吐温和他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那部作品直截了当和不拘陈规的叙述方式和节律对他影响很大。
这位来自伊利诺恩州的年轻记者迅捷被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自愿到意大利去作救护车司机,结果在皮亚韦前线经受了战火的洗礼:被弹片击中,负了重伤。当时他19岁。战争中的经历成了他传记中极重要的篇章。这不是说,战争消磨了他的勇气,而是恰恰相反,战争使他发现,像托尔斯泰在塞瓦斯托波尔那样亲自考察战争对一个作家来说是无价之宝,这样,他才能真实地描写战争。然而,谈何容易,等他能够全面地,艺术地再现1918年在皮亚韦前线痛苦而迷惘的印象时已经过去了好几年。这便是使他成名的小说《永别了,武器》(1929)。当然,这以前两部以战后欧洲为背景的作品《在我们的时代里》(1924)和《太阳照常升起》(1926)已经证明他具有编写故事的才能。在以后的岁月中,他那喜爱圣洁行动和宏大场面的本能把他引向了非洲的狩猎和西班牙的斗牛。当西班牙陷入战争之后,他又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第二部长篇小说的灵感,这就是《丧钟为谁而鸣》(1940)。
这部作品(《丧钟为谁而鸣》)写一个热爱自由的美国人为“人的尊严”而战斗的情形,它比别人的作品更多地流露出海明威个人的情感。在提及他作品中这些关键的因素时,人们不应忘记他叙事的技巧。他能把一篇短小的故事反复推敲,悉心裁剪,以极简洁的语言,铸入一个较小的模式,使其既凝练,又精当;这样,人们就能获得极鲜明、极深刻的感受,牢牢地把握它要表达的主题。往往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艺术风格达到极致。《老人与海》(1952)正是体现他这种叙事技巧的典范。这篇故事讲一个年迈的古巴渔夫在大西洋里和一条大鱼搏斗,给人以难忘的印象。作家在一篇渔猎故事的框架中,生动地展现出人的命运。它是对一种即使一无所获仍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讴歌,是对不畏艰险,不惧失败的那种道义胜利的讴歌。故事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在我们眼前渐渐展开,一个个富有活力的细节积累起来,产生了一种震憾人心的力量。“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毁灭他,但却打不败他。”
诚然,海明威早期的作品流露了某些粗俗野蛮的、玩世不恭的、冷硬麻木的缺憾。可以说,这与诺贝尔文学桨,对一部理想作品的要求是不吻合的。但是,另一方面,他也不乏那种英雄式的哀惋,这形成了他理解生活的主导因素。他还有一种喜欢冒险的男子汉气概,真诚地赞颂那些在充满暴力和死亡的现实中不惜代价,敢于奋斗的每一个人。无论如何,这正是他崇拜男子汉精神的积极方面。如果不是这样,这种男子汉情神就容易变得软弱无力,从而失去意义,人们应该记住,勇气是海明威作品的中心主题——具有勇气的人被置于各种环境中考验、锻炼,以便面对冷酷、残忍的世界,而不抱怨那个伟大而宽容的时代。
海明威并不是那种试图解释各种教条和原则的作家。一个叙事的作家必须要客观,而不能拿严肃的事开玩笑。这一点他在堪萨斯市作编辑时就已经懂得了。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把战争看成对他们那一代人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悲剧命运,同时又以极冷静的现实眼光来观察战争,不掺杂幻想和任何感情色彩,做到严格的客观。他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客观,正是因为获得这种客观的眼光来之不易。
作为这个时代伟大风格的缔造者,海明威在25年来的欧美叙事艺术中有着重大的意义。这种风格主要表现为对话的生动和语言的交锋。容易模仿,但却很难真正掌握。他能十分圆熟地再现口头语言在色彩、音调、意义、感情等方面所有细微的差别,以及思维板滞或者情绪激动时的停顿。他的叙述有时候听起来仿佛是无所谓的聊天,但只要人们明白他的方法,就会发现这些聊大决非无聊琐屑、漫不经心。他喜欢把心理的思索留给读者。在他看来,给读者以自由可以引发他们自发地观察和思考。
当我们说到海明威的作品时,一些生动的场景会油然浮现于脑际——亨利中尉经过卡波莱托的惊恐,在秋雨连绵和泥沦不堪中开小差逃走,当西班牙山中的那座桥被炸时,乔丹献出自己的生命,在远离灯火明灭的哈瓦那的大海上,那位老渔夫在暗夜里孤独一人和鲨鱼拼搏。
此外,我们还可以追溯海明威的后期作品《老人与海》和美国文学中的经典、麦尔维尔的《莫比·狄克》之间的联系。《莫比·狄克》讲述的是一条白色的巨大鲸鱼被一位患有偏执狂的船长疯狂追逐的故事。这种联系可以说是时间这部织机中贯穿百余年的一条经线。不论麦尔维尔,还是海明威,他们都无意创造一种寓言。深不可测的茫茫大海和其中的各种邪恶力量可以充分地被用作诗的成分。但用不同的方法,即用浪漫主义的方法和现实主义的方法,却可以表达同样的主题——人的忍耐力,或者说,人敢于和不可知的自然拼搏的能力。“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因此,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当代一位伟大的作家、一位忠实地、勇敢地再现时代的艰辛危难的真实面貌的作家。这样,迄今为止,今年56岁的海明威就成了第5位获得这一奖赏的美国人。出于作家本人身体欠佳不能出席今大的授奖仪式。现在把这项奖交给美国大使,请他代转。
海明威获奖感言
演讲背景:1954年,海明威以他的小说《老人与海》等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由于健康不佳,患有多种疾病,而且精神抑郁,他没有出席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仪式,他只是亲自撰写了一篇演讲辞,同时向斯德哥尔摩发了一份感谢电。富有意味的是,这时他在古巴,非常迷恋钓鱼,像《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桑提亚哥一样照常驾艇出海去钓鱼。而这篇演讲词是由美国驻瑞典大使约翰·卡波特极有风度地,但也呆板地代为宣读的。
以下为演讲全文:
我不善辞令,缺乏演说的才能,只想感谢阿弗雷德.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委员们慷慨授予我这项奖金。
没有一个作家,当他知道在他以前不少伟大的作家并没有获得此项奖金的时候,能够心安理得领奖而不感到受之有愧。这里无须一一列举这些作家的名字。在坐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他的学识和良心提出自己的名单来。要求我国的大使在这儿宣读一篇演说,把一个作家心中所感受到的一切都说尽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作品中的一些东西可能不会马上被人理解,在这点上,他有时是幸运的;但是它们终究会十分清晰起来,根据它们以及作家所具有的点石成金本领的大小,他将青史留名或被人遗忘。
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作家的组织固然可以排遣他们的孤独,但是我怀疑它们未必能够促进作家的创作。一个在稠人广众之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自然可以免除孤苦寂寥之虑,但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平庸。而一个在岑寂中孤独工作的作家,假若他确实不同凡响,就必须天天面对永恒的东西,或者面对缺乏永恒的状况。
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到达的领域的一个新起点。他应该永远尝试去做那些从来没有人做过或者他人没有做成的事。这样他就有幸会获得成功。
如果已经写好的作品,仅仅换一种方法又可以重新写出来那么文学创作就显得太轻而易举了。我们的前辈大师们留下了伟大的业绩,正因为如此,一个普通作家常常被他们逼人的光辉驱赶到远离他可能到达的地方,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作为一个作家,我讲得已经太多了。作家应当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而不是讲出来,再一次谢谢大家了。
《发扬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写鲁迅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作为一个闪亮的坐标和一面醒目的旗帜,其文学成就与他的爱国主义、人民立场、斗争精神密不可分,也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有着深刻关联。
五四文学革命宣告了与旧文学的决裂,但新文学在文体、语言、结构等各个层面面临着体系性重建的任务。鲁迅的出现使中国新文学在开启之初就有了一个成熟的领路者。小说领域,《呐喊》和《彷徨》打破了“欧化”语言与口语白话间的对立,《狂人日记》作为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以令人惊叹的成熟度,成为标志性的范本。在散文、杂文等领域,鲁迅的作品或情真意切,或气势凛然,或泼辣犀利,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贡献出了具有示范性价值的经典。可以说,鲁迅正是那个走在20世纪文学与时代最前列、引领新文学方向的旗手和主将。
鲁迅的创新精神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博采众长、厚积薄发的结果,是继承转化、融合创造的结晶。鲁迅曾说:“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在新文学革故鼎新的历史大潮中,鲁迅以理性清醒的头脑、海纳百川的胸怀,既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分,又从外国文学中获得启迪,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并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鲁迅精通古典文学,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古典文学的滋养同样体现在他的创作中,《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大部分源自于古典文学中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鲁迅十分注重从外国文学中获取经验,其翻译著作体量与创作体量不相上下。他倡导“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的文学观,博采古今中外之所长,加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别立新宗。鲁迅还特别关注木刻、版画、戏剧、电影,对世界范围内各种艺术形式兼收并蓄。这种开阔的视野和辩证的吸收从根本上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形塑了别具一格的文学风貌,使他的创作在新文学大幕开启之初即具有高度的成熟性,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领路人和先行者。
创新和超越是文艺进步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一部文艺史,就是文艺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在中外文艺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每一座高峰都是大胆变革、创新创造的结果。鲁迅毕生不断寻求突破,在诸多领域做出前无古人的创新之举,出于他本人的文学追求,也是时代的要求。“时运交移,质文代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艺的进步,文艺体制机制不断变化,文艺形态日益多样,文艺队伍组成结构、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化,高科技和互联网、新媒体迅猛发展,火热的社会实践为文学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唯有创新,新流派、新思潮才会不断涌现,文学的原创力才会永不枯竭,中国文学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挺立于世界文艺发展前沿。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新的征程上,广大文学工作者要敏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借鉴外来优秀文明成果,把创新、超越和不断提高创作质量作为生命线,坚持文学创作的精神高度、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学篇章,讲好中国故事,回应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
(摘编自辛文岩《发扬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








周六:经典文言
王夫之《宋论》(节选)
王夫之:1619年—1692年,明清之际思想家。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
《宋论》体现了清初思想界以史为鉴,充分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及对汉民族思想文化生活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原文】李继迁①死,德明嗣sì立,曹玮wěi上言:“国危子弱,愿假精兵擒德明送阙què下,复河西为郡县。”[注]①李继迁:本姓拓跋tuò bá氏,出身党项族平夏部,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hào的祖父。
【重点】李继迁死,德明嗣sì立(继承君位),曹玮上言:“国危子弱,愿(希望)假(授予)精兵擒德明送阙què下(宫阙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借指京城。),复河西为郡县。”
【译文】李继迁死后,他的儿子李德明继位,曹玮向皇帝建议:“(现在西夏)国家危险、幼子孤弱,我愿向朝廷借精兵(我希望朝廷授予我兵权),活捉(擒拿)李德明送到皇宫阙下(朝廷),收复河西(黄河以西)作为国家的郡县。”
翻译(5分)“假”,借,这里是授予的意思;“阙下”,朝廷;“复”,收复。
【原文】此一时也,固宋室兴替之大机;而庸主具臣畏葸xǐ偷安,猥wěi云德致,拒玮wěi之谋,降诏zhào招抚。
【重点】此一时也,固(原来;本来。如:“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宋室兴替(兴盛衰废)之大机;而庸主具臣(指备位充数之臣或泛称为人臣者)畏葸(wèi xǐ,畏惧,害怕)偷安(只贪图眼前或局部的安逸),猥云德致(wěi众,多,杂。猥云:随便说。“猥云德致”:终日啰嗦要以德感化招降。),拒玮之谋,降诏招抚。
【译文】在这个时候,本来是宋王朝由弱转强的大好时机,但是宋朝廷的庸主和占着官位而无所作为的大臣胆怯畏缩,只想苟且偷安,鄙陋地声称可以凭借朝廷的恩德使李氏顺服朝廷,拒绝了曹玮的建议,发下诏书招抚李氏。
【原文】悲夫!宋之自折入于西北犬羊/为千古憾/虽有虎臣/其将如之何哉/玮之为将/非徒言无勇/徒勇无谋/稽其后效/概可睹矣【断句:“为千古憾”是判断句,在前面断开,“有”作谓语,“虎臣”作宾语,为完整的动宾结构,故其后应断开。】
【重点】悲夫!宋之自折(屈服;屈尊)入于(西北)[犬羊](对外族的蔑称),为千古憾,虽有虎臣(孔传:“虎臣,虎贲氏。”后多用以比喻勇武之臣),其将如之何(怎么;为什么)哉!玮之为将,非徒言无勇,徒勇无谋,稽(查核。如: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察,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其后效(后来的表现),概(大略)可睹矣。
【译文】可悲呀!宋王朝自己屈服于狗羊一样的割据者,成为千古遗恨,虽然有如虎一样的将领,他又能怎么样呢!曹玮作为将领,不是只能说而不勇敢,也不是只有勇而无谋,考察他后来的战绩,大概已可看到了。
【原文】诚假以精兵,推心授钺yuè(古代兵器),四州斗绝一隅yú,孺子植根未固,功之夙成在玮心目间,亦在天下后世心目间也。
【重点】诚(如果)假(借)以精兵,推心授钺,四州斗绝一隅,孺子植根未固,功之夙成在玮心目间,亦在天下后世心目
【译文】如果宋王朝真的借给曹玮精兵,出于诚心授予曹玮兵权,那么李氏占据的四州孤悬在西北角,李德明作为小孩子培植根基还没有牢固,出兵取得成功是早就由曹玮料到了,也被天下后世人们看在眼里了。
【原文】德明知其不敌,且敛liǎn手归朝,而听我之建置西陲chuí,以掣chè契丹之右臂;百年逋bū寇,平以一朝,威震贺兰而声驰朔shuò漠。固将曰:今之中国, 非昔之中国也。耶律隆绪其敢轻举以向澶chán州胁盟要赂lù乎?
【重点】德明知其不敌,且敛手(缩手,表示不敢妄为)归朝,而听我之建置西陲,以掣(chè)契丹之右臂;百年逋寇(流寇),平以一朝,威震贺兰而声驰朔漠。固将曰:今之中国,非昔之中国也。耶律隆绪(辽第六位皇帝,声威传中亚,压制宋朝,四方称臣。屡败宋军订立澶州之盟)其敢轻举以向澶州胁盟要赂乎?
【译文】李德明知道不能成为对手,将要束手归顺前来朝见,听从宋王朝在西部边境设置州郡及其官员,以牵制契丹的右方;长达百年未被收服的敌寇,就会在一个早上加以平定,朝廷的威严就会震动贺兰山而声势传到北方沙漠地区。那时北方民族自然就会说:现在的中国,不是从前的中国了。耶律隆绪他还敢轻举妄动出兵到渡州要挟宋朝签和约、索取金帛吗?
【原文】善用兵者,欲其攻瑕也,而又不欲攻其已瑕者也。舍瑕而攻坚,则挫于坚,而瑕者亦玩。
【重点】善用兵者,欲其攻瑕(玉上面的斑点,比喻缺点。《管子·制分》:“凡用兵者,攻坚则轫,乘瑕则神。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也,而又不欲攻其已瑕者也。舍瑕而攻坚,则挫于坚,而瑕者亦玩(轻视)。
【译文】善于用兵的人,希望攻击敌人的薄弱处,但又不想攻击对方已有的薄弱处。放过对方的薄弱处而攻击他防守坚强之处,就会被他的坚强防守挫败,而原有的薄弱也会轻视你。
【原文】怯于坚而攻其已瑕,则胜之不足为武,而坚者谅其无能。夫唯处于瑕不瑕之间,而乘瑕以破其坚,则足以震勍qíng寇之心,而制之以气。李继迁之强狡jiǎo,固契丹之所惮dàn也。
【重点】怯于坚而攻其已瑕,则胜之不足为武,而坚者谅(推想。)其无能。夫唯处于瑕不瑕之间,而乘瑕以破其坚,则足以震勍寇(qíng强敌。)之心,而制之以气。李继迁之强狡(壮佼,壮健),固契丹之所惮也。
【译文】对坚固之处感到畏怯而攻击他已有的薄弱,则取胜也不足以称之为强,而守卫坚固者就会嘲笑他的无能。只有处于薄弱与不薄弱之间,并且利用对方的薄弱攻破他的坚固之处,才能够震惊强敌的心胆,用气势制服他。李继迁军队强盛,加上狡诈,本来就是契丹所害怕的。
【原文】而暴死之顷,弱子抚不辑之众,人心离而无为之效死,以为坚而有瑕可攻,以为瑕而人知其坚,不知其瑕。则功一就,而震叠迄于遐荒,其必然之势矣。
【重点】而暴死之顷,弱子抚不辑(和,聚集)之众,人心离而无为之效死,以为坚而有瑕可攻,以为瑕而人知其坚,不知其瑕。则功一就,而震叠(使震惊,恐惧)迄(到)于遐荒,其必然之势矣。
【译文】但李继迁暴死之时,他幼弱的儿子率领不顺服的众人,人心分离而没有人为他拼死效命,以为坚固而有薄弱可攻,以为薄弱而人们又以为他的防守坚固,而不知他的薄弱处,那么一旦取得成功,就会使我方的军威声势传到边远之地,这就是必然之势了。
【原文】且不但此也。宋之所以召侮于契丹者,气先苶也。昔之收巴蜀、入两粤、下江南,皆以众凌寡,乘其瓦解而坐获之。一试之白草荒原、控骑鸣镝dí之地,边声一起,而气已先夺。
【重点】且不但此也。宋之所以召侮于契丹者,气先苶(nié精神不振。)也。昔之收巴蜀、入两粤、下江南,皆以众凌寡,乘其瓦解而坐获之。一试(用也)之白草荒原、控骑鸣镝之地,边声(边境上的马嘶、风号)一起,而气已先夺。
【译文】而且不仅仅是这样。宋王朝之所以招来契丹对自己的羞辱,原因在于自己的气势先已沮丧。以前收服巴蜀、进入两粤、攻下江南,都是凭借我方势众而对方兵少,利用对方的瓦解而坐收成功。一旦在生长着白草的荒原、对方骑马用箭的地方用兵,边境上的战鼓响起之后,自己的气势就先已被对方夺去。
【原文】夫河西亦塞外矣,引置之凶危之地,而捷报以可就之功,则将视朔漠之骄子,亦犹是可走可䤋yù之虏,气已先增十倍;
【重点】夫河西亦塞外矣,引置之凶危之地,而捷报以可就之功,则将视朔漠之骄子,亦犹是可走可馘(ɡuó获,边防军取得的敌人首级。)之虏,气已先增十倍;
【译文】而李氏所占的河西也属于塞外地区,如果能把李氏引导到凶险之地,那么可以获胜的战功就会捷报传来,这时再看北方沙漠中骄狂的契丹,也会觉得他们是可以赶走或可以俘虏的敌人,我方的气势已经在战前就增加了十倍;
【原文】而又得李氏数世之积,以使趋利而争进。
【重点】而又得李氏数世之积,以使趋利(追求财利。 泛指求利﹑逐利)而争进(为仕宦而相争。)。
【译文】而且又获得了李氏几代人所积储的物资,来让参战的士兵为了丰厚的物利而争先前进。
【原文】且以士为吾士,人为吾人,士马为吾士马,使若玮者抚而用之,渡一苇以向云中,则幽、燕在其股掌,南取甘、凉,内撤延、环之守,关中固而汴、雒luò得西面之屏藩fān。
【重点】且以士为吾士,人为吾人,士马为吾士马,使若玮者抚(占有。)而用之,渡一苇以向云中,则幽、燕在其股掌(比喻在操纵、控制的范围之内。),南取甘、凉,内撤延、环之守,关中固而汴、雒(luò)得西面之屏藩。
【译文】而且把李氏的士作为我方的士,人作为我方的人,士兵军队作为我方的军队,派出像曹玮一样的将领安抚并使用他们,乘船渡过黄河向云中进军,那么幽、燕等州就在我方的掌握之中,南下夺取甘州、凉州,向内撤到延州、环州进行防守,关中地区就很稳固而汴、雒地区也就具有了西方的屏障保护。
【原文】何至澶chán州之警一闻,盈廷项缩,遽jù欲走金陵,走巴、蜀,为他日海门窜死嚆hāo矢哉?
【重点】何至澶州之警一闻,盈廷(充满朝廷。)项缩(脖子下缩,形容畏惧。),遽(jù立刻。)欲走金陵,走巴、蜀,为他日海门窜死之嚆矢( hāo shǐ响箭,因发射时声先于箭而到,故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开端。犹言先声)哉?
【译文】哪里会一旦听到战情警报,就满朝廷缩了脖子,马上就想逃到金陵,逃到巴、蜀,成为后来流窜到海上而死于海中的先声呢?
【原文】玮谋不行,德明之诏命一颁,而契丹大举之师逾年即至,其应如响,而宋穷矣。【翻译5分:①答案:然而契丹大举进攻的军队仅过了一年就来到了,那反应就像回声一样,而宋王朝就处境窘迫了。
②重点词:“师”,军队;“逾”,过,超过;“响”,回声;“穷”,窘迫。
【重点】玮谋不行,德明之诏命一颁,而契丹大举之师逾年(一年之后,第二年。)即至,其应如响,而宋穷矣。
【译文】曹玮的谋略不能实行,而给予李德明的诏命一旦颁布,仅过一年,契丹就大举兴师来到了,这就像声音的回响一样,而宋王朝就无路可走了。
【原文】况德明不翦jiǎn,延及元昊,蕞zuì尔小丑,亢为敌国,兵衄nǜ将死,趣奉金缯zēng,祸迄于亡而不已。
【重点】况德明不翦(jiǎn割,铲除。),延及(扩展到,延伸到。)元昊,蕞尔(zuì,形容比较小的地区。)小丑,亢(抗,匹敌。)为敌国,兵衄(nǜ,损伤,挫败。)将死,趣奉金缯(丝织品总称。),祸迄于亡而不已。
【译文】何况李德明不被翦除,拖延到元昊的时候,原来的一个小丑,竟然成为可与宋王朝对抗的敌手之国,宋王朝再来作战就是兵败将死,只好匆忙地奉上金钱绢帛,灾祸一直到宋朝灭亡都没有停止。
【原文】一机之失,追救末繇yáo。呜呼!谋国如斯,孰谓宋有人邪?
【重点】一机之失,追救末繇(yáo同“由”)。呜呼!谋国如斯,孰谓宋有人邪?
【译文】一次战机的失去,再来追救就没有什么办法了。鸣呼!国家的谋划竟像这样,谁能说宋朝有人才呢?
周日:考场佳作
长志气 硬骨气 蓄底气
【作文题目】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是一切行动的前提。志气主要体现在个人所追求的信仰上,心有所信,方能致远。“人无刚骨,安身不牢。”骨气,是刚强不屈的人格操守,是做人的根本和力量源泉,是负重奋进的脊梁。底气源于实力,实力显于本领,本领强,底气才能足。志气、骨气、底气,有价值的人生不可或缺。作为一名高三学子,你即将在全校师生晨会上做“使命在肩,强国有我”的主题演讲,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在2021年毕业致辞中诠释了“志气、骨气、底气”的含义,他说,“在他们(当年毛泽东等革命青年)心中,国家民族至上,人民的利益至上,这才叫志气”;“骨气是什么?骨气是自信,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没有骨气,软骨头永远挺不起民族的脊梁”;“底气来源于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真才实学,无法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何来底气之说?”请结合上面材料,在“志气”“骨气”“底气”中任选一个词语,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字。
【作文解析】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重点考查考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国家认同感,同时关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材料主体内容以“志气、骨气、底气”为核心概念,确定了审题立意的基本方向,同时以典型任务部分的“使命在肩,强国有我”补充主题,考生审题时要综合考量,不可断章取义。同时,材料一方面以“三气”引导考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同时又以“高三学生”“师生晨会”的身份和情境拉近与学生的时空距离。整则题目有能力考查,又有价值引导,契合了教育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参考立意/切题立意:①使命在肩,强国有我。②弘时代使命 扬青年之“三气”。③使命在肩重如磐,强国有我扬“三气”。④心有“三气”,强国在我。 ⑤携“三气”之风雷,书强国之乐章。⑥锐也志气,毅也骨气,实也底气。
偏题立意:①吾辈当自强。(忽略“强国有我”的立意指向。)②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同上。)
特别注意:根据要求,要在“志气”“骨气”“底气”中任选一个词语,不能两个或三个都写。“表达你的认识”暗示要写成议论文,因此文章要有鲜明的观点,充分的论据和清晰的论证思路。
【解读“志气、骨气、底气”】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总书记对青年寄予希望的话语情真意切,“志气、骨气、底气”更是铿锵有力、催人奋进,为青年人成长成才提供了方向指引与明确要求。新时代青年生逢盛世,在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争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时代新人,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让青春之花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绚丽绽放。
【考场佳作】
沧海横流显砥柱 志骨底气现价值
——“使命在肩,强国有我”主题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时序轮转,丹心永固。最感人的不是卿卿我我,而是志气、骨气、底气三气相通;最浪漫的不是花前月下,而是人生价值普照四方。
志气的波涛,奔涌而出就奔流不息;志气的火焰,一经点燃就熠熠生辉。我们是高三的学子,拳握古今,肩挑日月,煅自烈火,履过薄冰,应当集志气,骨气、底气于一身,以行证道谱华章!
星海横流,岁月成碑。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志气为纸,擘画理想蓝图。
蔡锷将军曾说:“各奋愚公之志,不难移山;各怀精卫之心,即可填海。”忆往昔,“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谆谆教导萦绕耳畔。在中国的航天故事里,岁月泼墨,缀下繁花,盛开的有“教识中天北斗星”的好奇,有地月传书的浪漫,更有“上天为鲲鹏,入海为蛟龙”的豪气;在中国的扶贫故事中,时光煮雨,岁月缝花,绽放的是“当代愚公”毛相林,是坚定不移的黄大年,是以身相许的黄文秀。同学们志向高远,心有所信,方可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浮舟沧海,立马昆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骨气为笔,擘画价值蓝图。
司马迁曾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曾记否,“人无刚骨,安身不牢”的铿锵誓言,言犹在耳。朝山谒水,杨倩除却君身三重雪,一枪命中;叩经问史,石智勇所到之处虎啸风生,一举成名;简史细读,孙一文剑气纵横三万里,一剑封喉。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溯,重拾那小岗破冰、深圳兴涛、海南弄潮、浦东逐浪的历史,我又顿觉自己满载一船星辉,欣然而归。同学们,刚强不屈,负重奋进,才能拨开尘雾,刺破阴霾,迎来人生曙光!
朝夕不负,皓月方长,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底气为墨,擘画价值蓝图。
《世说新语》载:“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看今朝,源于本领的底气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在抗疫工作中,钟南山如穿云一箭,尽裂苍穹,于人流中逆行;张定宇如惊天炸雷,披云破月,与时间赛跑;韩红如航塔炬火,照亮前路,慈善奇女子……酌古,于逸飞在实习期挽救生命;斟今,二七社区与洪水中用横幅挽救生命。同学们实力硬,本领强,底气足,终会探得那明烛天南,梦里长安!
仰观泱泱中华之万古长空,我们当携一往无前之志,具百折不回之气;俯察绿水青山之绝美画卷,我们生当似鹏起,终当如鲸落;回首滚滚历史之记忆长河,我们当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河,以萤烛末光增辉日月……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时代已为我们开局,我们当凝聚志气、骨气和底气,躬身入局!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时评文章】
长志气 硬骨气 蓄底气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做有志气的新时代青年。长志气,就要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中共一大代表平均年龄28岁,长征途中红军将领平均年龄不足25岁,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一代代充满救国报国强国志气的优秀青年,把青春和热血融入祖国江河,展示了磅礴力量。(青年事例,建议积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心怀“国之大者”,把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作为人生追求,在感悟真理力量中坚定志气,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分论点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本段用直接说理+事例论证的方式论述长志气方可成大事】
人无刚骨,安身不牢。在党的百年奋斗中,一代代青年勇立潮头,争做先锋,展现了中国人的骨气。这种骨气体现在“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红军战士身上,体现在“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身上,体现在“宁洒热血,不失寸土”的新时代卫国戍边的英雄官兵身上。(排比表述的例子,积累!)硬骨气,必须弘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涵养“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坚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气节。(排比说理的句子,有气势,背诵!)让骨气充盈,让精神强健,才能更好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分论点2:人无刚骨,安身不牢;这段的内容表述非常精彩,建议背诵!本段用红军战士、王进喜、英雄官兵的例子论证骨气充盈才能更好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
自信源于底气,底气源于努力。中国已经彻底告别了任人宰割的历史,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份底气,源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源于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强国盛世,肩负奋斗重任。蓄底气,意味着自信面对未来,善于担当作为。不断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才能以实干成就一番事业。【分论点3:自信源于底气,底气源于努力。这一段论述用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让我们拥有了底气】
志气、骨气、底气,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新时代中国青年只有不断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才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以实际行动交出合格答卷。【总结+展望式结尾】

【早读资料 | 高中语文一周早读资料 P3】 https://b23.tv/N4Lhu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