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浒传》中作者对林冲的人物刻画
在《水浒传》中,林冲作为一个经典的艺术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一众好汉中,林冲的武艺最为高强,处世最为细腻,具有丰富性的特点。笔者认为林冲的人物形象的多元化与作者对于林冲人物形象刻画上所用的手法紧密相连。笔者将就作者对林冲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作浅析,进一步阐释林冲人物性格的丰富性的特点。
一、林冲的出场——奠定人物处世方式,暗指人物本性
作者在这一章里在人物出场的时候,用了这么一段话“身穿一领单绿萝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作者在这里着眼表现了林冲的两个人物特点:威风凛凛、悠闲自在。描摹出了一个官人模样的同时也用“扇子”“执”等字眼表现出林冲悠闲的神态,可以从这一细节看出他原有的幸福生活。 林冲是在鲁智深习武的时候出场的,在他出场的前,作者用了这么一句话“众人看了,一齐喝彩”。后用了“墙外一个官人看见”去写林冲,作者用了一个墙外和墙内营造了两人的隔阂感,也是两人情谊的开始。“林教头便跳入墙来”是林冲身为一个官人与鲁智深这等“罪人”的开始,也是他命运转折的开始。作者在文中用了“两人就槐树下相见了”去描写两人相遇时的场景。场景中的槐树在中国文化中寓着生机,寓着团圆。笔者认为团圆在其中的含义更多的是暗喻二人情投意合,在精神上的团圆。作者的意图在于表现林冲与鲁智深在本质上其实是同道人。林冲能够放下自己的“官人”身份,去与鲁智深这等人结为兄弟,在精神上团圆,也说明了林冲不是一般的官人,他的实质是一个具有江湖气的这样一个侠客,一个像鲁智深一样也具有反抗精神的人。 但林冲的出场还展现了他双重性的人物性格。“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到:‘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先自手软了”前后形成的强烈对比“只一扳”“喝”“先自手软了”这般冷热的反差、果敢和软弱的对比反映出了林冲在出场是所带的两个人物特点:武艺高强、逆来顺受。 林冲手软并不是因为他不敢打,而是如果他打了,他将会丢了官职,丢了他的薪俸。所以在娘子受人欺负之时,即使林冲举起了拳头,这般体制也会让他放下拳头。而并非处在体制内的鲁智深却能做到“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作者有意营造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对比来道出体制成就人物展现何种性格的社会现象。 “不怕官,只怕管”这句话同时点出了王进和林冲的处境,但王进选择的是“走为上计”,林冲选择的是一味忍让。显然,王进与林冲都是忠武双全的上将,但在高俅的淫威前,他们却像棋子般任人摆布,背后体现的是社会的黑暗。作者在人物出场时,就运用了三组对比表现出了林冲人物性格的双重性。
二、大闹野猪林——林冲软弱性格的集中体现,联动读者产生共鸣
“林冲挣的起来,被枷碍了,屈伸不得”如此曾经堂堂禁军八十万棍棒教头在被押至沧州途中如此落寞,令人唏嘘不已。林冲和公差的态度也是作者有意营造的反差,林冲是毕恭毕敬的,发扬了犯人的“模范精神”,即使公差百般虐待,他也是一忍再忍。这般忍受带来的通常不会是一个好的结果,而是施害者的变本加厉。现在再回过头来读前面鲁智深与林冲的对比,可以更明显的发现鲁智深与林冲虽然都是百般武艺在身,鲁智深选择的是“不受欺辱”,做事不考虑后果,但林冲选择的是以柔掩刚,总是先考虑后果。 相对于后文上百的脊杖,林冲的脊杖二十算是比较轻的了,但董超、薛霸等人却要在高太尉的吩咐下结果了林冲的性命。其中一来可以看出府尹的判罚已经不具有正义的性质了,地位高的官员可以随意动用人脉去“正义”地位低的人。文中有言“高俅情知理短,又碍府尹,只得准了。”这一句话还可以看见统治者明知自己的道理和公义上而言是说不过去的,但是仍得准许这种混乱的统治的存在。这里的“碍”有两重含义,第一重是碍于面子,碍于颜面,碍于已有秩序的公正性;第二重是被府尹妨碍,妨碍了他对林冲的“正义”。无论是哪重含义,公正不再公正,是读者可以从其中读出的。 回到文章,当鲁智深跳出来后,作者用了“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表现出了鲁智深这样一个威风凛凛的形象,在林冲濒死之际,这样的人的出现无非又是一个正义的执行者,文中的“轮起来打两个公人”是鲁智深作为一个已经走出体制的,身处体制外的人不服统治阶级的一个表现。可林冲却说:“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即使作为一个性命垂危,刚被鲁智深从鬼门关里救过来的人,林冲仍旧是一个愿意接受体制内的一切,一个同情弱者,一个软弱的不具备反抗精神的人。 作者在这一篇幅,先是着重去描写了林冲的遭遇以及正义得不到伸张的情形,再是着重去营造了林冲与两位公差在受虐和施虐上强烈的反差,去表现出了林冲的软弱;作者还用鲁智深这样一个体制外的人与林冲这样一个体制内的人作出对比,一来表现了黑暗社会上每个人命运的必然性,二来歌颂了社会上像鲁智深这般具有反抗精神的人,三来作者借用鲁智深为榜样,为后文的风雪山神庙作了铺垫,为林冲人物性格上的变化作了准备。
三、风雪山神庙——多角度凸显人物形象变化,道破人物本性
在这一章,笔者关注到了作者在文中反复运用的对比以及提前铺设的为了增强文章逻辑性的线索。三处对比分别为:两处偷听的对比、雪景与火景的对比以及花枪与葫芦对比。在这一部分中,笔者将就逻辑线索及三处对比作详细分析。 风雪山神庙一章之所以被称作经典,是因为其中充满了必然。李小二受林冲搭救,为了报恩,照顾林冲是必然。李小二偷听差拨谈话,回去向林冲通风报信是必然。林冲起疑心,询问来者长相是必然。得知又是陆虞侯,怒发冲冠还是必然。前往草料场那天的风雪,存在于陆虞侯等人连天的阴谋,也是必然。林冲路上遇到古庙,才有了后面去古庙过夜的情节,也是必然。因为有那天的风雪,所以林冲才会烤火,正因为林冲会生火,所以林冲在离开房间前才会处理仔细地处理火。也正因为有了雪,房子被雪压垮了,林冲无所住处,才会离开草料场。因为风太大,所以林冲才会用石头堵住门。因为林冲用石头堵住了门,所以陆虞候他们就推不开门。正因为陆虞候他们推不开门,被石头挡住了看不见林冲,所以他们才敢说实话。也正因为他们敢说实话,林冲听到了,才会有林冲的怒火。逻辑间的环环相扣、密不透风是文章的精彩。逻辑越严密,文章越真实,情境感更深。它不仅体现了生活的真实,还直接推动了人物的情绪达到高潮,促进了林冲人物形象的变化。如果说之前的林冲是选择相信社会且依赖社会的话,那这风雪山神庙的经历则是让他从怀疑社会、顺应社会的阶段直接跨越到了认清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阶段。作者在这一段运用了逻辑线索的方式,营造了小说真实感的特点的同时,紧凑了文章,让文章显得更加精彩,悬念重重。其背后还体现了社会对于林冲是极为残酷的,一来反映了残酷、冰冷的社会样态,二来促进了人物情绪的爆发,阐释了林冲的“别无选择”和“忍无可忍”。 从阁子背后偷听陆虞候谈话到林冲在石头后面偷听陆虞候等人的谈话,可以说陆虞候他们几个人阴谋至少称不上是一个合格的阴谋,阁子后的谈话是阴谋露出一点端倪,石头后的谈话是阴谋水落石出。孙绍振先生认为,在一定限度内,人物心理(感知、情感、动机、行为等)拉开的距离越大,其感染力越强;人物心理的距离越小,其感染力越弱;当人物间的心理距离等于零时,小说不是变成诗,就是走向结束或者宣告失败了。如果没有那天草料场的大火,没有草料场的大风,没有阁子后听得不仔细的铺垫,没有李小二透露酒馆中谈话后林冲买刀的怒火的铺垫,没有施害者在石头后的自供,就无法点燃林冲心中的怒火,就不可能推动林冲外显性格的改变。 在雪景和火景的对比上,作者主要用了两种描写方式: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这样的描写渲染了环境,一来作了铺垫,二来为后文由雪转火的爆发作了准备。雪是柔软的,从某种意象上而言象征了林冲前半生软弱的特点。同时,白雪又是寒冷的,通过林冲生火取暖等情节,草屋摇摇欲坠等画面能看出来风大雪骤的特点,作者在其中交替穿插了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林冲在风雪交加的环境中行走的艰难也可以通过雪来看出,所以雪在这里也可以视作是高俅等人阴谋的物化表现;而相对的,火是热的,是愤怒的,是陡然迸发的,其一来照应了林冲的情绪上的强烈,二来照应了文章高潮的推动。“向火”“火盆”这些一个个危险的火苗在草料场中一次次的出现,再到最后的大火也象征着林冲从苟安幻想到不屈反抗的性格变化。火融化的不仅仅是雪,还有他那软弱的性格。火,是林冲改头换面的开始。 在葫芦与花枪的对比上,作者又用了一层隐喻的方式表现了林冲的改头换面。在接管草料场、买完酒、回到草料场,雪压垮房子、投宿山神庙中,可以看到葫芦与花枪都是同时出现的,反复出现的“花枪挑着酒葫芦”并不是偶然的,葫芦用来隐喻安逸的生活,葫芦里装酒就像碗里装饭一样,也是林冲追求平稳生活的表现,葫芦也更像一层束缚,束住了象征着武艺高强和反抗精神的花枪。此外,葫芦又谐音“福禄”,一来象征着林冲追求的生活,二来也象征着林冲过往曾有过的生活。葫芦表达的是林冲的过往的志向,是他过往性格的总和。当林冲亲手杀掉了仇人后,作者用了这么一段描写“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丢了不要,提了枪的果决,是他对官场的失望,是对朝廷的失望,是对整个社会的失望。一次次失望,在这极致的绝望下,是他性格的改变。丢了葫芦,也是弃掉了最初的福禄生活,是他反抗精神显现的开始。与前文林冲翻入墙与鲁智深结为兄弟一同看,林冲在反抗精神的墙里和安逸为官的墙外,最终还是选择了与鲁智深一同待在墙里。其实林冲一直都具备反抗精神,只是一直没有显露出来,一个人物在处世上的性格的变化需要草料场的这把火点燃。 总之,对于多元且丰富的林冲的人物形象。作者在其中运用了对比、隐喻、象征等多种手法去表现林冲实质上是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人。此外,作者也用了极为强烈的逻辑性以及环境上的渲染表现出了真实社会的残酷以及造就林冲软弱性格的本质原因。 [1]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265页. [2] 胡上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比艺术分析[J].文学教育,2021年:76页. [3] 于光荣,论林冲性格的丰富性[A].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8月:64页. [4]毕飞宇,“走”与“走”——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2015年7月,北京大学 这是一篇关于《水浒传》中林冲人物形象的小论文,也是笔者在论文上的一次尝试,在格式和论述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本是学校作业,参加班级的评选,很遗憾没有评选上。故投稿至bilibili,再次感谢被我引用作品的四位学者。若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