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从语境看待论证)
由于这种在语境上看待论证的适用范围是局限于经验的,而经验又是依附于时间的,因此时间的长短决定着语境的复杂性。时间越长,语境就越复杂,经验就越丰富。
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经验积累,语境的复杂导致单一的经验开始进行组合,每一种经验的组合都是一种对已知事物的论证,这些已知的经验的组合是不计其数的。
这种庞杂的经验组合语境是论证正确性的前提,当经验的组合超出了已有的语境就会造成“知识壁垒”,从而导致这种经验的组合不具备普遍的准确性(这就像通过媒介拍到了黑洞,但是黑洞究竟怎样并无明确信息)。
关于这一点就涉及到证实与证伪(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现代科学需要证实和证伪。从摒弃语境的影响来看历史中的论证都是在不断被证伪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为什么语境会影响论证)。
所以在经验上,语境是会随着时空下经验的不同而含有差别的,但是其在先天的形式上不存在语境上的差别,因为先天的形式不存在本质的变化、自由名称的变化。
这里的先天形式同样不具有普遍性,因为从语境上来讲,论证的过程会因为时空的变化而导致论证的前提和结论都发生变化。
如果这里的先天形式是具有普遍性的,那么总会有一个论证的前提和结果是确定的,不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这样的先天形式不可能在每一个时空都存在,就算是光速也会因为描述的不同而发生认知变化。
比如我告诉古代人光速是299792458km/s,他们是不理解的,因此我说光速很快很快,至少比马快;但告诉现代人,他们是很容易理解光速的这串数字的。
至于经验上的事物就更加不具有普遍性,薛定谔的猫就很好地说明了不能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判断未知的状态,即便你知道放进去的时候是活的,但你依旧不知道盒子里的猫是死是活。(因为只需要一个案例就可以判断经验上的事物是不具有普遍性的,所以别说放进去时猫死了的例子)。
因此我认为普遍性这个词是不适用于任何事物的。
就算普遍性的意义只是说明其常见性,还是不适合在任何语境情况下。
因为不是所有人的语境情况都可以相等,所以在不同语境下的论证会带有个人的色彩的,无论主观还是客观(想想为什么每一个哲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要是所有人都承认前人的工作,那还要我们干什么,别和我说这是在发展,自然会变,那说说“论上帝”,多少年了,从无定论)。
因此语境的变化会导致论证的准确性。
最后,我想说从语境上进行论证分析方法的贡献是在同化人的认知能力。
将所有人的语境放在同一个出发点看待,即从经验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中出发,再在原有的经验组合中考察论证中的经验组合是否具有可靠性。
这种从语境上来看待论证方法的优点,使论证中已有的经验组合会被有效地传播出去,而未知的经验组合会被某些具有其相关经验组合的人进行证明。
总之上面所有的话都是基于现在时空中的某个我所决定。
所以别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