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大一统”到“守内虚外”,宋太宗将宋太祖的遗业彻底改变了

2023-02-15 18:02 作者:微史闲读  | 我要投稿

“大一统”向来是衡量我国中央政权成就的一项至高标准。毫无疑问,北宋不是大一统王朝,非大一统成为北宋一个巨大的政治缺憾。

北宋立国之初,是有“大一统”志向和构想的,但到宋太宗是便开始实行“守内虚外”的苟安国策,此后便基本放弃了大一统想法,没有为大一统做任何可行的准备工作。

一、宋太祖的国家“ 大一统”志向和构想

宋太祖在基本和平地继承了后周世宗皇位的同时,也继承了后周世宗的的政治遗志,致力于谋求国家的统一大业。

“中国自周世宗时,已有混一天下之志。圣宋受命,凡所措置,规模益宏远。”

宋太祖是有延续中国人最看重的“大一统”治国宏图的。



北宋建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就曾问询统一策略。

最终确立了广为人知的“先南后北”统一方略。

宋太祖自己在分析当时的形势说:“中国自五代已来兵连祸结帑藏空虚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即国用富饶矣河东与契丹接境若取之则契丹之患我当之也姑存之以为我屏翰俟我富实则取之

虽然提到了契丹,但宋太祖这套“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并未提到收复幽云十六州的计划,但这并不意味着宋太祖忘记了幽云十六州。

从石敬瑭割让开始,幽云十六州落于契丹人之手已达二十余年,此时幽云之地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已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宋代周而立,北宋也将其作为历史遗留问题留作做最后处理。而且在后周世宗时,幽云已经列入国家统一方针之内,只不过是“吴、蜀平,幽可望风而至”,将幽云十六州留作最后解决。

所以宋太祖“先南后北”统一方针虽不包括幽云十六州,但可以想见的是,他在完成“先南后北”统一方针后,必将实施收复幽云十六州的计划,以完成其“ 大一统”之路。

很多史料可以佐证宋太祖并没有忘记幽云十六州,他统一计划是真正的“大一统”计划。

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道:

太祖讨平诸国,收其府藏贮之别府,曰封桩库,每岁国用之余,皆入焉。尝语近臣曰:“石晋割幽燕诸郡以归契丹,朕悯八州之民久陷夷虏,俟所蓄满五百万缗,遣使赠北虏以赎山后诸郡。如不我从,即散府财募战士以攻取。”会上晏驾乃寑。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也印证了这样的说法:

初,太祖别置封椿库,尝密谓近臣曰:“石晋苟利于己,割幽蓟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 当尽此金帛,充其赎直。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会晏驾,不果。ꎮ

宋太祖没有忘记幽云十六州的,而且他还提出了解决幽云十六州问题的两种手段:和平赎买与武力收复。

而且在战略倾向上以外交途径优先,先尝试赎买,不得已时使用武力攻取。



有收复幽云之地计划,那么北宋的统一方略是“大一统” 的统一方略。

立国之初,宋太祖便有大一统的志向和构想,只是因为他突然驾崩才不了了之。

宋太宗继位后,两次北伐意图光复幽云十六州,彻底实现统一计划。

虽然两次北伐均告失败,但却表明其继承乃兄国家“大一统”构想的具体事实。

二、宋太宗从追求“大一统”到“守内虚外”的转变

北宋“守内虚外”国策下的苟安气象绝非宋初的既定方针,北宋由最初的“大一统”志向转变成“守内虚外”政策,这个嬗变发生在宋太宗时期。

宋太宗继位后,也是继承了兄长的“大一统”志向的,史载他继位后便对宰相薛居正等人说:“边防事大,万机至重,当悉依先帝旧规,无得改易。”

只是他未能执行赵匡胤稳健的统一理念,显得过分冒进轻取。



宋太宗并没有放弃收复幽云,实现“大一统”的愿望。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军亲征北汉,终于拿下了这块难啃的骨头。

攻灭北汉之后,宋太宗决定乘胜出击契丹夺取幽云,这次他是御驾亲征,力图一举成功,可惜因为轻敌大败而回。

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宋太宗一方面采取守势部署对辽的军事防御,另一方面积蓄力量,寻找第二次北伐的最佳时机。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乘辽朝新君初立之机,集中全国兵力二十万,兵分三路北伐。

这一次他制定了详细计划,并一再强调各路不能冒进轻敌,彻底夺回幽云十六州。

“恢复旧疆,此朕之志也。”

然而命运弄人,雍熙北伐在最终收复一连串故地之后,仍是以惨败告终。

这一次北伐的失利留给北宋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使得北宋的国防体制开始发生转变,由锐意进取的“大一统”下主动出击策略开始向被动防御的“守内虚外”政策转变,最终“守内虚外”成为北宋的国策。



雍熙北伐的失败使得宋太宗患上了“恐辽症”,使得北宋的“大一统”雄心受挫中断。

“自今沿边戍兵,无得辄恣侵掠,务令安静称朕意焉。”

宋太宗只希望北方“安静”。

加上元老赵普等人的影响,宋太宗将国事重心放在内部治理上,进一步抑制武将权力。

统治末期,宋太宗自我总结出一条“经验”,并告诫子孙务必要记着: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唯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宋太宗是宋初统治者放弃收复幽云十六州,放弃“大一统”之路转变的关键人物,他将宋太祖制定的大有可为的“大一统”积极方针逐步改成“守内虚外”的保守政策。

这虽然有着现实形势变化的原因,但是北宋彻底放弃进取心,放弃“大一统”志向最终导致北宋外事不振,实在是令人惋惜。

“守内虚外”的国策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北宋军事萎靡,外患频繁.

虽然宋仁宗、宋神宗针时期对“守内虚外”进行了调整,但是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宋神宗扭转“守内虚外”政策的计划最终破产。

从此北宋养成了一味依赖和议,依赖用金钱手段购买和平的因循苟安惰性,最终导致两宋一味乞和、亡于外患的下场。


从“大一统”到“守内虚外”,宋太宗将宋太祖的遗业彻底改变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