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4.1 艺术
【本文转载自《哲学小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1、艺术
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最初的艺术是原始人歌唱的劳动“号子”和反映原始部落劳动生活的舞蹈、壁画和雕像等。随着劳动生产和社会制度的发展,艺术成为一种精神活动的独特领域。由于表现的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通常分为:表演艺术[i]、造型艺术[ii]、语言艺术[iii]和综合艺术[iv]。在阶级社会里,作者总是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认识、反映和评价生活,因此艺术必然表现出各个不同阶级的思想、愿望和感情。没落反动的艺术,往往歪曲现实生活,散布敌视劳动人民和消极颓废的思想情绪,追求低级趣味,起着阻碍社会进步的作用。进步的革命的艺术,从实际生活出发,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具有认识社会生活和鼓舞、教育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并多方面地满足人民审美的需要。无产阶级的艺术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v]它要求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以便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vi]
[i] 音乐、舞蹈。
[ii] 绘画、雕像。
[iii] 文学。
[iv] 戏剧、电影。
[v] 《列宁全集》,第1卷,第647页。
[vi]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