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旅游舆情
旅游业因其行业性质一直以来都是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涉及人员面大、人员数量多且集中,因此一旦发生负面突发事件就极易引发大面积快速传播发酵,形成网络舆情热点,甚至成为引人注目的公共事件,而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稍不注意也极易被推到舆情风口浪尖。因此,全面了解社会公众关注的旅游相关问题,即使采集准确的应对措施,预防、减少和消除旅游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成为旅游目的地主管部门及旅游企业的重要工作之一,尤其是端午假期即将到来,更要做好舆情监测与防范。
旅游舆情的参与者分为游客(含潜在)、媒体和KOL、涉旅企业及旅游监管机构四类。游客是旅游舆情观点的主要载体;媒体和kol是舆情观点的次要载体;旅游监管机构和涉旅企业体是舆情指向的对象,也是舆情应对方。
1、游客(含潜在)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的《2019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显示,2019年,中国的旅游总收入达到6.63万亿,同比增长11%。国内旅游60.06亿人次,同比增长8.4%。海外游客入境游3亿人次,同比增长3.1%。中国公民出境游1.55亿人次,同比增长3.3%。
中国是全球排名第二的旅游市场,仅次于美国。巨大的游客和潜在游客数量,借助互联网载体,可以非常轻易地掀起旅游舆情浪潮。
2、媒体和KOL
鉴于旅游市场的高速增长,旅游媒体发展也紧随其后。目前,旅游媒体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 涉旅官媒,指旅游相关中央及地方政府网站,如国务院、各级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及各级文旅厅/局等;
- 中央媒体旅游频道,如新华网旅游频道与人民网旅游频道等;
- 商业媒体旅游频道,如新浪网旅游频道与腾讯网旅游频道等;
- 专业旅游媒体,如执惠、劲旅网及品橙旅游等。
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是自媒体时代的新生事物。作为移动互联网重点关注的人群,不同的KOL有着独特的人格属性和内容特质,具体而言,KOL有以下三个特征:
- 持久介入特征。KOL对某类事件较之群体中的其他人有着更为长期和深入的介入,因此对事件更了解,有更广的信息来源、更多的知识和更丰富的观点;
- 人际沟通特征。KOL较常人更合群和善于表达,他们具有极强的社交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且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善于交朋结友,喜欢高谈阔论,是群体的舆论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对他人有强大的感染力;
- 性格特征。KOL观念开放,接受新事物快,关心时尚与流行趋势的变化,愿意优先发表观点,对舆情事件有强烈的主导性。
3.涉旅企业
旅游行业是一个多行业的综合构成,综合性非常强,涉及旅游行业的企业众多。当前,随着旅游与各行业的结合越发紧密,创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若从行为要素或服务类别上看,涉旅企业可分为吃、住、行、游、娱、购、体、疗、学及悟等十个类别。从舆情的角度看,直接面向消费者进行服务的企业,最容易成为舆情主体关注的目标。
- 旅游中介类,如旅行社与OTA平台等;
- 旅游景区类,如景区、城市公园及主题公园等;
- 住宿接待类,如酒店与民宿等;
- 餐饮接待类,如餐厅等;
- 旅游商业类,如旅游购物商业与旅游娱乐等;
- 交通服务类,如公路、铁路、航运、水运及出租车等。
4.旅游监管机构
旅游监管机构,指旅游行业相关的行政监管机构的集合,其牵头部门为文旅部、省级文旅厅及地市县级的旅游局等,而其他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如工商、物价、卫生及公安等也是旅游监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旅游监管采用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政策法规: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等文件,对旅游市场进行监管和管理。
- 监督检查:由相关部门组织的对旅游市场经营者的日常经营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其按照法规规范经营。
- 投诉处理:旅游者或社会公众可以向旅游监督部门投诉涉及旅游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将会对投诉进行调查处理。
- 自律管理:旅游从业者通过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组织,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和自律纪律,促进行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 大数据监测: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手段,对旅游市场的信息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预警旅游市场的风险和问题。
- 风险评估: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旅游市场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预防和化解旅游安全事故。
这些方式在旅游市场监管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旨在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