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不好纪录片,你大概走入了这3个误区
误区1:爱写论文
在拍认知类纪录片时,导演总是想追求文化感和历史感,这样往往会把片子拍成论文。第一集追根溯源;第二集徐徐展开、举例说明;最后一集盖棺定论、总结陈词。完全像在写论文,而不像在拍片子。导演总怕信息不够、观众不明白,就不断在片中东拉西扯,进行信息堆砌。但其实,观众看片子不是要做学术探究,而是想看一个故事,在欣赏故事的同时去获取认知。
误区2:主题模糊
很多编导会分不清纪录片的主题、题材和选题。一部片子的主题是它所体现的价值观,是影片的灵魂,可以总结为关乎爱和真理的一句话;题材是片子对外呈现的题目,这是影片贯穿始终的骨架;而选题则是一个个具体的故事,它们是一部片子的血肉。举个例子,《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主题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题材是“松茸这种食材”,而具体的选题是“单珍卓玛上山采松茸的辛苦故事”。这三者完全不同,但是编导们经常混为一谈。无论是搞混了,还是缺了其中任何一样,片子都会变得血肉模糊。

误区3:煽情故事
很多编导喜欢在片子中讲感人的故事、比惨、煽情,殊不知这是拍摄记录片的一大误区。因为这些都不是故事,而叫事迹。事迹是以人物的业绩为基础,故事则不然,故事的基础是人物的愿望。真正的人物故事,应该是人物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比如,在单珍卓玛采松茸的这个故事中,突出她采松茸过程中遭遇的挫败,观众在观看中就会因为这种挫败与人物产生共情。这里所说的故事,和我们日常谈论的故事,不是同一个概念。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故事”,通常是指信息。而影视作品中的“故事”指的是人物在困境中的经历。
1. 故事当中的人物是什么人?
2. 这些人物有什么愿望?
3. 这些愿望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4. 这些困难会对他造成什么样的心理困扰?
5. 谁帮他解决了困难?
6. 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
简单来说,人的故事就等于人的愿望+困境+克服困境的方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