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改变法国历史走向的血腥一日-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一)

2021-09-11 16:58 作者:亦蓝心  | 我要投稿

宗教纪念日的宗教屠杀

1572年8月24日,周日,圣巴托罗缪的纪念日。

那么圣巴托罗缪是什么人呢?巴托罗谬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据说巴托罗谬把基督教带到了亚美尼亚,被称为是亚美尼亚使徒教会的守护圣人。又传说他在印度传教时,被暴徒剥皮而殉道。

Martyrdom of St. Bartholomew by Valentin de Boulogne 1613–15


而发生在当日的屠杀,同样是疯狂残暴血腥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天夜里,首先新教军事领袖加斯帕尔·德·科里尼在府邸被天主教徒吉斯公爵手下的士兵杀害,紧接着科里尼手下军官在被法国与瑞士近卫队解除武装后,又被拖到卢浮宫庭院中长矛刺喉。

第二天,太阳升起,巴黎城内一片屠戮之景。天主教徒头戴装饰着十字架的帽子,臂缠白色袖章——这两个标志象征着他们认为已不复存在的纯洁,穿梭于巴黎的大街小巷,以天主之名追捕着“异端”。全副武装的士兵挨家挨户搜查,一旦发现新教徒就拖出屋外,不经审判便立行处死。新教徒常常死无全尸,衣不蔽体,被抛至塞纳河中。新教徒的尸体堆在巴黎城中的广场与十字路口,随后被人用小推车弃至河边。鲜血染红了塞纳河河水。一位来自米约的加尔文宗教徒记载道:“巴黎人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吃河里的鱼,因为河水已被完全污染,尸臭扑鼻。”在圣日耳曼城郊,新教徒的尸体被抛入教士井中——此井一直以来都是当地人用来扔牲畜骨头的。

这场屠杀持续了一周,死亡人数在前三天达到顶峰,后虽有下降,但直到8月30日周六仍有人被杀。8月28日周四,上文提及的那位来自斯特拉斯堡的市民就亲眼目睹了一位临产妇女被处死:这是一位衣着华贵、“漂亮迷人”的伯爵夫人。尽管她不断哀求,但却仍被剥光衣服,除下首饰,身中数矛后被抛至塞纳河。他写道:“在她倒下的时候,我还看到腹中胎儿在轻轻蠕动。”

我们认为,比较可信的数字是至少约三千人遇害。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外省约15个城市也发生了屠杀事件,全法罹难者总数增至万人左右。

妇女被开膛破肚,老人被刺穿喉咙,儿童被抛至河中,男人被残忍去势,凶手嗜血狂热:这便是当时的人对1572年8月24日的记载所留下的回忆。巴黎画家弗朗索瓦·杜布瓦逃离巴黎,到瑞士避难,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他的一幅油画反映出的正是一片充满暴力、仇恨、野蛮的凶残杀戮场景

[法]阿莱特·茹阿纳著,梁爽译,《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一桩国家罪行的谜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By François Dubois (ca 1572-1584)


在发生恐怖的屠杀之前,法国已经经历了三场内战。从加尔文宗教改革传入法国之后,法国许多民众改信新教。形成了从里昂经多菲内、上普罗旺斯、朗格多克、加斯科涅、吉耶纳和普瓦图的胡格诺新月地图。同时诺曼底、法兰西岛、纳瓦尔王国与贝阿恩亲王领地也有大量的新教徒。

由于中世纪天主教教义要求教徒轻视今生的财富,安于贫困,反对经商致富。而随着生产力的提升,欧洲内部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显然当时的天主教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精神诉求,于是宗教改革应运而生,这些人也就转投了新教。以法国为例新教徒主要是手工业者、商人、下层官吏以及自由职业从业者(律师、检察官、公证员、教士、医生、书商、印刷商)。贵族中改宗的人数也不少,如南部比利牛斯山麓之下的纳瓦尔王国太后让娜·德·阿尔布雷强推宗教改革,其子亨利·德·纳瓦尔,波旁家族的孔代亲王,以及上文提到的当日第一个被杀的科里尼将军都是新教徒的代表人物。

天主教方面则以王室宗亲吉斯公爵和洛林红衣大主教查理为代表的,普通民众则以农民为主。当然有部分农民被迫改宗,比如他们的领主改宗也就随着一起改了。

随着新教徒越来越多,地方的新教贵族们开始觊觎更多的权利和教会的土地,进而想挑战王权,两个集团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内战爆发了。至于教义上的分歧只不过是这场争权夺利斗争的诸多借口之一而已,此时已经没有人关心上帝是否只设立了两项圣事,双方狂热分子的眼里只有杀戮。

战争从1562年开始一直到1570年签订圣日耳曼和平协议,进行了三次,两方互有胜负,谁都没办法吃掉对方,这国库的钱也打光了,怎么办呢?于是他们使出了欧洲贵族的传统技能-联姻,大家歇歇别打了,结为亲家,以前的事就一笔勾销了,岂不美哉。挑良辰择吉日,法国国王查理九世的妹妹、天主教公主玛格丽特·德·瓦卢瓦和新教之星、半个纳瓦尔国王(上纳瓦尔被西班牙吞了)亨利·德·纳瓦尔的婚礼庆典被定在了1572年的8月18日,可能法国人也觉得数字8吉利喜庆吧。

ca. 1571 Marguerite de Valois by François Clouet
Henri de Navarre, futur Henri IV

新郎纳瓦尔的亨利,也就是之后法国波旁王朝创立者法王亨利四世,在位期间颁布了南特敕令,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

之前在法国的波城参观过亨利四世出生的城堡,印象比较深的是亨利四世的乌龟壳摇篮,。城市风光也不错,有机会的朋友建议去看一看。

婚礼庆典,热闹非凡自是不必多说,舞会,彩车游行。之前战场上的仇敌推杯换盏,谈笑甚欢。难道事情真如圣日耳曼敕令所说:愿一切都像从未发生过一样?显然不会,暴行就发生在庆典过去不到一周的时间。难道这场婚礼真的是天主教徒集团的阴谋吗?


改变法国历史走向的血腥一日-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