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乱语】没有暖风赶紧去加油,别再和空调过不去了

今天一时兴起来聊聊公交取暖那些事。考虑到哈尔滨冬季的气候条件,城市公交车内温度是否达标绝对是每年冬季不可或缺的重大民生议题,当然今年也不例外。11月24日,新闻夜航发布了如下报道,今年由交通集团与飞翼客运混合运营的335路成功拿下“首杀”。

“纯电车开暖风要加油”、“公司不掏钱加油”,视频中司机传达的信息大致可分为这两方面,扑面而来一股年度“经典老番”的气息。对于后者,哈尔滨民营公交企业对线路运营投入资金的缺口是长久存在的问题,也是“老番”持续“连载”的根本原因。与国营公交不同,民营车企的运营资金是否充裕更多取决于公司本身财力,这也导致了哈市民营线路服务质量的参差。公司手头若是缺钱那必然要能省则省,明确了这一点便足以解释视频中乃至全市公交的“供暖难”现象。对于各家民营车企的运营现状今日暂不展开讨论,想要了解新闻事件原委的看到这里就可以退出了;接下来,咱们来从工作原理的层面谈谈如何让作为当前全国主力车型的纯电动车热起来。本文纯属杂谈,不含任何专业领域知识,可放心观看。

柴与电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想要获取热量就必须要“烧”些东西。传统燃料车型由于基于热机原理设计,供暖系统使用热源一般可以跟随发动机;而应用于纯电车的供暖系统可依照热源分为柴暖与电暖两大类——顾名思义,一个要烧柴油一个要烧电。类比来看,我们很容易将纯电车暖风系统想当然地认为是电暖。电暖作为可以与发动机同步补充能源的供暖方案,确实已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北京公交集团便是忠诚的电暖爱好者。但电暖的工作同时也增大了电量损耗,对于相同容量的电池而言势必会影响电池的续航性能,且气温越低影响越明显。
试想这样的情景:在零下20度的户外,你正要打开手机,却发现手机“冻没电了”,必须到室内“缓一缓”才能开机。车用电池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严寒天气是对电池性能的极大挑战。可以说对于哈尔滨等东北城市,最终能够批量上线运营的纯电车型都是经过测试改进的佼佼者,但即便如此也出现了部分车型运营不足五年便因电池衰减而被迫报废的惨剧。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倘若在加装电暖那无疑是为本就不乐观的电池性能雪上加霜。因此,在采购车辆时各公交企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了柴暖。柴暖最大的优势显而易见,依靠额外的燃油获取热量,不占据电池资源。但这一优势也带来了困境——车辆运营必须同步进行充电与加油,不加油就永远吹不出暖风;而加油又要收取额外的费用,这令部分经费本就不宽裕的车企犯了愁。于是,在缺乏硬性规定的大背景下,大量车企毅然决然走上了摆烂之路。针对此类现象,哈尔滨率先出台管理规定,划定暖风供应上限温度与车内运行下限温度,并由交通集团率先表态热车、由媒体对不合规线路进行监督曝光,所以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经典老番”。而在绥化、佳木斯等城市,由于当地民营运营方高度单一化甚至垄断化,暂未进行集中整治,车辆全天保持“零油”运行,暖风开足马力,只不过在吹凉风。

暖风与空调
每当类似有关暖风的新闻爆出后,总会有人发问:“这种天空调车怎么还不开空调?”、“两元钱的车怎么还能这么冷?”,试图将关于暖风的讨论与空调车涨价绑定,此类论调体现出对于公交的某些误解与偏见。根据上文,我们不难理解公交空调与暖风是分工明确的两套系统。与小型私家车冷热风共用一个出风口的设计不同,国内几乎全部公交空调风道只能输出冷风,暖风系统只负责输出热风(假设柴油加满);因此因暖风供应不足而对空调寄予过高期望显然有些委屈空调了,空调表示它也爱莫能助,这种情况下开启空调只会在徐徐凉风裹挟下尽享“冰窖”体验。
其次说到票价,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对于空调车涨价两元这一结果,从不同视角出发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而从司机与车企实际作为来看,这2元的分量大概并没有部分人所期盼的那么高尚,并不意味着更优质的服务或更强的社会责任感。换句话说,空调车之于哈尔滨的意义早已变了味,曾经审视空调的视角早已被人为淘汰。在世纪初部分线路普客、空调混跑的年代,空调车象征着一种更加舒适的选择;而在车企争相将空调视为财富密码的今天,空调车的门槛一降再降,乘客失去了选择也失去了服务,2元票价的意义也逐渐被“恰烂钱”的潮流蚕食,逐渐沦为空调安装工本费,在现行制度下不再与空调是否工作挂钩。如此的吃相确实很难看,但哈市占比巨大的民营车企作为涨价运动的始作俑者,本身就是以利益为首要导向,这便又回到开头“民营缺钱”的问题了,期望“多交钱多办事”仅仅是一场自我感动。而至于季节性浮动票价的设想,我对其表示赞赏,该设想本身也十分贴合哈尔滨的气候条件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当下的空调内卷化,可行性很强,期望能够早日实现。
要想评价“2元值不值”,应该去夏天的车厢质问空调,而非在冬天的车厢质问暖风。暖风对于北方城市而言是绝对的刚需,而空调只是选装设备。因此暖风的工作与否与车辆票价高低或服务高级与否无关,保证暖风正常工作事实上是司机运营的义务——回到最开始的新闻,这也是此则新闻揭露问题的大前提。透过“不开暖风”事件,我们看到的是车队、公司运营的失职与民营公交普遍亟待提高的服务准则;而要解决如此的问题,需要的是依靠相应的规章制度为行业划定准绳,而这一切与车辆收1元还是2元、安装空调与否并无直接联系。
问题无疑是存在的,我们需要对问题的发现与讨论,但在舆论的海洋中,节奏与矛盾转移不会受到欢迎。以空调为诱因来对暖风进行抨击,带偏了讨论风向,混淆了讨论主题。诚然,我并不是在奢求每个人都成为有专业见解的真车迷,但私以为人与人的交流应当至少要少一些无知与误解。
2021年11月25日

【写在后面】《五言乱语》是本人全新开设的专栏板块,内容以主观随想为主,主题涵盖运转心得、制片技巧、公交新闻评论等等(毕竟我自己也不知道会想写什么),专业性几乎没有,文风简单明快,适合各年龄段阅读;本系列将长期更新,更新时间不定,期待有缘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