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庄子•齐物论》笔记(八)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庄子》的心法是,每当我和别人【辩论】的时候,可能在别人的立场之中,有我【缺失的那部分事实】。但我不愿意承认【他有我需要的那一半】。明明是对方有我需要的另一半,但是我反而想要否定、消灭对方,这是【辩论的基本情绪结构】。所以,每当我们在跟别人辩论的时候,《庄子》要你强迫自己相信。【对方掌握着,你所需要承认的另一半事实】。
一个会辩论的头脑,都想【论是非】。针对一件事,就必须要去分个【对与错】。可是你要在生活中实践<齐物论>,你就不是要看【是非】,而是要看【因果】。同样一件事,你就会看到【一体两面】,各有立场,各有【利弊】。
当你两个面都看到的时候,就会知道这两面。无所谓【是非】的判断,只有【因果】的判断。就像医学会去争论【西医好?还是中医好?】
可是,你今天用<齐物论>的心,用【同理心】去了解这件事,你就会了解,每个人的【基盘】都不一样。
当你能够去【客观】的了解,中医、西医各有各的理论,各有各的治疗方式,各有各的【价值完成】,各有【得失】。就不需要【吵架、争论】,随自己的需要选择就好。
在实践<齐物论>的过程里,就会不断地在扩展【天然同理心】,也就是扩张你的心中之神。在这个过程,《庄子》提出一个技法,叫【唯物辩证法】。
西方黑格尔发明了辩证法,他为了【寻找上帝存在】,提出:要在我们这个只有【物】的世界,找到超越物质之上【心】的存在。
庄子接下来的话,其实也是黑格尔的【唯物辩证法】。就是【正+反=合】。庄子的训练,就是要让我们消去【辩论冲动】,而增加【同理心】。你在这一面,看到你所看到的立场。但同时,你也能够看到另一面所坚持的理由。
像是,对方需要安全感,我需要少受苦,两边需求都看到,你就可以融合正方跟反方,从一个更高的视角。不是说你对、我对,而是看到【所有的是非】,这个叫【俯瞰力,鸟瞰力】。齐物论的心法,重要的是,看到正方、反方以后,得到一个更高俯瞰力视角,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黑格尔的【唯物辩证法】。
庄子接下来用白话解读:
A方说:人是没有灵魂的。我把人体无限解刨到最小细胞去检测,或者检测所有的部件,也检测不到灵魂藏在哪里,所以,人没有灵魂。
另外一个反面论点,人的的确确有感受,有想法,有一个自我的感觉在。所以,人是有灵魂的。
A与B的争吵,【正反合】以后,就会得到庄子式的结论:人是有灵魂的,但是灵魂并不是肉体的附属品,而是超越肉体的存在。用这样的方式把否定的意见加进来,更容易找到真相。
中医有讲,人体的经脉不在物质的肉体上,但你用针灸却可以【验证】这个现象的存在。或者庄子讲法【有情而无形】,结论是:它是存在,但不是肉体物质上的存在。他用原始版的唯物辩证,证明了【物以外】的世界。
庄子的世界是,只看【物世界】的所有现象,就可以证明【心、灵】的世界是存在的。
灵魂是什么东西?把原文用俗话讲,庄子说:没有它,就没有我。可是,没有我,它也没有肉体可以操作。这样讲,是不是接近真相了?
而且,我不知道我有这些感受,想法的灵魂机制,到底是从哪里产生的。好像有那么个真正的【主宰】在。可是,你却没有办法在有形的世界找到它的迹象。
我觉得我活着,我活着的时候的的确确,能够感知得到。可是,检测物质世界的我,却找不到那个东西在哪里。所以它是【有情而无形】,有这么一个情况,可是它没有一个物质的存在。
庄子在反复辩证【灵魂】是什么。庄子说:人身上的骨头,九窍六脏这些东西,一个一个我都看得很清楚,一个个都可以拿出来解刨,到底哪个内脏是我跟它最要好的?我到底听哪个内脏的话?我是每个内脏都一样喜欢吗?还是比较偏心哪个内脏?还是说这些内脏是轮流当差?今天脚趾头当差用脚趾头想,明天屁股当差用屁股想?【我】到底在哪里呢?还是我们轮流当班长?他说想来想去,好像真的有这么个真正的【核心主宰】存在,这个核心的主宰,无论你在有形的世界能不能找到它,都不能否定它的存在。
庄子经过一番辩证以后,得到【人果然是有灵魂】存在的。
黑格尔的唯物论意思是:【我仅仅靠着物,去找到心】,马克思的理论是,只有【唯物】。但他们的基质都非常接近道家:【在这个世界找到科学正确的结果,得到普遍性的正确,去寻找真相】。
《庄子》的系统,是科学的系统,它是从【你不必相信】开始的,透过科学实验,到最后你越来越有体悟的过程。
所以,要实践庄子,就需要了解到【唯物世界的威力】,这个世界客观的环境,这样变,那样改,在那个结构之下,你的心就会受到【影响】,被影响成这样,影响成那样。【人心的自主权,其实比你想象的要小很多】。
《庄子》里有个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雀守着螳螂,却有一只大鸟,在后面等着吃黄雀,庄子就藏在最后等着抓鸟。结果被菜园主人,以为是小偷偷菜,追着打他。
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唯物结果。环境是这样的结构,你不知不觉就会对号入座。因为有甜头,不拿白不拿。所以,你在这样的客观环境结构里,不能确保你的心是欢喜的。《庄子》就会教你训练,透过<齐物论>的实践,获得【俯瞰力】的能力,看出这个结构陷进,走进去就会被伤到。
如果你今天要实践庄子基本功,【不辩论】,你就必须了解到自己生活的【客观结构】,会不会逼得自己去【辩论】。当你处在唯物结构的情境中,【想要去找到事实,承认事实,消去自己情绪】就会变得非常艰难。
最初实践庄子基本功的人,总会忍不住去劝身边的人,就会忍不住去动【辩论心】。庄子的基盘是【不忍耐】,也【不控制】。你要培养一个习惯,【别人不问你,你就不回答】。如果喜欢就另算,不喜欢,就【不去理他】。要学会对自己【诚实】,就要承认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以此来【减少】自己在生活里面的【辩论机会】。
当然,在实践庄子的时候,人就会有【进步】,就还需要有一个警惕,是养生主讲的【踌躇满志】。你做的好,有进步的时候,你必须要把【满出来的高兴拉回来】。因为你的高兴仍然是自己的【感觉太良好的自大,否定事实得太自信】。
当你真的有认真在实践齐物论基本功,就会慢慢体验到:每当自己搞错了什么事情,去找到更多的真相,把一个不实(不符合真相)观念拆解掉,你的人生就会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实相,新的变化】。
当你把【笼子的铁条剪断】,新的实相就会溜进来。你会看到【更不一样的世界,更有趣的一面】,会感受到我的人生在不断【拓展】,人生好有趣。一直会遇见人生曾经【遇不到】的事情,不管好坏,人生都会变的越来越有趣。如果真的有认真在实践,就会体验到一个【改运】的过程。
不去和人辩论,借着庄子正反合的技法,去搭建【桥梁信念】,打开更高纬度的视角,这是庄子式的人生方向。庄子会引导你,每个方向都去怀疑,去不断的扩展观察角度,不断的去突破心的认知极限。
整理于《庄子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