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国,日本终究不肯坐以待毙,风暴的下半场,还是来了!
12月20号,日本央妈搞了一场突袭式的“加息”,宣布十年期国债的波动幅度从0.25%放宽到0.5%,单从波动看,远不及美联储动则75个基点那么凶猛,可带来的影响却一点也不低。
2016年后日本国债利率被长期维持在0.1%,因为借钱的成本太低,不少资本借了日元,再抵押成美元,去其他市场套利,国际上有个名词,叫渡边太太,原本是指那些低息借入日元,投资境外高收益品种的日本家庭主妇,后来泛指此类套利交易。
2021年随着美联储开始加息,事情出了新的变化,加息带来的最直观后果,是美债利率的上升,面对欧美普遍4%的利率,区区0.1%的基准利率(波动上限0.25%),显然是无法满足资本。
债券价格和债券收益率向来是负相关,抛售债券的多了,必然引发债券收益率的上扬,近一年的时间,日债的收益率已经远超指定的0.25%,一度飙升到0.4%,这就使得还想维持超低利率,防止1200万亿的日债暴雷,就得不断的印日元,然后买国债。
问题是这么干,带来了两个直接后果!
一是抛盘太多,买入太少,不得已,日本央妈只得再次亲自下场,9月末,其持有国债总量首次超过5成,达到50.3%,高于三个月前的49.6%,可以说此时此刻,日本央妈成了日本国债唯一的玩家,再这么玩下去,日债的结局,只能是在彻底的丧失流动性之前,被资本吸干,一年内,日元兑美元下跌了24%,就是明显的做空,这还没算上贬值太多,贸易逆差带来的损失。
二是通胀开始失控,记得好长一段时间,日本为了解决流动性陷阱,对于通胀率能够达到2%,是乐见其成,可今年10月份,日本的通胀率十分罕见的达到3.7%,是1982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早已是其指定目标的近乎两倍,虽然有供应链和疫情的因素,印了太多日元却也是主因,日本的内需原本就差,工资也已经三十年没有上涨,高通胀这么一搅和,指不定一些滑落到生存边界之下的,就要学习英国,韩国的先进经验,出来整事。
总之,美联储加息一年,日本被折腾的不轻,为了防止日债暴雷,硬着头皮,加班加点的印日元买国债,结果日元贬值,通胀失控,直到12月份,美联储释放加息渐缓的消息,才让日本有了点喘息之机,以前波动到了0.25%,就要下场,现在把波动提高到0.5%,自己可以缓缓不说,投资者的收益提高了,也可减少一些抛售,增加一些买盘,顺手还能吸引一部分海外资金回流日本,这也是为啥消息出来后,日元兑美元,一度拉升到131。
看到这里,不少朋友大概会觉得日本的情况正在慢慢变好,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在日本宣布,利率波动从0.25提高到0.5的同时,同样表示把购债计划从7.3万亿日元提高到9万亿日元(675亿美元),这套方案一出,基本上就是把牌挑明了。
波动达到0.5之前就是第一道防线,只要不突破这个底线,为了日债的流动性,一些资本割点肉,吸点血,可以适当容忍,但是只要突破0.5,来到第二道防线,代表资本已经不满足于蝇头小利,为了防止系统性风险,休怪我加大马力,将火力从7.3吨提高到9吨。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日本的这次“加息”,更多还是一种表态,1200万亿的巨雷没解决之前,腾挪的空间实在有限,能够拖延点时间,等待美国经济进入实质性衰退,美国人自己受不了了,自然也能跟着安全着陆。
不过这个套路,对于美债,可就是雪上加霜,当天就刺激的美债利率一路飙升到3.7%附近(之前最低3.4%,现在3.75%),美联储加息缩表带来的最显著影响,是不分敌我的,造成全球流动性的急剧收缩,为了防止被自己的策略给爆了,美国还催生出鹅乌冲突,引导全球的资本回流到美国,从结果来说,其实是有点莫名其妙的,资金是拱来不少,强美元的台子也搭建了,奈何资本这次很是小心,完全没有如2018年,充当美股和美债的燃料。
前后折腾了不到一个月(2018年涨了一年,2022年跌了一年),全躲到了美国银行,说啥也不出来,最惨的是,戏都唱到这个份上,除了斯里兰卡爆了,其余的经济大国,或多或少虽有些损失,真正爆的的却一个也没有。
美联储的加息虽然接近终点,缩表也远不及预期(达到指定的一半),可至少半年时间内,5%的美债利率,悬在那里不会动弹,是大概率的事,眼下的全球市场,是一个十个锅九个盖的游戏,这边的锅多吸一点,那边的锅就盖不住问题,没了盖子,运气又不好,自己把自己整爆了,也没啥稀奇,所以全球的流动性风险,不仅没有告一段落,反而进入了最凶险的下半场。
利率的高低,往往代表着企业的生死线,一个市场经营的久了,很多生意都会逐渐饱和,利润率也会滑落到平均水准,好比一个饭店,如果都知道一年盈利高达30%,那么即使借钱的成本是10%,也会蜂拥而至,开的人多了,客流量却没有变化,30%的利润就会不断下降,直到达到10%的成本线,蓝海变红海,留下一地鸡毛,市场才会自发停止扩张。
各国降息的目的,其实就是把10%的借钱成本(比喻),人为的往下压,10%你做不了,8%,甚至更低一些,总该可以了,借的人多了,经济也就慢慢转起来,等到经济过热,银行就会收回廉价资金,市场进入下一个轮回,此外,以上这个循环只是实体产业,金融行业不向实体产业需要组织生产,只要有预期,有银子,涨的可比实体快多了,2020年疫情爆发后,美股能够翻一倍,美联储将利率拉到0,疯狂扩表下提供的无限火力,可是功不可没。
随着美债利率高悬在5%,这种好日子也走到了头,美联储作为全球的隐形央行,他要是提高利率,全球的借钱成本都得被动抬高,如此,各国陷入两难。
跟着加息,实体上,没了外国的订单,自己的内需又刺激不起来,以前能做的生意,现在不能做了,衰退的可能比美国还厉害,金融上更不用说,没了银子,同样推不起来,资本一看,实体和金融皆没有利润,不仅要带钱跑路,临走,1997年的东南亚危机,多数要再次上演,不跟,如土耳其一般,剑走偏锋,靠着疯狂宽松,刺激经济,让资本有利可图,坏处是,一旦收不住手,整成了恶性通胀,经济不仅要完,资本依旧要跑路,这种赌徒般的行为,有点余地的大国,都不敢这么干,这是彻彻底底的拿一国的国运做筹码。
总之明年尤其是上半年,远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风平浪静,甚至很可能是最危险的时候,美国心里很清楚,连续的加息缩表,美国衰退已经越来越明显,各国的泡沫至今未有刺破的迹象,自己的优势远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大,老拜头赶在象党入住众议院之前,豪送450亿美元(此前所有加在一起才200亿美元)以及爱国者防空系统,是典型想让鹅乌局势再度升级,为美国创造机遇!
放眼全球,我觉得能有一抗之力的也只有我国了,从2021年年中,我国就提前进入收缩期,为的就是防止遇到如今这种情况,有储备可打,之后的一年多虽然封封停停,内需很差,但胜在外需不错,源源不断的订单下,多少有些增量,维持着经济运转。

直到今年8月份,出口剧烈下降,这个模式就彻底走不通了,之前我们可以不顾需求,一边封控,一边生产,那是有外部需求兜底,现在再这么干,等于是在内需薄弱的情况下,增大了供给,后果是什么,大家都很清楚。
此外到了我国这一阶段,发展是不能停的,就业什么不用多说,产业升级更是急需银子,这时候要是内需拉不起来,资本又产生了此处潜力耗尽,准备跑路的想法,可是十分不利的,全球的经济到了如今这个地步,主要经济体,有一个算一个,还想走下去,借用别人的储蓄,发展自己的事业,是最正确不过的事,老拜头一直阻止资本流入我国,用意就在于此。
所以为了保障经济的连贯性,为了不让资本无所顾忌的跑路,甚至反向吸取世界储蓄,为我所用,让内需扛起大旗,是非常合理的事。
奈何不知是疫情引发的封停,还是全球经济的衰退,引发了普罗大众的普遍担忧,人对于不确定的未来,多数,不是去做什么富贵险中求,而是倾向于多储蓄来对抗风险。
结果双方就卡在这里,银行的储蓄一年增加了十几万亿,大家的信心跌入谷底,任你怎么撩拨,都无动于衷,在这么搞下去,通缩可就无法避免了,所以,为了产业升级,防止资本跑路,避免日本式的萧条,就只能把口罩摘了,给大家创造消费场景。
放开之后的很多事情,很多朋友,尤其是药品的缺乏,让很多人不满,我个人觉得除了外国的注水数据(还有拿钱作秀),一些人的“乐观”更是功不可没,某个张姓网红半年之前, 可是发表了诸如什么,无症状超过96%,发烧率4%,喝水就能缓解高烧,等等高见,要是左右,都充斥着这些言论,不“乐观”也是不可能的。
好在最难熬的第一波,进度条已经前进一半,不出意外的话,下个月基本上都要结束了,即使还有第2波第3波,那也是几个月之后的事,届时药企在供应上,应该已经解决了,再者从这几年的经历来看,病毒的传染性虽然在巨变,毒性却在下降,大家都有抗体的情况下,也不必太过担心。
最后说一个明年的逻辑,美国衰退,我国复苏,不少人想的是两着平稳交替,其实不是,美国衰退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不得而知,但我国的复苏,已经非常明确,不会那么强烈,用我们储蓄去拉美国的衰退,我们是吃饱了撑的,才会这么干,明年是个弱复苏,美国的衰退要是剧烈一些,咱们不太可能完全抵消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