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杜兰线一分为二的普什图斯坦,英国给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埋的雷
新航路开辟制后,英国借住地利优势,在全世界广占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
英国当时的国土面积高达3000万平方公里,这些领土遍布在世界七个大洲,当时的英国的GDP占全球36%以上。

虽然英国凭借坚船利炮,不断在全世界发动侵略战争,攻城略地,奴役各国,但毕竟人数太少,所以英国人面对被征服的广大领土内的人口众多的民族开始实行了分而治之的方式,比如在印度扶植各个土王,挑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而关系,在斯里兰卡让少数泰米尔人统治多数僧伽罗人,把自己打造成仲裁者的身份,来实行统治。

同时,他们以这些殖民地为基地,继续侵略与之相邻的国家,并强迫这些国家签订许多不平的条约,划分国境线。
这些国境线直到现在还给这些国家留下许多麻烦,纠纷不断。
这是西方殖民主义的罪恶。
我们这里就说说让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陷入长期纷争的杜兰线。

杜兰线,是1893年英属印度和阿富汗边界,由英国外交大臣莫蒂默·杜兰与英国扶植的阿富汗国王阿布杜尔·拉赫曼汗划定双方势力范围界限,作为阿富汗和英属印度的分界线。
这是一条不平等的条约,根据杜兰线把普什图族居住的地区即普什图尼斯坦的一半划给英属印度。
普什图人族是居于中亚、南亚的一个民族,为阿富汗第一大民族和巴基斯坦第二大民族。
普什图族占阿富汗人口的40%,占巴基斯坦人口的15.42%。
而划入巴基斯坦的普什图人主要居住在与阿富汗接壤的地区西北边境省,又称为开伯尔-普什图省。


印巴分治之后,这条长达2640公里的边境线成为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边境线,尽管它被国际认可为巴基斯坦西面边界,但阿富汗历届政府都不承认这条线,成为两国交恶的根源。
1947年9月,巴基斯坦申请加入联合国时,阿富汗投了惟一的一张反对票。
阿富汗驻联合国代表发言说:“我们不能承认西北边境省是巴基斯坦的一部分,西北边境省的人民没有得到机会去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即由他们自己决定:是独立,还是成为巴基斯坦的一部分。

1949年7月,阿富汗大国民议会宣布,废除1893年的杜兰协定等英国与阿富汗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在冷战时期,印度亲苏联,巴基斯坦亲美国,当时苏联和巴基斯坦之间的阿富汗则是美国和苏联争相拉拢的目标。
阿富汗王国首相达乌德汗要求美国支持阿富汗在杜兰线上的立场,但美国没有同意,达乌德汗一怒之下投靠了苏联。
后任阿富汗总统的达乌德汗自以为找到了靠山,公开支持巴基斯坦普什图人“民族自决的合法权力”,强烈地反对这边界并就此发动宣传战,与巴基斯坦关系十分紧张,双方的边防部队甚至发生过小规模的冲突。
但于1976年8月到访巴基斯坦时他就放软了态度,承认杜兰线是国际边界。
1978年4月,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公开支持巴基斯坦普什图人的自决要求,接见了流亡在阿富汗的巴基斯坦反对派导人,明里暗里给与了巴基斯坦普什图人许多支持。
在阿富汗的官方地图上,除了阿富汗领土之外,还包括了巴基斯坦的西北各省、俾路支斯坦等。当然,这也是地图开疆。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时期,被苏联扶持的卡尔迈勒傀儡政权自然也不承认杜兰线。
卡尔迈勒号召所有的普什图人都统一到阿富汗,并把巴基斯坦的西北边境省称之为“神圣的土地”。
1996年塔利班执政后,拒绝不承认杜兰线,虽然它是由巴基斯坦扶植壮大的。塔利班甚至支持巴基斯坦境内的普什图分离势力,后来他们形成了巴基斯坦塔利班。
2006年2月,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总统卡尔扎伊公开抨击“杜兰线”是一条“令人憎恶的线”,并表示他“永不承认”杜兰线是两国边界。

即使有这条边境,但对于普什图人来说跟没有一样,杜兰线两侧的普什图人经常来往。许多部落地区的普什图族和阿富汗相邻的地区往往会过边界去参加婚礼、家庭聚会,或者“支尔格大会”(联合部落委员会)等。
苏联入侵阿富汗后,许多阿富汗人逃亡到巴基斯坦,居住在西北边境省。西方和巴基斯坦在这里建立了许多难民营,开办了许多宗教学校,开辟了许多运输线支援阿富汗人的反苏游击战。

对于巴基斯坦来说,杜兰线非常棘手。
一方面,它继承了英帝国的遗产,占据了杜兰线一侧的大片普什图斯坦的土地,这些土地约占巴基斯坦领土的一半,巴基斯坦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让这一半领土“回归”阿富汗的。
但另一方面,它必须饱受阿富汗历届政府和国内普什图族民族主义者对“普什图斯坦”统一的渴望而引发的长期的敌视和战争,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这里,以保持对这里的控制。
杜兰线成了一块烫手山芋,让巴基斯坦舍不得扔,但又吃不下。
究其原因,当然是英国当年发动侵略战争,随意划定国界线给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两国留下的纷争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