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片背后:致敬爱尔兰国父迈克尔·柯林斯--伟大的爱尔兰抗英独立战争

2021-01-28 12:43 作者:林顿诗人埃尔文  | 我要投稿

    为了能让大家更容易看懂这部电影,我在这里就给大家简要科普一下这段历史,也为大家展现真实的迈克尔·柯林斯。

        迈克尔·柯林斯身世

    历史上爱尔兰国父迈克尔·柯林斯出身在爱尔兰的一个多子女的农民家庭(家族曾经是贵族,后来没落了)。他父亲虽然是农民,但也参加过爱尔兰独立斗争事业,此外其它人也给予了柯林斯积极影响,这让柯林斯最终也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加入了爱尔兰共和党人兄弟会(IRB)。

爱尔兰国父迈克尔柯林斯


    爱尔兰为何寻求独立 

    历史上爱尔兰岛的居民自然不欢迎英国殖民者的到来,但英国终究还是在1803年通过相关法案将爱尔兰兼并。宗教方面1541年英国推行过宗教改革引起爱尔兰人强烈不满,1803年正式兼并后英国向爱尔兰北部输入新教徒移民进一步激化了宗教矛盾(多数爱尔兰人信奉天主教)。而让爱尔兰人与英国彻底决裂则是1845年发生的持续了5年的爱尔兰大饥荒:虽然有自然因素,但英国政府的无动于衷也是导致饥荒加重的原因,大饥荒让约100万爱尔兰居民被饿死。这场灾难后,爱尔兰人民的民族意识被唤醒,走上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斗争的道路。

    可以说,爱尔兰选择独立几乎完全是英国政府逼反的结果。

              爱尔兰独立战争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爱尔兰独立运动此起彼伏,均遭到英国人政府的镇压。但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的衰落给了爱尔兰一个绝佳机会。

    1916年复活节周,爱尔兰共和派在都柏林多处发动武装起义,史称复活节起义。这场斗争虽然失败,但该事件为爱尔兰独立道路转折点:越来越多的选民转而支持以暴力方式赢得独立。而英国的镇压和之后的枪毙革命者的行为导致爱尔兰公众舆论支持起义。

1916年复活节起义的失败

    迈克尔·柯林斯也是复活节起义参与者,起义失败后他也遭到了逮捕,大赦后才被放出来。对于复活节起义他认为这是场军事灾难,是鲁莽的行为。实际上他希望能以损失较少的游击战打击英国人。不久,柯林斯加入了爱尔兰民族主义政党新芬党,并成为了其中的领导成员。1918年柯林斯还当选英属爱尔兰议员。

   

爱尔兰独立宣言

爱尔兰独立战争源于1918年大多数英属爱尔兰议员单方面组建独立的“爱尔兰国会”。第一届爱尔兰国会宣布爱尔兰独立,组建爱尔兰共和军。1919年两名皇家爱尔兰保安团成员被共和军杀死,宣告了独立战争的开始。

第一届爱尔兰国会成员,红圈内为当时的迈克尔·柯林斯
独立战争期间,蒂珀雷里志愿军第3旅

    爱尔兰共和军开始攻击英国政府财产,发动奇袭以获得武器和资金,锁定及杀害高级英国政府官员此外爱尔兰共和军也会在郊外伏击。共和军的主要打击目标大体上是皇家爱尔兰警队——共和军视其为英国政府在爱尔兰的耳目,保安队成员以及营房(特别是孤立无援者)容易受到攻击,它们是共和军非常需要的武器来源。

都柏林街头上的爱尔兰警察和英军士兵
某个爱尔兰共和军游击单位

    对于共和军的活动,一开始广大的爱尔兰民众并不欢迎,但面对英国政府在镇压活动中的广施暴行、破坏财物、随意逮捕和无故枪决的浩劫,转而也支持共和军的行动。

英军士兵搜查一名手无寸铁的爱尔兰平民

    共和军得到爱尔兰民众广泛欢迎,民众拒绝为保安团与英军提供情报,也经常提供在“跑路”的共和军安全的屋子与物资。不过新芬党领导人埃蒙·德·瓦莱拉从美国返回时在爱尔兰国会要求共和军用常规军事手段对付英军,否则英国政府就会将其描述为恐怖主义团体---这个不现实的提议立即遭到了拒绝,但多少显示出有新芬党领导人与战争实际脱节。(德瓦莱拉当时去美国寻求支持,美国有许多爱尔兰裔居民)

    英国选择强硬的武力回应,英方建立两个准军事警察组织辅助保安团,其中就有黑棕部队(大多由一战后复员老兵组成)。很快黑棕部队由于酗酒和军纪不整恶名远扬,另一支准军事警察部队也一样臭名昭著,这两支部队极大损害了英国政府在爱尔兰的形象。

时任英国陆军大臣丘吉尔组建黑棕部队,他也因此成为爱尔兰共和军刺杀目标

    英国在爱尔兰的报复行动无疑是火上浇油的。诸如抢劫、焚烧设施的行为都是常规手段,甚至还有无故枪击平民的行为。比如1920年夏,为了回应共和军行动,黑棕部队在爱尔兰全境焚烧和掠夺了一大批小镇。此外英国也严厉惩处共和军被捕人员及同情者,多名共和军人员被枪决。

参与镇压共和军的英国部队

    柯林斯在整个独立战争中扮演着主要领导角色。他除担任情报部门主管,还被埃蒙·德·瓦莱拉指定为财政部长。令人惊讶的是他能在英国人眼皮底下以国家贷款名义筹集一大笔资金来资助爱尔兰共和国 。就连列宁也向他借了一笔钱来支持苏俄,以俄罗斯皇冠上的珠宝为抵押———日后在国际场合上苏联是唯一承认爱尔兰共和国合法性的国家。

    为了对抗英国,柯林斯后来构建了十分有效的间谍网:由当局机构中的同情者组成。此外还成立了暗杀小队,此小队任务是干掉英国在爱尔兰的特工及间谍。据说柯林斯还参与武器走私活动的管理。

爱尔兰共和军暗杀小队中的一个派别“开罗帮”

 

影片中一名都柏林警局G处同情者(左)秘密联络柯林斯(右)

    柯林斯是领导爱尔兰共和军分散化游击行动最主要的组织者之一。他的“飞行纵队”战果尤为显著:在1920年春,柯林斯的手下暗杀了12名都柏林警察,还有一些打入共和军内部的密探,重创了都柏林警局用于处理共和军活动的办事处G处。1920年11月21日,柯林斯的小队(“开罗帮”)又在都柏林干掉了18个英国特工,这震动了英国当局。

    为了报复柯林斯,黑棕部队制造了“血腥星期天”惨案,导致14名观看足球比赛的平民被杀。为了抓住或击毙柯林斯,英方还悬赏一万英镑,使得柯林斯的名气甚至比共和军还大,绰号“大家伙”😁。

影片中“爱尔兰皇协军”制造“血腥星期天”

    在整个独立战争期间,暴力活动不断蔓延,共和军在爱尔兰岛的南方和北方继续以突袭或暗杀形式打击英属爱尔兰当局,还将战火引到了当今的北爱尔兰地区,北爱尔兰地区冲突尤为复杂,主要是民族主义的天主教徒和联合派(保皇)的新教徒之间的冲突。

    共和军也有重大损失,最大的单次行动损失发生在都柏林,即1921年共和军“都柏林旅”的占领和焚烧海关大楼的行动。高层希望以此能展示英国在爱尔兰的统治不堪一击,但这确实是一场不亚于1916年那一次起义的惨败:5名共和军被打死,超过80名共和军被捕,这证明共和军仍无法在常规作战上对抗英国。此后大多数共和军单位开始长期缺少弹药,游击战成效大幅度下降。为了避免长期作战,柯林斯等人曾制定了“将战争引向英国”的计划,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被放弃。

被焚毁的英国驻爱尔兰行政中心-都柏林海关大楼

                      英爱和谈

    虽然共和军面临着极大困难,但英国政府的日子也不好过,英国在此战中的人力财力不断损失,英国在爱尔兰的暴行也受到国内外谴责,英国议会其它党派也反对劳合·乔治首相将战争坚持到底的行为。

    英爱双方选择重新展开对话,“爱尔兰共和国总统”埃蒙·德·瓦莱拉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首先达成停火协定,接着埃蒙·德·瓦莱拉指派柯林斯和亚瑟·格里菲斯等人就爱尔兰问题去英国进一步谈判。

    最终,1921年英爱双方达成《英爱条约》,爱尔兰独立战争正式结束。根据条约爱尔兰被分割成两部分,南部26郡,成立爱尔兰自由邦,北部6郡(即北爱尔兰地区)则留在英国新的爱尔兰自由邦将会是一个自治领,享有广泛的自治权,英国在自由邦政府体系内仅保留象征性权力---自由邦总督。

爱尔兰和北爱尔兰

    不过北爱的冲突一直持续到1922年结束,那时共和军与英军部队在新的边境线上仍有零星冲突,这说明了柯林斯对条约的观点:并非最终解决方案,仅是“垫脚石”。即便是成立自由邦后,柯林斯也在秘密为北爱尔兰共和军提供支援,包括将接收的英国武器转交给他们。虽然这项活动后来因英方压力被迫停止,但如果柯林斯还活着,他就会利用一切机会在北爱尔兰展开游击战,使南北爱尔兰最终统一。

        爱尔兰内战与柯林斯之死

    对于此条约,埃蒙·德·瓦莱拉等共和运动成员拒绝接受,首先,柯林斯未经他本人及内阁授权就签署条约。其次 ,他们反对将爱尔兰变成英帝国之下的自治领,他们仍希望能直接建立共和国。柯林斯则认可这项条约,因为英国不肯让步,它不可能给共和式政府开绿灯,毕竟英国仍有实力继续战争,而共和军已无退路。柯林斯同时还认为,成为自由邦仅仅是权宜之计,爱尔兰会在此基础上最终演变为共和国。

    条约在国会中以64票对57票得到通过,柯林斯和格里菲斯等务实的支持条约派赢得胜利。新的自由邦临时政府建立,其中格里菲斯成为总统,柯林斯担任临时政府总理。而新芬党从此走向分裂。

自由邦政府主要领导人亚瑟·格里菲斯(左)和迈克尔·柯林斯(右)。这个过渡政府本质上是1918年延续下来的“爱尔兰共和国”政府

   

1922年,由支持条约的共和军组成的爱尔兰自由邦军队入驻总督所在地都柏林城堡,降下英帝国的旗帜

    埃蒙·德·瓦莱拉等共和派选择退出国会。柯林斯做出妥协,他建议支持和反对条约的两派参加大选组成自由邦的联合政府。他还建议制定具有中间立场的自由邦的共和宪法,并尽一切可能统一军队。当时共和军已经分裂,他想用一切努力阻止内战的发生。

    然而英国否决了共和宪法。此外支持条约的党派在随后的自由邦临时政府大选中完胜,更加刺激了反条约的共和军。在1922年,反条约共和军占领都柏林爱尔兰最高法院以挑战自由邦政府。柯林斯本来想避免内战,但因为英国施压和反条约共和军的绑架自由邦军人的行为,他不得不选择动手,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炮击堡垒,由此内战爆发。

爱尔兰内战。自由邦军队接收了许多英国武器,包括火炮和装甲车。反条约共和军仍以轻武器为主。

    很快交火从都柏林街头延伸至全爱尔兰,成为军队总司令的柯林斯不得不下令自由邦军队向昔日的战友反条约的共和军进攻,在英国武器支援和爱尔兰公众支持下迅速控制多处地区,而反条约共和军再次以游击战对付自由邦军队,或者是暗杀自由邦政府人员。

出任自由邦军队(国民军)总司令的迈克尔柯林斯

    正如电影所说的那样,尽管柯林斯和他的同僚指挥自由邦军队取得了许多胜利,但他还是大意了:他的车队在郊外遭到反条约共和军伏击,他本人也遭狙击身亡,年仅31岁。柯林斯的死震惊了爱尔兰,爱尔兰人民在都柏林为他举行国葬,数万人前来悼念并向他致以敬意。 

这样一位年轻领袖就这么去世,令人惋惜

                          后续

    柯林斯的死并没有使自由邦政府屈服,自由邦部队最终在1923年取得胜利,成千反条约共和军成员(包括领导人埃蒙·德·瓦莱拉)被自由邦逮捕,当时他们已经放下武器回家。

    而埃蒙·德·瓦莱拉,这位柯林斯在国会昔日的对手,选择加入自由邦宪政体系,他和支持者们在1926年创立了共和党,1932年上台组阁,开始为逐渐将自由邦演变成共和国而斗争——这正是柯林斯的理念。他的继任者最终在1949年让爱尔兰成为共和国,退出英联邦体系,并保留着对北爱尔兰主权的诉求。在其晚年,作为爱尔兰共和国总统,当问起所犯的最大的政治错误时,埃蒙·德·瓦莱拉答道:“没有接受(英爱)条约”。

1930年代的埃蒙·德·瓦莱拉

    大多数爱尔兰政治党派都承认迈克尔·柯林斯对现代爱尔兰国家建立做出的贡献,尊称他为国父。他也是现代政治党派爱尔兰统一党的运动遗产和象征。

昔日对手的认可

    颇为戏剧性的是,当今爱尔兰两大政党----统一党和共和党,某种程度上代表的是内战时代支持条约派的和反条约派的阵营,直至70年代爱尔兰政坛上几乎所有的著名政治家是内战老兵,他们的子女也大多成为政治家,这严重影响了两党的关系。此外,近几年新芬党势力也在重新崛起,抛却历史,获得年轻人支持。

从上到下:爱尔兰新芬党、爱尔兰统一党、爱尔兰共和党

(这里说的爱尔兰共和军是“老共和军”,关于现在的爱尔兰共和军组织有时间的话会讲)

    



影片背后:致敬爱尔兰国父迈克尔·柯林斯--伟大的爱尔兰抗英独立战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