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鱼鹰社】二战日本的亚洲盟军

2021-01-28 12:39 作者:格林机铳  | 我要投稿

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Men-at-Arms(MAA)系列第532号:日本的亚洲盟军(1941-1945)-Japan's Asian Allies 1941-45。原作者Philip Jowett,绘图Stephen Walsh。以下是该书的封面:

A:“满洲国”和内蒙古


A1:步兵轻机枪手,“满洲国”陆军,1944年


“满洲国”的陆军穿着与日本陆军相似的制服,但他们有自己特殊的野战帽和徽章。相比日本陆军的款式,他们的帽子帽顶要平一些,上面佩戴“满洲国”的被花冠环绕的五色星帽徽(颜色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黄/黑/白/深蓝/红)。陆军保留了中国的M1930式土黄色制服,冬季版为毛料,夏季版为棉制(如图所示)。上衣的领章牌上分别展示着数字“2”和“8”,这指代的是部队番号;纵向步兵红色肩章上的三颗黄色五角星代表了上等兵军衔。上衣和半马裤(一种锥形裤子)是之间有一定色差的棉布制作的。他的靴子是日本人的棕色皮革版,这和他的携行装备所使用的材料一致。轻机枪是6.5毫米口径的M1922“大正十一式”;由于替代型号产量不足,日本陆军也一直在使用这种武器。


A2:骑兵一等兵,内蒙军,1943年


这名士兵身穿日本帝国陆军的冬季制服,但毛皮帽子上佩戴的是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内蒙古的军队使用的那种中央带黄色圆盘的蓝色珐琅质五角星。需要注意的是,为日军特别装备的这种带毛衬里的冬季大衣采用蓝色肩章,这种颜色是内蒙古军各兵种通用的,上面的代表军衔的两颗星以日本人的样式排列(日本陆军的士兵分三个等级,用1到3颗星代表)。士兵的其余制服和装备都是日本陆军的标准装备,其中包括一双珍贵的骑兵靴;直到1937年更高级的统一着装标准采用之前,蒙古骑兵一直使用他们自己的软靴。另外,他的武器是日本帝国陆军“塌鼻子”的四四式(M1911式)骑兵卡宾枪,它拥有一体式的折叠刺刀。至少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内蒙古军旗被使用。这名士兵的袖标和旗帜上的图案都是骑兵惯常使用图案的变体;还有一种旗帜是蓝底的,中央是黄色的弓加箭袋图案。


A2a:内蒙古军的帽徽,依据一名曾经在内蒙古军服役的日本军老兵作家的描述绘制。


A3:白俄志愿兵,“满洲国”陆军浅野旅,1941年


这个旅招募自20世纪20年代初逃离苏联的白俄移民。他们和他们的子弟往往渴望加入亲日和反苏的军队,伪满洲国政府的日本“顾问”们认为,如果与苏联再次爆发战争,他们将是一笔有用的资产。这名士兵穿日本陆军基本型的夏季制服,肩头佩戴的是老的五式(M1930式)军衔肩章。在他胸前佩戴的是该旅特殊的布面徽章,它采用俄罗斯标志色白、红、蓝三色的十字架,同样的图案也出现在他的小号上挂的旗帜上。另外,日本的M1932式钢盔在“满洲国”军队中被广泛使用。

B:中国的“南京政府”


B1:汪精卫,1942年


南京“重组政府”的这名傀儡领导人兼总司令穿原中国军队的军官毛料制服,但帽徽是南京伪军的版本,而领章是属于他独一无二的款式。帽徽是仿制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图案设计,不过加上了一圈红色外边缘。这一图案的小号版本还同时出现在镀金色领章的前端,它后面是金色的三角扣型章。在一次视察性的阅兵中,汪精卫佩戴了白色的礼服手套,同时携带原中国军队陆军军官版本的马刀。


B2:骑兵下士,1943年


本图还是一样的人物的制服和中国军队的几乎一样,其中包括了带青天白日蜡贴徽章的德国M1935式钢盔。军衔领章系统也是依据中国军队的款式序列,采用了三角形和短杠式徽记,但有些领章上增加了阿拉伯数字以指代佩戴者所在的师。他们的大部分武器都来自被占领的中国军队的军火库,这名骑兵得到了一支比利时FN公司制造的7.92毫米口径毛瑟M1924式短步枪。图中隐蔽看不清的是两条布制弹药背囊(参见图B3)。军旗与中国军队的军旗相同,只是在军旗的顶部增加了一面黄色的三角旗,上面写着汉字“和平反共建国”。这是汪精卫的日本主子执意要求增加的,以强调对共产主义的共同仇恨。


B3:一等兵,江门,1944年


在远离“首都”南京的地方,名义上隶属于汪精卫政权的军队往往衣着和装备都很简陋。这名装备糟糕的步兵来自遥远的南方省份广东,他属于原来由国民党军官指挥的一支地方军队。他的帽子是大多数国民党军队都戴的那种标准的浅灰色棉帽子,但帽徽是南京“政府”的。一份美国的情报显示了图中这种黑色棉制服(但这份报告中的人物戴的是和制服同样材质的带帽舌的常服帽)的存在。作为军衔标志,代表接受过训练的士兵的两颗星徽缝在了袖子上,胸前蓝底黄字的布片则是他所在部队的识别标志。士兵的基本装备包括了两个布制弹药背囊,背囊上的弹药袋用绳带扎紧。他的武器是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步枪,这是德国的M1888式步枪的中国仿制版。

C:缅甸


C1:军旗手,缅甸独立军,1942年


1941年到1942年间,缅甸独立军的志愿兵们所穿的服装都是军服和平民服装的临时组合;流行的软木遮阳帽是私人购买的物品。日本人的热带衬衫和短裤是由他们在海南岛训练时教官们捐赠给缅甸独立军的。他的左袖子上佩戴着缅甸国家标志色黄、绿、红三色的臂章;其他的袖标上的图案则是用来代表不同兵种的。虽然绑腿是日本人的,但士兵的鞋子是他自己的,而缴获自英国人手中的点455口径韦伯利左轮手枪则装在织物手枪套里,固定手枪套的则是民用皮腰带。图中这种旗帜是缅甸独立军使用的第二个版本,在绿色的底面上展示了1885年以前缅甸王室的象征——孔雀以及额外添加的四条红色闪电。


C2:昂山,缅甸国防军,1943年


图中昂山总司令身着1942年至1943年间的缅甸国防军制服,而缅甸国防军是日本人第二次尝试组建的缅甸军队。昂山的日本野战帽上带有黄色帽带和采用黄色背板的黑色星形帽徽。日本陆军的黄棕色八九式(M1938式)毛料军官制服是在访问日本时穿着的;在缅甸的炎热天气里他更合适穿着棉质服装。在金色的日式少将军衔领章后面是独特的黄色圆盘型布面领章,上面展示着孔雀图案。在访问日本期间,昂山被授予了樱花勋章,他还拿着一把军官等级质量的武士刀,1941年至1945年间,有几把这样的刀赠送给了亲日军队中一些受青睐的军官。


C3:一等兵,缅甸国民军,1944年


缅甸国民军作为新“独立”的缅甸的军队在1943年成立,它继承了缅甸国防军的领导层和工作人员,然后只是稍作了重组。这名年轻士官戴土黄色野战帽,它带有惯常的黄色帽带和黑色星形帽徽。在他的棉质衬衫上展示了1944年开始采用的新式绿底白色军衔领章系统。在士兵的左胸口袋上方佩戴的白色带子上用日文写着他的名字和所在部队。裤子和深色绑腿以及绑腿上方的交叉绑带都是日本陆军的标准装束,而他的足袋鞋则是帆布加橡胶材料制造的。战争后期生产的日本腰带和三只弹药盒(其中一只在身背后)都是胶化帆布制造的,可能是浅土黄色或是发红色的土黄色的。缅甸国防军的标准个人武器是三八式步枪和一一式标准轻机枪。

D:印度国民军


D1:一等兵,马来亚,1942年


这名一等兵属于1942年由莫罕·辛格领导的“第一版”印度国民军。他穿的原英属印度陆军的土黄色训练服在左袖子上展示着白色圆型臂章,臂章上带橙色、白色和绿色边缘(由内到外),臂章上的图案包括了带红色圆型中心的棕色八角星、交叉的三色旗以及“INA”字样(印度国民军的缩写)。臂章之上的单一一条白色横杠代表了他的军衔。士兵戴MkII型钢盔,装备37年版织物装备(腰带、背带、“通用包”、水壶套、刺刀挂钩和常见的“小背包”),这都是缴获自英国在新加坡的仓库的。英国战败后被缴获了成千上万支枪,其中这支点303口径的李-恩菲尔德(SMLE)步枪被再次装备——这些前英军士兵在几个月前投降时上缴的就是这些武器。


D2:中尉,印度国民军(INA),自由印度党,1943年


这名锡克族中尉属于沙哈斯·昌德拉·鲍斯(Subhas Chandra Bose)在1943年组建的第二代印度国民军,同时他也属于政治-军事组织“自由印度党”,该党将负责未来所有“被解放”的印度领土的管理。他的土黄色头巾上佩戴着印度国民军的锡制徽章,无论军衔如何,所有志愿兵都会使用它。制服的其余部分都是原来英国人的,其中包括一套土黄色训练夹克加裤子以及一双黑色皮靴。带红色滚边的肩章上展示着两条象征军衔的蓝色短杠,它们之下是“INA”字样。印度国民军的徽章钉在他胸前,黄色臂章则是属于自由印度党的,图案为著名的德里红堡的图案。另外,中尉的英国织物腰带上固定的手枪套里装着点38口径恩菲尔德2号左轮手枪。


D2a:印度国民军的徽章


D3:中士,占西女王团,缅甸,1944年


“占西女王”团由女激进主义者拉克希米·沙加尔(Lakshmi Sahgal)建立并命名,而占西女王是1857年至1859年间印度大兵变(今天被称为第一次印度独立战争)的一位著名女英雄。这名志愿兵的野战帽上配有印度国民军惯常的锡制帽徽。这种最早一版的连身制服具有实用设计,同时也照顾了年轻女性志愿者的羞怯感,另外,它的裤腿是焦特布尔风格的。她右胸前佩戴着印度国民军徽章和印度独立联盟的圆形三色章,带三条白色横杠的臂章则代表了中士军衔。她的棕色皮革装备是日本人提供的,是荷属东印度仓库中缴获品。同样来源的荷兰版6.5毫米口径曼利夏M1895式卡宾枪相比之前的点303口径SMLE步枪(许多在英国人的第一次空袭中损失掉了)更适合身材纤细的年轻女性。

E:泰国


E1:步兵列兵,掸邦,缅甸,1942年


缅甸境内的这名士兵穿绿黄色的夏季棉制服(包括了步兵领章、锥形半马裤、绑腿和棕色皮靴)。他的头盔是泰国版的法国阿德里安M1915式钢盔,钢盔正前方是黄铜色的“脉轮”(chakra)图案徽章。棕色皮腰带上支撑着两个弹药盒和一只刺刀鞘,两者都是他的泰国46型毛瑟布枪的配套品。另外他还拥有一只战前的英国式样织物背包。


E2:军旗手,本土防卫学生团,1941年


这是一支类似于希特勒青年团的组织,其成员作为泰国军队的预备士兵接受军事训练。1941年12月8日,日本为了“正式”入侵缅甸侵犯了泰国领土,这虽然得到了泰国政府的允许,但泰国方面仍然动员了学生团的一支部队在Nang Sang桥去抵抗日本军队。很快双方都下达了停火命令,銮披汶元帅领导的亲日政府很快就与日本正式结盟。图中这名旗手穿标准的青年团制服,它包括了带黄铜色帽徽的大盖帽、浅黄色棉衬衫和短裤、黑色毛料袜子以及黑色皮鞋。在他右胸前口袋上方展示的是泰国陆军的徽章,衣领上佩戴的是交叉的武器图案的领章,肩章带上则有代表军衔的两条黄铜色的小V字章。泰国军队的所有军旗都是类似的设计——脉轮符号(chakra)重叠在中央的蓝色条带上。旗杆上的彩带是颁发给拥有良好操行或参加过某些特定战役的军事单位或学生团部队的。


E3:陆军元帅銮披汶·颂堪,泰柬边境,1942年初


担任国防部长时年44岁的銮披汶元帅是1941年到1944年间泰国的实际统治者。图中表现了与印度支那的维希法国军队进行边境战争之后他视察前线时的情况。图中他穿着标准的泰国军官绿黄色制服,戴棉质的大盖帽,帽徽为镀金色的军官版本。上好棉质面料制作的上衣佩戴金色辫纹肩章,肩章上拥有代表元帅军衔的金色泰国王冠加交叉的权杖图案的徽章。銮披汶最初是一名炮兵军官,所以他保留了他原来所在部队的领章,也就是交叉的大炮上方加王冠图案的徽章。军官版马裤和黑色皮靴是这身制服的最后组成部分,武装腰带上固定的手枪套里装的是7.65毫米口径的比利时FN-勃朗宁M1900式半自动手枪。

F:印度尼西亚


F1:“兵補”志愿兵,爪哇,1943年


印度尼西亚的大多数志愿兵不是穿着被击败的皇家荷兰东印度军队的制服(包括很多新征募的人员)要么就是穿使用荷兰人的库存布料重新裁剪的制服。图中这名全副武装的“兵補”志愿兵穿的就是原来皇家荷兰东印度军队的M1937式棕绿色制服,但配上了新的徽章。他的日式野战帽上带有日本陆军的黄色五角星帽徽。上衣的立翻领上配的蓝色领章,领章上展示代表一等兵的两颗黄色军衔星徽。左胸前口袋上方的白色亚麻布布块展示着日本太阳旗图案和表示他所在部队的文字,而右胸口袋之上的长布条则是日文的个人身份证明。毛料绑腿和黑色帆布/皮革野战鞋也是来自皇家荷兰东印度军队的库存的。因为在易受攻击的岗位中工作,他得到了一挺缩短版的6.5毫米口径M15式马德森轻机枪为自己提供安全保障,这是皇家荷兰东印度军队的标准班用轻型自动武器。更为常见的一种武器是荷兰东印度军队特有的缩短版的警官版“克利旺”(klewang)战刀,它装在棕色皮腰带上悬着的刀鞘里。


F2:旗手, 乡土卫国义勇军(PETA),爪哇,1944年


PETA的征募人员穿着与“兵補”类似的制服,而高等级人员通常穿的是采用原来皇家荷兰东印度军的布料制作的日式制服。不过,这位低阶的班长穿了一件仿造日本陆军式样的热带上衣,它是由常见的原荷兰东印度军队的制服布料制作的;下翻领上的蓝色领章上带有一条代表军衔(相当于一等兵)的黄色宽条带。旗手还戴了一顶当地制造的日式野战帽,帽子上佩戴黄色星徽;他穿着来自日本陆军的白色棉布衬衫和日式半马裤,与之搭配的是原来荷兰东印度军所使用的骑兵护腿和军靴。PETA的旗帜上有写着部队标识的白色布片,带雕刻的硬木旗杆顶端是樱花样式的旗杆头。另外,士兵的手枪套里装的可能是11毫米口径的荷兰老式M1873式左轮手枪。


F3:警官,警察训练学院,爪哇,1944年


1943年在爪哇成立的五千人的准军事警察部队拥有良好的制服和武器配备。这名警官在雅加达的警察学院里从事教职工作,他穿的土黄色上衣制服似乎是从荷兰皇家东印度空军的仓库里缴获来的,警校的学员们其实也穿这种制服。在1944年4月,爪哇岛的其他警察也开始用这种服装替代他们以前的绿色制服,那种制服搭配的是原来荷属东印度军队的大盖帽,但正前方佩戴的是珐琅质的日本旗图案帽徽。这名警官的身份通过环绕红色帽墙的金色辫纹条带来体现,而帽徽则是日本“警保团”(Keibodan)组织的布制徽章。上衣翻领上的红色领章上佩戴着两颗金色五角星(代表相当于中尉的警衔)。浅土黄色衬衫、黑色领带、马裤和黑色马靴似乎也都是来自于荷兰皇家东印度空军的库存的。另外,警官的随身武器是一把未做过改动的“克利旺”(klewang)战刀。

G:菲律宾、马来亚和新几内亚


G1:中士,菲律宾警务局,马尼拉,1943年


1942年,日本人组建了新的菲律宾警察机构——“警务局”。他们的制服是土黄色布料制成的,草编遮阳帽通常在阅兵场合上使用,而常服序列制服中还包括了日本式的野战帽。图中中士在他的头盔前方佩戴了1943年开始采用的银花帽徽,当时的“总统”劳雷尔下令将战前的美式徽章替换成更具菲律宾特色的徽章。衬衫搭配了领带、土黄色长裤和棕色军鞋。在左胸前口袋上方的银色盾型章上展示着与帽徽相同的图案以及像“B165”这样的刻版个人编号。他的军衔展示在衬衫的领子上,红色的条型章上展示着三颗金星;奇怪的是他还在袖子上佩戴着三条红色倒V字章,这可能是对战前警察风格的一种复刻。他的棕色皮带采用尺寸很大的黄铜扣板,上面带有花型徽章和“Constabulary”(警察)字样。他还配备了一支前菲律宾军队的点30口径恩菲尔德P-17型步枪,它们和斯普林菲尔德M1903式步枪一样都是供警察使用的。


G1a:1943年开始采用的警务局徽章。


G2:菲律宾爱国联盟志愿兵,马尼拉,1944年


1944年末,这支最亲日的菲律宾准军事组织由多支部队合并组建完成,他们成为了帝国日本陆军的辅助部队并最终全部配备了步枪。一位目击者指出,1945年时,这些志愿兵中的一些人戴着1942年缴获的美国人的M1917A1式钢盔,另有一些人得到了美式的蓝色斜纹棉杂役服,,它们是1942年驻菲美军的一些部队使用过的。当然,这名志愿兵的衬衫是平民物品,显然他还没有得到1944年12月在菲律宾爱国联盟成立大会的阅兵式上他的同志们所穿的那种全套的日本制服。他的左袖子上佩戴红色袖标,上面是菲律宾爱国联盟的标志,这是显示对日忠诚的象征;当这支志愿部队的人员伴随日军作战时,他们通常会被授予一只带有红色日之丸图案的白色臂章。他身上临时当作制服的元素还包括一条捐赠来的日本热带短裤以及一双民用的帆布/橡胶“平底鞋”。约5000人规模的这支志愿部队大多数装备的都是日本的三八式步枪及其配套的皮腰带和弹药包。


G3:“志愿军”(Giyugun)士兵,马来亚,1944年


作为占领军的日本第25军将马来亚改名为马来,他们一方面在当地继续迫害华侨,一方面成立“志愿军”和“志愿团”以招募马来人和印度人。这名马来人志愿兵穿戴日本人的热带制服,其中包括了野战帽、衬衫和短裤,此外还搭配民用白袜子和黑色帆布鞋。衬衫的左胸口袋上方是一块中间带有日之丸的白色亚麻布块,上面用日文写着志愿兵的名字和所在部队。右胸口袋上方的红色矩形徽章之上除了一颗代表军衔的黄色星星,还有一只红色三角形图案。这名士兵拥有一支原英军的点303口径SMLE步枪,并配备英国的M1908式织物载具装备,在1941年至1942年间,这些装备一直被存放在当地的仓库里。


G4:部落志愿兵,荷属新几内亚,1943年


日本驻军对于有效占领西新几内亚来说数量远远不够,因此他们利用当地部落之间的对抗招募了一些所谓的亲日志愿部队。图中这名志愿兵得到了一顶帝国日本海军的白色夏季野战帽和一件白色衬衫,衬衫下摆掖在他自己的土黄色短裤里。另外,他像往常一样光脚不穿鞋。左胸前则缝了一块典型的日本太阳旗徽章。无论得到一支什么样的枪他都会很高兴的,哪怕是他手中的这种11毫米口径古老的Beaumont-Vitelli M1871/88式步枪,这是从1942年以前的荷兰驻军军械厂里缴获的。

H:婆罗洲、苏门答腊、越南和缅甸


H1:志愿团志愿兵,沙捞越,1944年


北婆罗洲的“志愿团”是由日本主子武装的另一个组织。他们戴配有日本帽徽的野战帽,穿热带衬衫、短裤和帆布/橡胶材料的“平底鞋”,这些都是惯常的装束,而衬衫上的徽章(红框内有一颗红色五角星的白色布片)则是北婆罗洲志愿团所独有的。这名志愿兵使用的是日本人丢弃不要的装备,其中包括了带两只弹药盒的胶化帆布腰带和帆布背包,当然他还很幸运地装备到了一支三八式步枪。


H2:军官,“志愿军”(Giyugun),1944年


这名下级军官穿日本陆军的热带制服;在他的左胸口袋上方展示着“志愿军”的圆形徽章,上面有初升的太阳、交叉的步枪和一顶钢盔图案以及印尼语“Seokala”(志愿兵)字样。他的右胸口袋上方是红色的军衔徽章,图案为两条金色横杠之上加一颗星。另外他手持着日本的士官版军刀。


H3:“保安团”(Boa-an)旗手,越南帝国,1945年夏


1945年3月,日本人控制了法属印度支那并立越南末代皇帝保大为新的越南“统治者”。日本人强迫法国的“印度支那卫队”为他们服务并将其名称改为“保安团”。事实证明和其他许多日本傀儡势力一样,他们也是靠不住的;在越南北部,“保安团”的士兵们倾向于将武器交给共产党领导的越盟抵抗组织(实际上其中一些人是越盟为了打击保安团本已低落的士气而安插的渗透者)。图中这名男子穿原来法国部队的M1935式夏季训练服,但制服上的徽章去掉了,并且为了标识对新主人的忠诚,他在左臂上佩戴了代表皇家的黄色臂章。旗帜是新设计的越南帝国的国旗,它以原安南省的旗帜为设计基础。这名旗手配备了8毫米口径贝尔蒂埃M1916式卡宾枪,这是1940年以前法国人广泛装备印度支那殖民地军队的武器。


H4:志愿兵,若开防卫军,缅甸,1944年


到1944年,日本情报组织“西部机关”已经组建了几支缅甸少数民族武装部队,其中包括从缅甸西部若开邦的佛教人口中招募的若开防卫军。图中这名男子穿着前英属印度军队的土黄色衬衫和短裤,戴当地制造的一顶竹制斗笠。在胸前口袋上方的徽章上,下方的字母“N”代表了“西部机关”,而上方的竖条代表了列兵军衔。他的老式长款M1893式李-恩菲尔德Mk II型步枪是来自英国人的仓库的,而其个人装备则是日本的赠品和缴获的英国货的组合,此外还加上了一把缅甸的传统刀(dha)。

【鱼鹰社】二战日本的亚洲盟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