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之宝塔》的相关笔记

啃了将近三周,终于把这部巨著《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从头至尾细细拜读完毕了。

【1】概述
《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之宝塔》是《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的第三卷,初版于1931年,共收录500余幅照片和手绘图,50余万字——单就内容体量而言,是整个系列中最大的。
宝塔这个概念对于当代人而言,着实有点远。就拿我自己来说,我都想不到宝塔的作用。南京灵谷寺里有一座高塔,站在高处可以鸟瞰中山陵景区的一部分,似乎这就是它的“唯一意义”。
我这样的俗人,是很难理解100多年前的恩斯特•伯施曼,是怎样兴致勃勃且一丝不苟地观察、整理、挑选了中国广袤大地上的550多座宝塔和塔群,将它们按照形制、材料、所在区域和历史排序分门别类,呈现出了这样一部“中国宝塔史”。
通过这部图文并茂的作品,我们后人得以知晓那个年代中国宝塔的发展及保存状况,并可以一窥中国佛教的历史走向。

【2】对宝塔的相关认知
我之前一直没太明白中国古代不少宝塔的存在意义。
如果说兴建殿堂这样的宗教场所,还有实用性,那么,各种风格的宝塔似乎就只有装饰意义。
因为我对佛教真的没啥兴趣,自然也不会深入深入去想这个问题。有幸读了《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之宝塔》,我对这种“中看不中用”的建筑的认知才有加深。
首先,“寺塔”一词是个来源于梵语的舶来词,中文语境中,这种名叫“寺塔”的建筑也可以叫做“宝塔”,也就是存放珍宝的塔。
需要注意的是,“塔”在古代汉语中原本形容一种由墙围起的高耸的楼阁,如今基本只用来形容这种又大又高由下向上逐层变小的建筑。
“寺塔”中所放的珍宝,可以是佛教中的“三宝”(梵语Triratna):佛宝、法宝、僧宝,也可以是存放于宝塔中被供奉的佛教圣物,还可以是各种贵重书籍——像西安大雁塔原来就是藏书阁,修成石质就是为了降低火灾发生概率。

其次,我们可以知晓,宝塔与是佛教紧密关联的。
宝塔代表着佛教教义,高塔的高耸入云可以象征佛教的影响传播万里。同时,不少宝塔造于重峦叠嶂中,由此也起到一个地标指示物的作用。
这种概念有点像西欧的教堂,但又不完全一样,教堂位于城镇中心,宝塔则不是。中国城市或乡镇中的宝塔,往往会有好几座,而且,它们的选址都经过精心安排,悉心设计,尽可能融入了城市景观,这在后来我们观赏不少宋代以及之后的画作中都能看出些许意思。
第三,宝塔的修筑往往是一件很政治的工程。
随着佛教本地化的进行,佛教与中国传统观念相互融合、相互适应,开始与风水(国运)挂钩,不仅强调人造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还承担了民众教化的工作,比如让老百姓安分守己、面对各种博学学会接受和忍耐。
宝塔作为佛家寺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要比正殿让人更能感受到一种宏伟和高大,于是,其高度、精美等一切都成为人第一眼关注到的内容。
到了这个阶段,宝塔就是强调“内外兼修”的政治产品了,象征意义远大于实用意义。

当然,广义的宝塔不仅仅是石头砌成的这种高高大大的建筑,也包括了铁塔、铜塔、琉璃塔,以及墓塔、香塔。
所谓的铁塔、铜塔、琉璃塔,并不是说宝塔都是都金属建成,而是说其外部装饰是铜、铁或者琉璃,建造方(古代基本都是政府)通过用这种相对奢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佛教的诚意与敬意,以求上苍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而墓塔,就是有时我们去一些千年古刹的后山看到的塔林,它们每一座其实都是僧人的墓,地面之下放的是僧人的骨灰坛,有些规模较大的是土葬的僧人——这种通常是比较富裕的。
如果你会好奇,僧人这种不世俗的怎么会有钱呢,我觉得,僧人对于某些人只是一种职业,一种可以旱涝保收甚至游离于法律之外的事业,既然“酒肉穿肠过、佛自在心中”,又何必在乎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
如果有心,我们还是可以把关注点更多放在这些建筑呈现的古代艺术风格与品质上,至于“阿弥陀佛”,要不“算了吧”,要不“么么哒”——不是有本书叫《阿弥陀佛么么哒》么?

【3】【总结】
通过《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的序言,我了解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美世界有太多学者来到中国考察,其规模和好奇心让人禁不住想到几百年前的“埃及学热潮”。
像德国的冯·李希霍芬,英国的斯坦因,瑞典的斯文赫定,法国的伯希和,俄国的科莱门兹、科卡诺夫斯基、科兹洛夫、奥登堡及日本的大谷探险队等,每一个对我来说都是极为陌生的名字。
我相信,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传奇。
这些学者们获取的大量中国古代文物文献是历史——大概就是我们慨叹的“国宝流失海外”,留下的丰富考察记录也是历史——这(可能)反而是我们研究某些已经不复存在的东西唯一资料。
由于战火硝烟、历史变迁等原因,恩斯特•伯施曼当年留下的照片、拓片及临摹的图画,成为诸多文物古迹少见甚至是唯一的原始资料,而且,他提供的研究方法论给当时的中国学者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习研究思路。

由此,作为国际学界公认的第一位以现代科学方法记录、考察并著书,向西方介绍中国古建筑与文化内涵的德国建筑学家与汉学家,恩斯特·伯施曼称得上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学的“祖师爷”。
与其他学者不同的是,伯施曼在中国数年的的考察和研究,除了关注中国古代各种建筑,更愿意挖掘背后所蕴藏的历史文化精神,这也就是我读这套《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时,感觉像是一部文化读本,通过分析、比较建筑的历史、布局、风格等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如果逐篇细读恩斯特·伯施曼的游记,我们还能“看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中产阶级与下层民众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
正如之前内容所提及的,虽然这本书的内容相对“亲民”,相较于如今充斥中国图书市场的各种“短平快”读物,这套《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还是显得过于厚重。
当然,想来这种小众读物即使通过各种渠道广而告之,愿意购买但愿意深读(研究)的读者并不多,大概率是要放在书架上吃灰的。
不过,这种封面质朴淡雅,自带高冷属性显得与众不同的大读本,放在书架上凸显买家的品味,似乎也是个不错的归宿吧!
总体而言,《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是一套好书,祝阅读愉快!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这些传送门邂逅更多精彩:
【1】尚书堂——关于书的品鉴报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357273
【2】闲扯儿——陪你聊聊番剧和手游的那些事儿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3】崩坏3圣痕故事——游戏里也有历史与文艺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4】崩坏3圣痕故事(视频版)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64330
【5】为你读诗(视频)——每晚一首,祝你今夜好好眠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167208
【6】各种花式闲扯儿——总有一款能讨你欢心的吧~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76795